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别泪 深深鱼水情
——文县欢送抗震救灾首批回撤部队侧记
8月12日一大早,文县城关镇贾昌村党支部书记罗纪平和全村上百名农民赶到了县城滨河路。听说在文县抗震救灾的兰州军区某红军师铁锤子团官兵要回撤,今天,他们专门赶来欢送亲人子弟兵。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赞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帮我们拆除危房,抢修水渠,帮助重建家园,我们感激不尽哪。
今天,白水江畔的滨河路,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文县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农民、县城居民和机关干部挥舞着国旗、花束,提着一篮篮鲜桃、核桃、鸡蛋、葡萄,敲锣打鼓,围拥在一辆辆整装待发的军车两旁,争相挤上前再看一看亲人解放军。
今天,奋战在重灾区文县抗震救灾的兰州军区某红军师首批回撤官兵将离开这里,作别相伴了90个日日夜夜的文县25万人民。
大街上,“文县人民万分感激英勇的铁锤子团官兵”、“任何艰难险阻都难不倒英雄的军队和英雄的人民”等横幅随处可见。军车上,挂着“依依离别泪,浓浓军民情”、“真情永驻陇南”、“祝愿陇南明天更美好”的标语。
文县一小五年级学生郭侠沣拿着清早从家里摘的鲜花,要把它献给解放军叔叔,郭侠沣说:“解放军叔叔帮我们抗震救灾,我舍不得他们走,我长大也要当解放军,为社会做贡献。”3岁的孩童傅丁懂事地向解放军叔叔敬了个军礼,稚气地说:“解放军叔叔,辛苦了!”
白林中学校长李中会带着师生们来了。他们站在卡车车厢上,透过密密的人群,想再多看亲人子弟兵一眼。李中会告诉记者,在文县最危难的时刻,解放军及时赶到,帮助文县人民抗震救灾。官兵们腾出帐篷,为学校搭建起“帐篷学校”,使学校及时复课,后来又帮助学校搭建起活动板房,此举让学校节约资金数万元。“我们非常感激子弟兵,真不想让他们离开。军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对教育下一代非常宝贵。”李中会说。
在县城滨河路和江南街的丁字路口,文县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文县县委书记徐世林动情地说:“广大官兵用坚韧、用毅力、用忠诚诠释着‘最可爱的人’的时代内涵,成为感动文县人民的英雄群体。你们的英勇无畏和爱民情怀充分表明,人民军队不愧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不愧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你们的崇高精神感天动地,历久弥新,将成为我们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财富和强大动力。”
文县城关镇居民程厚菊和陈旭金手捧一瓶圣洁的白水江水和一罐饱含文县人民深情的泥土,代表文县25万人民为抗震救灾子弟兵送上文县的“山水”。程厚菊激动地说:“亲人解放军,带上文县的山和水,无论走到哪里,文县人民都和你们在一起!”兰州军区某红军师政委张绘武双手接过这份厚礼,动情地说:“在90个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里,我们红军师广大官兵和文县的山山水水融为了一体。我们不会忘记文县25万人民与天灾的顽强抗争,不会忘记人民群众对部队的关怀、厚爱和拥军热情,我们祝愿文县的明天更美好!”
8时50分左右,一辆辆军车从滨河路缓缓出发。路两旁的群众争相拥向军车,“收下它吧,收下它吧!”人们抢着递上手中的核桃、桃子,含泪向亲人子弟兵挥手。车渐渐走远,不少群众仍依依不舍跟随着军车,想再送亲人一程。
此时,在文县尖山乡宋家坝村,乡亲们也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在该村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部队官兵。一双双手紧握着久久不愿分开,一朵朵红花戴在亲人子弟兵的胸前……人群中,68岁的农民尚明发提着一篮煮熟的鸡蛋,见战士就往手里塞。宋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孟小平告诉记者,这支部队是6月20日进驻村子的。前几天,为了感谢解放军,尚明发和村上20多位乡亲提着19只鸡和蔬菜、水果到部队慰问,官兵们说啥也不肯收下。尚明发老人就跪在地上说:“我上不跪天,下不跪地,只跪父母,今天我要跪共产党派来的亲人解放军!”这两天,听说部队要撤离,老人向部队要一双军鞋做纪念,当战士送来一双新鞋时,老人却不肯收下,非要一双战士穿过的旧鞋,老人说:旧鞋更有纪念意义。
“恩人慢走!”“亲人解放军,你们辛苦了!”看着父老乡亲在白纸上写下的那一句句真实的心声,听着他们发自肺腑的感谢,官兵们有的满含热泪,有的庄重地行个军礼……
鞭炮齐鸣,那是文县干部群众真挚、热烈的情怀;挥手依依,那是军民鱼水的绵绵深情……
亲爱的子弟兵,一路走好!
(本报文县8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