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庞大的采石场。河道里随意堆放的垃圾。
文/图记者金石吴飞
土地肥沃粮不绝收
昨日,记者沿渭河西行,到达渭南。这不是陕西的渭南市,而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渭南镇。甘肃的渭南镇与陕西的渭南市没有任何关系,这里的人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因地处渭河的南面,因此得名。
渭南镇所在地,为一小盆地。自进入宝鸡峡以来,记者一直在峡谷中行驶,第一次看到如此宽阔的川道,从川道的一边,只能看到对面的山头,山脚隐约不清。当地群众得意地说,这里是天水境内渭河上最大的一个川,方圆有40里。
该盆地地势平坦,渭河从中间蜿蜒而过,引渭水渠纵横如网,里面流淌着混有泥土的黄水。农田里的小麦、油菜、韭菜等绿油油的,与四周枯黄的山坡形成强烈的反差。农夫、农妇带着幼儿在农田里忙碌,锄草,上肥,播种。
渭南镇吴家村60岁老人吴曜彰告诉记者:“这里土地肥沃,粮食永不绝收。天旱收南山,天涝收北山,大旱收中滩。历代没有天灾人祸,不见兵荒马乱,是块虽无大富但安稳的风水宝地。这块川叫‘三阳川’。这里生活平稳,人口众多,村庄密集。”
据了解,三阳川内有3个镇,人口约12万人,其中渭南镇就有4.2万人,比有的县人口还多。渭南镇渭西村一位64岁的卢姓老人告诉记者,他们村有3000多人,因为这里过去富裕,人们便从外地迁来。现在一个人才有5分地。
三阳川的伏羲文化
“到天水不到伏羲庙,等于没有到天水。”渭南镇霍卢村正在锄草的霍姓农夫不服气地对记者说:“真正的伏羲庙在我们渭南镇的卦台山,天水城里的伏羲庙比我们这里的伏羲庙晚得多。”记者说,一般人只知道市区里的伏羲庙。霍姓农夫辩驳:“外国人爱来卦台山。”
卦台山在三阳川的西头,渭河从它的脚下通过。山顶的庙宇远没有天水市区的伏羲庙规模大。记者在卦台山上遇到了吴家村的吴耀彰。谈起三阳川的伏羲文化,他滔滔不绝。渭河曾是黄河故道,传说伏羲沿当时还是黄河的这条河道,从甘谷县来到卦台山,通过观察三阳川这里的渭河河道走向、山体行状及天象,画出了八卦图。三阳川就是一个圆形的盘,渭河就像太极图中的那条曲线,三阳川东边的导流山和西边的卦台山,都呈盘旋状,一头大,一头小,两者大小头相互颠倒,就像太极图中的图案。伏羲还在三阳川给天下人分了姓氏;伏羲在这里教人们播五谷种庄稼,造网罟打鱼,三阳川人自古有打鱼的爱好,但他们不是以此为生,而是闲暇时间打鱼玩耍,打上鱼自己吃。在元朝以前,这里就建了伏羲庙。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卦台山距市区25公里,无论走路骑马到卦台山都要几个小时,为了便于城里的达官贵人祭祀伏羲,明朝时在城里建了伏羲庙。
记者了解到,当地传说伏羲出生于农历正月十六,所以三阳川群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集会庆祝,二月十五日还有伏羲庙会。当地村民蒸大馍时喜欢放8颗枣,据说是为了模仿八卦。当地群众还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做过大官的多,曾出过翰林、知府等,解放后第一任天水县长就是三阳川人。
风水宝地危机四伏
三阳川是一个富饶而文化底蕴浓厚的地方,然而这一风水宝地正受到威胁。
正在渭河畔放羊的渭南镇渭西村64岁的卢姓老农说,过去渭河水大,最少时也达到脖项,1米多深,这里的庄稼全靠渭河水浇地,从没有受过旱。最近一二十年,渭河水经常有年份断流,十多年前打了机井,用来抗旱,但井水凉,浇了庄稼不肯长,而且水费大,浇1亩要30元,而用渭河水才十三四元。
正在地里铺地膜准备种包菜的渭西村杨姓老人说,到干旱季节,上游人就把渭河水截完了,去年他种的韭菜就因无水浇旱死了。
三阳川人不仅受到干旱的困扰,而且深受污染所害。位于渭河北岸的中滩镇渠刘村,有条引渭渠,贴着村边笔直地由西向东流淌。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条渠是清朝村民开出来的,距今100多年了,过去不仅用来浇地,而且供人饮用。平时打上水,在水桶里等自然澄清即可饮用;发洪水时,水太混,倒上一些腌酸菜的浆水,水马上就清了。但近二三十年,水被污染了,有时还漂黑泡泡,甚至变成红色,根本不能喝,现在群众都改喝机井水。60岁的刘正如一边比画一边说,现在群众用渭河水浇地时特别小心,一般周末不用,因为上面的企业肯在这时候排污水。如果浇上了红色的水,蔬菜,特别是辣子,清早浇上,下午就死了,灵得很。就是平时,也不敢多浇,浇多了,两三天后,也就死了。你不要看现在的水是黄的,每次浇了地,地上都会有一层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