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秦安县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以科技增效为目标,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加大科学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为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等。
 积极争取项目,示范先进技术。根据全县经济发展需求,捕捉科技动态,积极筛选、申报省、市列项目,科学安排县列项目。近三年先后申报并立项的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5项,争取项目资金258万元。组织实施的县列各类科技试验、示范及推广项目50项,取得科技成果34项,获上级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市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2011年实施的省列星火项目“干旱与半干旱山区‘七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与示范”立足秦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全县综合开发中的沼气、果窖建设项目实施,将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水窖、果库、食用菌(阴棚)、厨房(园区)等设施有机结合,通过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和创新,研究试验“集雨、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加工并举”的发展模式,尤其对山地日光温室改造,设计适合秦安县“日光温室+水窖+沼气+畜(禽)舍+厕所+食用菌(阴棚)+厨房(园区)”的生态型日光温室,达到最大的生态物流循环利用,来提高CO2气肥及沼气中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有效提高浅山干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探索全县旱作节水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意义重大。
 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服务模式。2002年8月秦安县被列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县,相关单位通过政策驱动、部门引导、自主创新等方式方法,鼓励科技特派员以各种手段进行技术服务,初步形成了技术资金入股式、项目承包有偿与无偿式、法人科技示范式等八种服务模式。同时,秦安县对一些重大项目、多学科项目尝试以团队模式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联合攻关。试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人事部的充分肯定,其典型经验和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采编成《张旦娃进城》纪实片,在央视10套《走进科学》栏目播放。通过科技特派员试点的实施,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实现了农民和科技特派员的“双赢”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至目前,129名科技特派员在5镇12个乡的106个村(点)引进新品种26个,推广新技术21项,建立示范基地12个,实施科技项目32项,开展科技培训12期,培训农民1.8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2万份。
 搭建创新平台,完善服务体系。秦安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整合资源,优化环境,突出社会效益,初步形成了以中心为依托、企业为主体、参与多元化、资源共享化的新的服务架构。完成了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2011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012年被科技部认定为第十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促进县域产业技术升级,借智借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搭建科技合作平台,该县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及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甘农大等26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启动了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秦安示范区的工作。并根据产业需求,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60余人,创建柴家山桃专家大院、安伏杨寺村花椒专家大院和莲花冯沟村苹果专家大院,在推动林果产业发展上很好地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
 打造信息平台,拓宽服务渠道。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拓宽技术传输渠道,秦安县率先在全市五县中建成秦安科技信息网站和秦安县科技管理网专网,网站包含的栏目有:科技政务、科技特派员、技术市场等。通过发布供求信息、产品宣传、技术招标、招商引资等各类信息,为院地院企合作、技术市场工作搭建了信息平台,网上技术交易和高校技术对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此外,先后建成了秦安在线、秦安资讯网、秦安农业信息网等网站以及10个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信息示范点, 主要选择科技示范户、农业经纪人、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为示范户,这些示范户遍布兴国、刘坪、西川、中山、莲花等8个乡镇,涉及果品、花椒、蔬菜、养殖、中药材等多个产业。
 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全民素质。秦安县结合省市组织开展的“科技行动计划”、新农村建设人才工程等活动,大力开展科技普及性培训,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2012年,编写了《科技讲座资料汇编》一书,涉及政策法规,科技创新以及苹果、桃、花椒生产、加工、贮藏运销,畜牧养殖等技术共20篇,对提高广大科技特派员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引导全县广大农民运用现代技术发展生产,提升全县科技水平,壮大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秦安县已成熟的科技成果和生产经营模式,拍摄制作成科技培训系列光盘,对广大农户进行科技培训。这些贴近全县生产实际的光盘,针对性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经发放部分果农,反响强烈。通过这种形式,化一个专家为千百个专家,一场培训为无数场培训,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