近年来,清水县劳务经济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劳务输转质量为动力,按照宣传、培训、输转、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狠抓基础管理、技能培训和有组织输转等工作,促使全县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体力劳作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逐步形成了“充国保安”、“轩辕故里建筑工”、“轩辕故里家政服务员”、“轩辕故里缝纫工”等劳务品牌,先后建立了以上海、北京、天津、青岛、杭州、深圳、新疆等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为龙头的国内劳务输转基地680多处。2010年至目前全县累计共输转劳动力18.62万人,其中有组织输转11.28万人,劳务培训6.9502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4.612万人,技能性培训 2.3382万人,劳务收入16.79亿元。由于劳务经济工作成效显著,清水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劳务示范县,在全市劳务经济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清水县人民 政府劳务工作办公室先后被省、市劳务部门授予劳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劳务输转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据统计,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寄回带回的现金大约有三分之一用于购买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混合饲料及农机具,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使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同时,改善了农民自身的生活条件,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返乡劳动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带动了“归雁”经济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不仅积累了资金,还学到了技术,掌握了管理经验,从而造就了一批打工能人。他们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和人脉关系为家乡的招商引资、承接产业牵线搭桥,推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劳务输转为广大农民工搭建了有活可干、有钱可赚、有事可做的广阔平台,有利于形成家庭和谐、夫妻和气、邻里和睦的新风尚,确保了全县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劳务输转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由于全县交通条件比较落后,工业、商贸、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传统农业一直占据着全县农村经济的主导地位。在家农民大多靠耕种田地、喂养禽畜、砍伐林木养家糊口,经济来源单一,增收非常缓慢。因此,不少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与传统的耕田种地相比,劳务输转使不少农民工积攒了一定的资金。近几年农产品价格增长幅度较慢,农业效益下降,农业收入减少,而全县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据统计,2011农民人均纯收入2801元,创劳务收入5.9亿元,其中人均劳务纯收入约1987元。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

劳务输转成为提升全县农民素质的坚实平台。外出劳动力受到输入地的技术经营管理和培训,其技术素质、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都得到很大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农民工“捏泥巴”的手变成了多才多艺的手,在输出地不用花钱就达到“借地育才”的目的,使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成为公司的高级白领或个体私营老板。外出务工人员受所在城市文明程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深深感受到纯粹靠体力挣钱和靠知识、技术挣钱的巨大反差后,中年农民送子女读书和年轻人自身再受教育的动力大大增强。近年来,全县劳动力转移到外地城市较多的乡村,早婚、早育、多生、多育现象明显减少,他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品位都在不断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