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科学发展铸辉煌

秦安古称成纪,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建党9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勤劳朴实的秦安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在古老文明的娲乡大地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昔日贫穷落后的古成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一个经济发展、百业兴旺、山川秀美、文明和谐的新秦安在葫芦河畔悄然崛起。

沐浴着党的阳光和雨露,秦安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踏着新时代的坚实步伐,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势东风,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实施农业稳县、商贸活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
林果产业增收富民
素有“瓜果之乡”美誉的秦安县,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最适宜栽培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发挥优势,把发展以蜜桃、苹果、花椒为主的林果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一届接着一届干,届届都有新发展,林果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

近年来,秦安县委、县政府按照突出特色、质量优先、集约经营的原则,坚持做好绿色无公害生产、实施品牌战略、龙头企业带动三大文章,在调整林果种植结构、扩大规模生产基地上打基础,在提高果品档次、争创优质品牌上下功夫,在加大深加工力度、延长产业链条上求实效,林果产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至2010年底,全县林果总面积达79.3万亩,其中以苹果、桃为主的水果面积58.45万亩,以花椒为主的干果面积20.85万亩,果椒总产量38.1442万吨,产值11.246552亿元,农民人均1949.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930元的66.5%。
秦安县在林果业发展中,积极实施科技兴果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果园施肥、修剪、喷药、涂白、清园五项常规管理措施落实率达到98%以上,果实套袋、节水灌溉、设施栽培等10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75%以上,优质果品率达到85%以上。目前,全县果品生产基本实现了栽植规范化、品种优质化、管理科学化、生产集约化。
秦安果品品牌效应日渐凸显,秦安蜜桃、红富士苹果、金冠苹果、新红星苹果、早酥梨、凯特杏、花椒等七个果椒品种先后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秦安蜜桃、秦安苹果以个大、色艳、味美、质优、安全而被评为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并获“中华名果”称号。秦安蜜桃、秦安花椒、秦安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为了实现果品贮藏保鲜增值,拉长产业链条,增加果农收入,县上累计建成果品气调库43个,各类简易果窖10528个,年贮藏能力达19.799万吨。组建了宏义、恒源、佳木等10个果品公司,建成果汁、果袋、包装箱、发泡网等相关加工龙头企业49个,建设果品专业市场20多个。秦安果品畅销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四川、北京、上海、广东等24个省市,还远销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国家,进入国际市场。
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产、贮、运、销、加工为一体的林果产业体系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林果产业化发展格局。该县先后被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苹果之乡”等称号,获得“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产业建设示范县”、“中国果业发展百强优质示范县”等殊荣。
商贸流通日益繁荣
如今,当你来到秦安,你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这里城乡处处涌动着滚滚的商潮。徜徉于各大批发市场、购物超市和社区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红火交易的场面会使你留恋忘返。

素有“旱码头”之称的秦安县,是著名的汉唐故郡丝路重镇,历史上商贸发达。改革开放以来秦安“货郞担”走南闯北,从炎炎南国到雪域高原,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到处都有秦安“货郞担”的身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秦安“货郞担”变为大老板、大商人。
“货郞担”挑出大市场。改革开放30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建设市场作为搞活商贸流通、繁荣城乡经济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取得了显著成效。闻名遐迩的兴国小商品市场经过两次扩改建后,规模、档次得到较大扩容和提升。在该市场的带动下,轻纺商城、果品批发等专业市场相继建成,五洲、家福乐等大型购物超市落户秦安,西川木材、云山农贸等乡村特色市场和北坛、凤山等社区市场建设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城区各大专业市场为主体、乡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格局,各类市场达到41个,市场建设总投资2.42亿元,占地面积557.33亩,市场年成交额6.5亿元。
建一处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市场的繁荣,带动和促进了全县商贸经济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到5337户,注册资金2.21亿元,从业人员4.6万人,非公经济已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0.1%。2010年底,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388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商贸流通业已成为秦安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安置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
商贸旺,工业兴。秦安县坚持走工贸联动的路子,依托小商品市场和特色产业,扶持发展小商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涉及鞋帽、地毯、铅笔、纸箱、淀粉、果汁等160多个花色品种,地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去年以来,秦安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建设商贸城”的宏伟目标,紧抓“商贸活县”战略不放松,加快构建仓储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体系,全力打造中国西部现代小商品城。“十二五”时期,随着一大批市场建设项目的实施运营,秦安商贸业将实现更为辉煌的二次腾飞。
县域工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秦安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培植地方财源、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制定落实优惠政策,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完善服务机制,全力搭建发展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县域工业的快速发展。

该县坚持“引资增量、园区扩容、骨干支撑、科技创新、品牌带动”的发展思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滚动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的何川工业园区,以果汁生产、粉条加工为主导产品的安伏-叶堡工业园区,以塑料加工为主的西川工业园区,以制鞋、服装、小商品加工为主的蔡店工业园区,以建筑建材为主的莲花工业园区。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乡镇企业示范园区5个,其中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2个,县级园区1个,占地总面积1034亩,有336家企业入驻园区,从业人员13228人。这五大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已具规模,成为全县招商引资的“聚宝盆”。
“十一五”期间,秦安县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依托小商品市场和特色产业,先后扶持发展了兴国毛纺织有限公司、银星毛纺织有限公司、金黄河笔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中小型骨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建成了长城果汁、冠源果业、盛源花椒、泰达印务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骨干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深加工、轻纺工业为主导,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县域工业体系。
2010年底,全县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145户,从业人数16429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5.96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8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户,从业人员2600人,实现工业产值4.45亿元,比上年增长49.3%;完成工业增加值1.11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现销售收入4.4亿元,比上年增长50.1%,产品销售率达到98.91%;实现出口创汇9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倍。
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秦安是一个文化大县,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地湾遗址、兴国寺、文庙三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还有街亭古战场、女娲祠、明清店铺一条街等文化遗存近百处。当地民间文化绚丽多彩,秦安老调、陶艺制作、草编工艺等分别被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实施“旅游拉动”战略,着力开发利用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发展旅游新型产业,通过加强景点景区建设、交通道路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接待设施建设,连年举办桃花会、女娲文化节、果品博览会等大型节会,扩大对外宣传,打造旅游品牌,构架起了特色鲜明的寻根祭祖游、三国古战场游和农业生态游,初步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
“十一五”以来,秦安县采取项目争取、招商引资、政府投资和民间集资等多种方式筹资2400多万元,对10多处重点旅游景点进行了维修。同时,争取并落实以工代赈项目,建成了叶莲、蔡莲公路,通向大地湾遗址、街亭景区的交通瓶颈被打通。同时,加大柴家山等8处生态旅游景点建设力度,形成了高标准、上档次的“吃农家饭、住农家舍、进农家园”的田园式农家乐旅游模式。
秦安县不断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五营乡邵店村和兴国镇凤山村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陇城镇分别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旅游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兴国寺、凤山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2A级景区。成立了旅游社分社1家。先后培训各类旅游从业人员6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秦安县旅游经济总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关联带动、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格局日趋完善,旅游产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该县累计接待各类游客1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两项指标均超过“十一五”计划。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拉动了全县旅游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和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