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8月份以来,秦安县降雨较多,土壤和空气湿度较大,致使晚疫病普发流行。据县植保站近期调查,全县发生面积11.4万亩,平均病田率55.6%,病株率15.2%,病叶率6.3%,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去年同期,也是近几年来发病最重的一年。主要发生在王铺、魏店、中山、云山等乡镇的二阴半山区和高山区,如中山乡山后村村、魏店乡陇潭村个别重发田块病株率高达40%以上。

为确保马铃薯晚疫病得到及时有效地防治,县植保站及时下派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田间地头,广泛进行宣传培训,指导农户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并组织县、乡机防队分别在中山乡山后村、云山乡吴大村、王甫乡郭岔村、魏店乡陇滩村等马铃薯晚疫病重发区开展大规模的统防统治,切实提高防治效果,遏制了病害快速蔓延的势头,最大限度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截至目前,全县防治面积达15.8万亩次,其中统防统治面积5.6万亩次,发放农药7000公斤,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
马铃薯晚疫病普遍发生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8月20-23日,秦安县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大面积选点调查,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已普遍发生,部分区域扩散速度明显加快,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一、发生情况
据调查,全县发生面积11.4万亩,平均病田率55.6%,病株率15.2%,病叶率6.3%,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去年同期,主要发生在王铺、魏店、中山、云山等乡镇的二阴半山区和高山区,如中山乡香山村、魏店乡陇潭村个别重发田块病株率高达40%以上,就其原因分析,主要是进入8月份以来,我县降雨较多,个别乡镇出现大到暴雨天气,土壤和空气湿度较大,加之我县马铃薯主栽品种大多抗病性较差,致使晚疫病普发流行。
二、趋势分析
从当前我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气象预报(8至9月份我县降水偏多,气温略高)、品种布局(马铃薯主栽品种大多为晚疫病感病品种)及田间土壤空气湿度较大等因素综合分析,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再侵染和快速扩散蔓延极为有利,全县马铃薯晚疫病呈大流行的态势,形势十分严峻,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三、防治建议
目前,马铃薯生长正值块茎彭大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与防治的关键时期,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要把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防控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来抓实抓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准确掌握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防治;二是加强植保技术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普及科学防治技术,调动农民群众的防治积极性,有效控制病害流行危害。三是各乡镇要利用下拨农药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动员和指导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切实提高防治效果,遏制病害快速蔓延的势头,最大限度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
四、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在大面积引进、推广抗病品种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早期的预防工作。当在田块中发现中心病株时,立即连根和薯块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深度1米以上),病穴撒石灰消毒,对病株周围30-50米范围内喷施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进行封锁控制,隔10天再喷1次。当病害开始扩散时,可用72%克露或克霜氰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喷雾,隔7-10天1次,交替用药,连续防治2-3次,可减轻其危害程度,降低产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