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民郑喜儿的心里话》刊发以后,清水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快车”满载着和郑喜儿拥有同样致富梦想的乡亲们的殷切希望驶向远方……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效果如何,郑喜儿现在的生活到底有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程度有多大,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郑喜儿老人……
【为民铺就致富路】郑喜儿的小康之路

(郑喜儿的家)
郑喜儿今年55岁,家里共有4口人,儿子和女儿都出去打工了。一直以来,老两口靠种着家里的10多亩地维持生计,但是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传统种植业,收入始终有限,家里经济困难,儿子到现在还没有娶媳妇成亲。看着村里一部分人通过种半夏、外出务工富了起来,盖起了新房,他非常着急,从心里也盼望着能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自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省农牧厅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PRA)的方法,确定老郑为帮扶对象。记者在桑园村村委会的办公室里看到省农牧厅详细的调查摸底图表,清楚记录着桑园村各组的资源情况、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措施和村民贫富情况的排序。桑园村二组的郑喜儿被列入B1类农户(贫困偏上农户)。

在白沙乡桑园村塑料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记者找到了正在大棚里忙碌的郑喜儿。看到记者来,老郑又兴奋地说起了他建大棚种辣椒的经历。
“以往在地头种一点菜,自家够吃就行,省上的干部来帮我们想挣钱致富的出路,还帮我建起来了两座塑料大棚。要不是乡上和村上的干部相劝,我可能还会在大棚里种洋芋。后来乡上为我们定来了航天新品种辣椒苗,农牧厅的干部还送来了地膜,这才种上了收益好的辣椒。”说起这些经历,老郑显得有些惭愧,但依然很有信心。

他指着自家的塑料大棚说:“今年大棚里的辣椒长得非常好,辣椒个头也大,眼前的行情很不错,再有十多天这些辣椒就能卖到钱了!”

面对大棚里的第一桶金,郑喜儿有些不满足,他还有更多的想法。看到冬暖棚一年能种好几茬菜,比普通棚的收益好很多,他也有了建两三座冬暖棚的想法。省农牧厅正在帮助桑园村把旧牛舍改造为羊圈,扶持发展养羊产业,老郑便与儿子合计再养三四十只羊。说到这些想法,老郑的神情有些沉重。他告诉记者:“我现在最大的困难是缺钱、缺技术,能帮我把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办下来,我就有了致富的本钱,再用这些钱种菜、养羊,挣钱的门路就宽了。”

谈到对“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感受,老郑的心情有些激动,也流露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老郑说:“桑园村是个多年的穷村,但省上的干部没有嫌我们穷,住到村上不分昼夜地了解村上的情况,帮着我们找发家的出路,为我们培训种菜的技术,有这么扎实的干部帮扶我们,我们就有了靠山,致富也有了信心,让我能在活着的时候给儿孙后辈过上好日子打下基础,听说要联系八年,希望这么好的政策坚持到底。”

(郑喜儿的大棚蔬菜)

(桑园村及该村的30座蔬菜大棚)

(省农牧厅在桑园村调查的农户需求情况)

(省农牧厅在桑园村调查的村内资源情况)

(省农牧厅在桑园村调查的农户贫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