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在甘肃的所见所感,让我毅然走出书房,走向那些布满文人脚印的地方,用心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
●现在的文化,我们多了些假、大、空和过于琐碎、落伍的东西。
●甘肃让我有文化上故乡的感觉。
●看得出来,兰州的城市文化生态很健康。

余秋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组图片均据本报记者 郁婕
9月17日,绵绵秋雨降临金城兰州。
在甘肃大剧院,一场气氛热烈的文化讲坛正在举行。随着台上嘉宾睿智大气的演讲,台下听众时而聚神凝思,时而笑声应允,时而报以掌声。所有人倾慕的眼神都汇聚到台上嘉宾的身上。
这位演讲嘉宾,正是著名学者余秋雨。
他这次来兰州,是应邀作客“智慧大讲堂”。这天,他连续做了两场主题为“中华文化”的演讲,每场都近三个小时。之后,又一一给喜欢他的读者签名,还与他们合影。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余秋雨先生尽管很累,但仍然耐心细致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余老师,您今天的演讲中都以“中华文化”为主题。那么在您眼中,当代中国文化遇到了怎样的困境或者说是误区呢?
余秋雨:一个误区是在面对文本文化与生态文化时,过度重视文本文化而忽视了生态文化,而生态文化恰恰是更重要的。在我个人来说,我来到一个城市,不是想知道这个城市有几个文化名人,有什么著名的建筑,我更关注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的生活、生态以及生活质量等。第二个误区是在权谋文化与大爱文化之间,大爱文化也同样处于被轻视的状态。第三个误区在理性文化与民族文化中,过度强调民族文化。因此,当我们骄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古老的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时,还需要看到我们中华文明的劣势,还要意识到,更长久传承发展我们的文明,是需要仰望更多的文明和文化的。
记者: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您对年轻人有什么样的希望?
余秋雨:主要是创新,增加创造能力,中国文化现在缺少的就是大胆的创造能力。对于传统文化,需要一些对它很了解的人提炼出一些优秀的元素出来,让年轻人能够轻松地接收,不要过于沉重。现在的文化,我们多了些假、大、空和过于琐碎、落伍的东西,因此,传统文化要创新,我们一定需要世界坐标和新一代的观念,所以我对80后、90后有很多期待,希望他们能够以世界为坐标,人性为核心来从事创作,把中国文化优秀的东西和世界文化结合起来,促成人类文化的大交流。

记者:在您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您在自序中写道“旅途中的经历感受,无法细说,总之到了甘肃的一个旅舍里,我已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当时您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余秋雨:上世纪80年代,我带了学术任务去考察。在考察到傩戏的时候,对我的学术思维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又产生一种郁闷,就是我一路上所看到的情景,是用学术论文无法表达出来的。特别是到了甘肃,在敦煌看到了唐代的一些遗址的时候,我更觉得有必要认真地用散文的形式多写几篇,以此来表达眼前事物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当时,我就在兰州的一个小旅馆中写下了《文化苦旅》中最开头的四篇文章——《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和《沙原隐泉》。也正是因为在甘肃的所见所感,让我毅然做出了抉择,走出书房,走向那些布满文人脚印的地方,用心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

记者:通过对甘肃的了解,在您熟悉的文化版图中,您认为甘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是从甘肃出发,因此,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甘肃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地方,我每次来这里,都会想到过去和现在发生的和中国文化脉络有关的事情。特别是甘肃的敦煌,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敦煌文化是震惊世界的,它被列入世界最重要的、需要保护和挖掘的人类文化宝藏之一,国内外许多人都从宗教、历史、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来研究它。从它被发现至今,已超过一个世纪了。在敦煌的莫高窟中,凝聚了唐代及唐代前后近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它见证了唐代的繁盛。可以说,甘肃让我有文化上故乡的感觉。
记者:多年以前,您曾在《五城记》中,用“浓厚和清甜”来形容兰州。此次来到兰州,是否留下新的印象?
余秋雨:此次行程比较紧密,由于忙于工作,还未来得及细细体味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这两天,我还要进一步去感受。但是第一印象是兰州的树木更绿了,城市街道更加干净,建筑物密集雄伟,城市气魄更大,特别是兰州人热情好客。看得出来,兰州的城市文化生态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