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教师】
胡杰义:大山沟里的别样感动
——记麦积区五龙乡优秀教师胡杰义

胡杰义,男,汉族,麦积区五龙乡人,1965年12月出生,1984年5月参加工作,小学一级教师,五龙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现任教于五龙乡石洞沟教学点。
参加工作30年来,他拖着残疾的右腿,凭借一己之力,默默无闻地承担着不足10人的石洞沟教学点的全部工作。
·坚定信念 扎根农村
1983年中学毕业的胡杰义,本应与其他同伴一样参加高考,圆自己的大学梦,但面对山区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现实和父老乡亲的强烈感召下,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于1984年加入到了民办教师的行列,从此一干便是三十载。
30年来,他坚持选择留在偏僻山村,一个人坚守一个教学点,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坚守清贫,排解寂寞,平淡但不平凡。
·坚持不懈 恪尽职守
自从踏上三尺讲坛,胡杰义便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
对于教育事业,他是打心底里热爱。平时,他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认真研究教育法规和理论,坚持收看新闻联播,阅读政治时事,记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
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几十年如一日从未缺过一节课。农村刚入学的孩子要学会写字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他就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教。同时,他经常鼓励一些不爱学习的孩子,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厌学情绪,学习成绩明显提升。
在教好文化知识的同时,胡杰义还特别注重孩子意志品质的教育,在日常教学中,他不断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教育孩子们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要懂得勤俭节约,爱惜粮食,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尊敬师长,尊老爱幼,长大后要做一名对人民、对社会都有用的人,激励他们发奋读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扶贫助困 情系学生
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单独辅导,回到家中,他还得去地里照看自己的庄稼。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可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他却没有更多时间关心,面对家人的埋怨,他依然坚持着。有必要时他还要召开家长会,首先做到教师和家长沟通,平时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结合实际情况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胡杰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经常做的事。他经常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贫困生,让他们在学校能安心得读书。
2012年,一名叫胡真魁的学生,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人操持着家里的农活及家务,对孩子学习照顾不周,成绩一步步下滑,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辍学在家。胡杰义得知这一情况后,拖着残疾的右腿艰难地走进胡真魁家中,耐心细致地做孩子和家长的工作。在真情感动下,胡真魁重新回到了学校大家庭。其实,在胡杰义的身边,这样事情已经经历了许多。
·热心公益 造福桑梓
1996年11月,在石洞沟学校建校期间,他利用节假日给旧校址看材料、削椽皮,一根、两根……一百根,顶着烈日,顾不上吃饭休息,废寝忘食,为的是孩子们能早日在安全牢固、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校长不忍心了,劝他休息一会儿,胡杰义却笑着说:“没事,要早点干完,不然下学期开学,孩子就没有教室上课。”一周内他削完了所有橼皮,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他还拄着拐棍和大伙儿一道在3公里之外的大山沟里挑水,常人一个来回得用两小时,胡杰义却得艰辛地得行走四个多小时,看到他艰难的步伐,乡亲们都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年初,石洞沟学校校舍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三栋砖木结构教室矗立在村子的西北角,成了全村最美的一道风景线。胡杰义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
·身残志坚 大爱无疆
胡杰义幼时因身患小儿麻痹而留下后遗症,致使右腿严重残疾,行走十分不便。这给他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可身残志不残,他用一个健全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带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2009年8月份的一天,他带过的胡鹏同学把一份井岗山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胡杰义手中,当胡杰义看到通知书的瞬间,他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其实,在他工作的30年来,同样的幸福与感动,年年都在真情重复上演。
其实,对于身体残疾的人来说,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由于身体状况日渐不佳,他拖着多病的身体与病魔长期斗争,边治疗边工作,依然不离三尺讲台。2012年2月的一天,困病情加重,他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本应安心治疗的他却无时无刻牵挂着自己的学生,病情刚有好转,他便强烈要求出院,医生、家属百般劝阻无果,他还是提前出了院,匆忙赶到学校。胡杰义说:娃娃还小,实在放心不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