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和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纵深开展,努力营造“三农”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秦安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组织县内新闻媒体开展了“春访三农”宣传报道活动。重点围绕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发展旱作农业;提升林果、蔬菜、畜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采访,广泛宣传。
秦安:层层梯田展画卷

三月的秦安农村,大地铺锦。走在乡村间,放眼望去,一架架山坡上鱼鳞坑鳞次栉比,层层梯田错落有致,排排全膜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在云山乡高党梁梯田示范点,高党村村民高小强情绪激昂地对我们说:“感谢党,感谢政府!经过机修梯田,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现在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粮食产量增加了,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一年比一年富强起来了。”
高党梁示范点位于试点工程中部,涉及云山乡的高党、潘河、张沟、徐张四村,按秦安县旱作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措施配套,共设计梯田3800亩,果园2200亩,水保林100亩,田间道路28公里,截排水沟35公里,集雨场6300平方米,水窖53眼。截至目前完成梯田面积3000亩,田间道路20公里,截排水沟23公里,台阶式雨水集蓄工程已完工。王铺乡采取集中连片的方式,在崔岔、冯堡两村规划机修梯田1000亩,目前已完成800亩。

近年来,秦安县把梯田工程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一核心任务,组织引导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做“土”文章、发“树”财,在修梯田、兴产业、惠民生中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突出科学规划,在集中连片规模治理上求发展。依据县情实际,规划整合项目,专门制定了全县梯田建设总体规划,与县域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注重顶端设计,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将梯田建设与旱作农业技术、林果产业发展、区域生态治理紧密结合,实行整村、整乡、整流域分步实施,推进了规模化治理和片带式开发。特别是2009年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近三年新修梯田10.2万亩,其中连片规模在万亩以上示范点3个,5000亩以上示范点4个,1000亩以上示范点9个。已建成10个梯田化乡镇,306个梯田化村,梯田化程度达到79%。

突出项目统筹,在整合资源完善配套上求实效。将相关部门支农惠农项目资源有效整合,建立“行政推动、部门联动、项目带动、利益驱动”的组织管理机制,把水利、发改、财政、国土、林业、交通、扶贫等部门的集雨节灌、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果椒建园、造林绿化、测土配肥、舍饲养殖、整村推进、通达通畅工程等项目进行整合,配套到梯田工程实施区,梯田搭台,产业唱戏,推进了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2011年,整合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项目资金750万元,在项目区新修梯田2.1万亩,修建集雨场1.5万平方米,配套水窖90眼、蓄水池10座,硬化、沙化道路22公里,种植全膜玉米2.5万亩,植苗建园1万亩,形成了“梯田+全膜+林果+节灌+路网”旱作农业发展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梯田的产出效率和效益。

突出产业开发,在扩量提质增效富民上求突破。按照耕地梯田化、果树产业化、管理科学化、设施配套化和整流域生态化的“五化”发展思路,近三年依托梯田建设,实施了“三个五”工程,即新建林果基地5万亩,改造老果园5万亩,完成果实套袋5亿个,引进推广了新红星系列、红富士系列等新型品种,大力推广梯田果树栽培技术,基本实现新修梯田果园化,果品品质优质化。到2011年底全县建成苹果园面积47.7万亩,桃园面积8.48万亩,花椒面积20.35万亩。林果千亩村达到38个,专业村达到64个,建成日光温室油桃棚417座。2011年全县果椒总产量38.14万吨,果椒总收入12.2亿元,人均2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全县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40平方公里,兴修梯田83万亩,依托梯田工程建成蜜桃、苹果、花椒为主的山地果园76万亩,成功走出了“修梯田、集雨水,调结构、兴果业,保民生、促增收”的综合农业发展路子。梯田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聚宝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