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疫情防控期间,在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从早到晚始终流动着一道道忙碌的身影,他们就是奋战在一线的后勤人,在封闭管理后,他们毅然选择留在学院坚守岗位,始终默默奉献在各个角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遭遇战的后勤力量。

后勤处副处长刘朝辉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走在哪里揣在哪里,上面反复勾画,不仔细看很难辨认具体内容,但他讲起来却头头是道,不管是校区还是家属院,哪里有需要他知道的一清二楚。早上六点,天色将明,夜风凛冽,寒意料峭。睡意中他接到电话,暖气管爆裂,供水井正往外喷涌热水。他一骨碌翻起身,喊起水暖办王金平一行人火速赶到漏水点。手电灯光下,管道热水已经在周边蔓延一大片,水暖工赵永红根据多年后勤工作经验迅速鉴别出漏水点,二话没说,直接跳进热水池中,拿过钳子铁丝准备拧紧管道,然而出水范围过大,水压涌过来,一时半会无法完全拧紧,管道热水瞬间灌满他的全身,强忍不适,他抓紧行动起来。多耽搁一点时间,师生就会受冻,特别是疫情防控艰难时刻,会影响学院防疫大局。水不断灌在他衣领里,额头上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热水,他不管不顾,紧张有序的把铁丝一根根扎好,确保管道稳定供水。这样的次数太多了,他已经想不起这是第几次全身湿透。供暖初期,管道漏水点位太多,暖气堵塞导致暖气不热的问题、下水道堵塞问题、宿舍门锁打不开、床梯螺丝掉了等各类问题时有发生,后勤水暖科、房产科接到的维修电话总是络绎不绝。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克服苦难、协同配合、快速高效完成着各项维修工作,很多时候是修完这一处紧接着要赶到下一处维修,更多时候连饭都不顾不上吃。王金平说:“哪怕学生晚上几点打电话反映暖气不热,我们都会随时去处理,生怕学生受冻,那些学生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啊”。有时学生会拿出自己打的饭给他们吃,“有你们的暖心服务,冬天始终是暖和的”,学生们笑着说。

供电科人员不多,疫情期间全员主动留守学院,每天都要排查线路,生怕供电问题影响到学生用电用网和学院防疫工作。董小斌笑着说:“我们的工作有时要攀登高空,有时要下入地下管道,大家都说我们是‘上天入地’”。梯子冰冷,外面天寒,为防止手冻僵硬影响动作,修一会,他们就把手放进嘴边哈口气取暖。有时工作忙起来,午饭就在现场随便应付一下,冷风就着饭呼进嘴里,热饭已经变成冷饭。不管天气有多冷、任务有多困难、工作有多苦累,他们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点亮每个岗位的灯,陪伴坚守一线的人,时刻温暖师生的心。

封闭管理以来,后勤处副处长奚存娃已经说不清他是多少次到隔离点值班了,特殊时期,为了学院防疫大局,他已经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每天冒着感染的风险值守在隔离观察区。“隔离点风险大,我多来几次,心里也踏实”。这期间,他带领校医院医护人员蒲瑞霞、潘旭霞、杨兆瑞,每天登记监测隔离观察人员的日常健康和心理安抚,没有恐慌,没有退缩,只至隔离人员全部正常渡过隔离期。蒲瑞霞的女儿也在学院值守,20多天了,她们至今还没见过一面。“为了大家安全,我还是离大家远一点”,虽然这么说,但大家还是亲切的叫她“蒲姨”,她刀子嘴豆腐心,心里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学生的健康。杨兆瑞平时话很少,不怎么与其他人打交道,但在此时,他的话最多,学生感冒发烧、头疼脑热,他一遍遍检查叮嘱,不厌其烦告诉学生用法用量。温暖与感动在每个学生心头淌过,医者仁心,面对疫情,他们每天穿梭在隔离区、核酸检测点和校医院之间,24小时值班,全程不离岗。开学初期,她们就负责校门口入校人员体温监测以及学生传染病监测,科学严谨,不漏一人,到现在还在连轴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医护力量。

不止于此,每天三次消杀公共区域的“园丁”王利东,每天不停歇的奔波,脚面肿痛已经十余天了,每天晚上脱鞋都很吃力,但还是不停的奔走。因长期和消毒酒精打交道,保洁员王小艳的指甲缝钻心疼,但第二天拿起拖把抹布,又在不停擦洗。每天300桶的生活垃圾、无人靠近的医疗废弃物都要及时清运,贺全荣、王利东、王利全义无反顾承担起这份既脏又累又苦的工作,只因学院需要,只因学生需要,只为抗疫胜利……

疫情防控时刻,后勤保障问题牵动着学院防疫最敏感的神经,事关学院防疫稳定大局,后勤处全体人员枕戈待旦,一刻也不敢松懈。他们是父母最牵挂的孩子,也是孩子最亲爱的家人,但在疫情面前,他们是无惧无畏的“逆行者”,他们是认真细致的“检查员”,他们是锐意进取的“实干者”,扛责在肩、以身作则、勇挑重担,舍小家顾大家,虽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但他们有一颗慈母般温暖的心,用自己的汗水和付出为赢得抗疫斗争的胜利默默奉献,生动诠释彰显了后勤人的“厚爱”……
(天水在线编辑:李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