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平凉>>正文

解读平凉市新农村建设新模式
(2006-7-23 10:18:35)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甘肃日报 > 一版  打印本页

  众手浇开小康花

  火红的六月,泾河两岸,鲜花盛开。在柳绿花红的农家小院,在麦浪翻滚的田野上,在硕果累累的果园里,到处洋溢着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平凉市新农村建设如百花争艳,各显芳菲,一个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不仅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也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近日,记者走进了平凉市新农村建设的现场,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的火热生活。

  产业支撑型激发农民活力平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既不套用现成的模式,也不搞一刀切的行政推动简单模式,而是按照区位的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把全市所有的村划分为“实力型”、“成长型”和“待哺型”三种类型,梯次推进,力争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年有突破,三年见实效,五年大变样的目标。

  泾河川区交通沿线具有产业优势的“实力型”村子,在政府引导下,农民群众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了产业支撑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崆峒区安国乡过去虽然地处泾河川区,但是经济发展的步伐却不快。去年,乡党委在确定全乡经济发展思路的同时,把一批产业带动型的能人选进了村一级班子,以产业支撑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今年,乡上打出了东沟村“贵妃杏”、王堡村“大红蒜”两大品牌产业,在全乡扩大种植贵妃杏1000亩,温棚蔬菜500亩。在王子湾山坡新植的千亩杏产业基地上,乡党委书记秦文化说,我们安国的贵妃杏、大红蒜在周边地区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王堡村的“大红蒜”以存放时间长、不生芽和营养价值高,走俏市场,种植大户每年的收入在5000元左右。去年,乡上把一批产业带动型干部推上村班子的岗位后,蔬菜、杏产业在全乡出现了重点和规模突破的好局面。油坊村党支部书记刘学智是村上蔬菜种植大户,作为产业带动型干部,他带领全村群众建起了24个蔬菜大棚、251个小拱棚,400亩大田蔬菜。产业支撑起了油坊村经济发展的蓝天。刘学智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告诉记者,蔬菜产业富了油坊村,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子,用上了电话和手机,大多数农户买了农用车、摩托车。

  记者在农民小康屋的建设工地上看到,率先富起来的村和农户,都是支柱产业发展的专业村和产业大户。灵台县蔡家塬村、泾川县丁寨村、崆峒区王寨村、崇信县黄寨村、华亭县前岭村、庄浪县西街村、静宁县联盟村等一批典型依靠养殖、种植、果树产业,支撑起了新农村建设的大厦。

  城镇带动型改变了农民生活观念小村镇大战略,是平凉建设新农村的主题。从2003年开始,平凉市各级政府把村镇建设的规划与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相结合,以项目为支撑,整合资源,分层次推进。并围绕农业产业开发,建设以发展平凉“金果”为主的“前宅后果”生态农宅,以做大红牛产业为主的“前宅中种牗植牘后养”小康住宅,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为主的“上宅下店、前店后宅”经营性住宅。农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产业规模在扩大,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处灵台县南部山区的星火乡蔡家园村,过去这里的农民住的是土坯房,牛棚连着睡觉房,锅头连着炕,喝的是沟里水,院子里牛粪和柴草堆放在一起。近年来,村上通过发展制种和养牛产业,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兑换宅基地、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放线、自主施工修建原则的指导下,引导农民投入资金550多万元,建成集小康住宅、庭院经济、家庭养殖、沼气开发为一体的新农村农民住宅区。初夏,记者来到村民董俊西的小康屋,只见院子里干干净净,连一根柴草都看不到,住宅区和养殖产业区分开设置。老董告诉记者,过去住的条件差,人就不讲究卫生,房子和院子里乱堆乱放,到了夏秋两季,苍蝇、蚊子到处乱飞,大人、娃娃也容易得病。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统一规划的小康屋,门前是柏油路,房前屋后种树养花,咱农民的生活也文明了。在蔡家园村的新农村农民住宅区,家家户户窗明几净,院子干干净净,讲卫生、讲文明在这里蔚然成风。

  平凉市在村镇建设中,配套开展了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道路、改水、改路、改厕、改圈等为主的村容村貌建设,让农民群众在和谐、文明的环境中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全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广泛开展了“文明村”、“五好家庭”创建活动,形成了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和比致富、比谁家产业发展快的新风尚。新农村、新生活、新观念,这些流行的词语正在成为农民群众使用最频繁的口头禅。

  泾川模式成为农民借鉴的样板5月,泾川县广袤的田野上飘溢着诱人的果香。走进果园、走进农家院落,一幅幅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映入眼帘。

  党原乡丁寨村是我省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全村家家户户养猪,养猪千口以上的3户,百口以上的88户,全村的生猪饲养量达到4万口,形成了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格局,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3209元。村民富了,村党支部及时引导村民按照“生态奠定基础、产业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的思路,发动群众全方位建设丁寨农民新村。按照商贸、住宅、产业一体化的要求,做到统一规划、集中连片、人畜分离。记者在丁寨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雏形已经在这里形成,房前屋后,花草、绿树郁郁葱葱。电话、自来水、沼气入了户,门外是宽敞、笔直的柏油路。村民们喜形于色地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和城里人生活不相上下。丁寨村建设新农村的模式是泾川县的一个典型代表。全县针对“实力型”、“成长型”和“待哺型”三种类型的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出了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建设;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建设;投资启动、扶贫开发的三条路子。形成了产业支撑型、资源开发型、城郊经济型、扶贫开发型和政府引导型5种模式。泾川县建设新农村的5种模式已经在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高潮中遍地开花。


最 新 图 片
甘肃省省市领导视察重点项目工程 2006年全国乡企贸洽会开幕(组图 甘肃敦煌绿洲萎缩 已有“楼兰之虞 兰州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782元 全国乡企贸洽会今在甘肃白银开幕 2006年全国乡企贸洽会组委会召开

相 关 新 闻 相 关 专 题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甘肃省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服务新农村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新农村建设
·图文:兰州四合院“跃然纸上”
·天水供电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纪事
·求真务实加大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力度
·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发挥财政职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新 闻 评 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最新新闻
·解读平凉市新农村建设新模式
·甘肃省开展出租汽车行业专项治理
·甘肃省专科高职录取参照线划定
·2006年全国乡企贸洽会“亮点”评述
·乡企贸洽会成为甘肃省对外合作平台
·徐守盛:齐心协力目标一致抓好引洮工程
·甘肃省扶贫贴息贷款“四两拨千斤”
·甘肃省医院工作会议在酒泉召开
·甘肃省卫生厅公布第二季度法定传染病疫情
·2006年卡车越野赛移师甘南
·2006年全国乡企贸洽会闭幕
·2006年全国乡企贸洽会圆满成功
·兰州国企资产重组步伐加快 4企业重组方案论证
·美国人要在白银建大学
·白银:两年投资1亿元可获一个探矿权
·甘肃六地将建死因登记网络报告系统
·连日雨送凉爽 “火炉”陡降13℃
·大雨袭来 甘肃全省急防滑坡泥石流
·甘肃省公布第二批院校投档线
·陆浩会见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一行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