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日,记者深入秦安县陇城镇赵山教学点采访还没坐稳,15位村民后脚就赶到学校集体“告状”,记者和陇城教育园区主任在向村民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却被这个教学点发生的故事所感动。

村民们的诉求内容大致有3个,一是表扬校长李辉斌,二是下学期增设三、四年级,三是在教学点附近设幼儿园。

话还得从这个教学点的历史说起,赵山村地处陇城镇北山,离镇上12公里路,中间还隔着张家川县梁山乡的唐刘村,赵山教学点始建于1956年,起初设三个年级,延续到1971年,村上人口剧增,增加四、五年级扩建成小学,学生最多时达到150多人。可到了2010年,由于村里出外打工的人多,生源开始萎缩,加上有些孩子随父母到外地上学,教学点只保留一个教师,学区派不来教师,教师来了也留不住,学生都跟着往外校转,学校只保留一、二年级,到2015年夏季,学校只剩下了4名学生。镇上当时准备将这个教学点撤掉。

校长李辉斌告诉记者:“ 2015年秋季,学区把我从张沟附中调到赵山教学点,到这里一看就傻眼了,两年前修的两排房子,土院子,没有围墙和校门,仅有的几套课桌椅破烂不堪,不像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

“既然来了就得让教学点生存下来。”李辉斌暗下决心,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深入农户家中挽留学生,给群众讲道理,打保证,终于动员了26名学前班孩子入学,一个人承担一、二年级和学前班的教学任务,既当教师,又当保姆,孩子病了,他带上去村里卫生室看病抓药,学前班小孩在教室睡着了,他就抱到自己床上睡,每天放学排好路队把孩子送到家,晚上就住在村民赵存喜家里备课批作业,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工作赢得了村民的高度信任。

看到教学点在逆袭中的变化,村委会对学校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帮扶单位电力公司捐助3万元,硬化了校园,修建了围墙、花园和旗台,为了加强赵山教学点的力量,陇城教育园区给该校配备了1台一体机,选派了两名年轻走教教师,开足开齐了课程,学校出现了生机。

李辉斌说起学校的变化面带喜色:“刚开始主要抓学生学习卫生习惯的培养,利用一体机抓生字教学和音体美课程,尽管我们的玩具少,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的学生还可以满足,学生少,我们教学可以一对一地教,质量也明显上去了。”

由于离镇上教育园区远,怕赶不上教学时间,李辉斌和其他两名走教教师就干脆住在学校,找了一位厨师几个人搭伙做饭,打扫院子、教室,洒水、烧炉子的任务他们三个人也主动承担起来了。

今年57岁的村民赵存喜用了一连串的数字道出了给教学点增加三、四年级的理由:“2个儿子在浙江打工、4个孙子在赵山教学点上,1个下学期要升到镇中心小学上三年级,家里我和老伴养了3头牛、8只羊、种10亩地,要是能把三、四年级留下来,既能照顾孩子上学种地,又不误农活”。这些看似与教育关联不大的数字却深深饱含了赵山村村民渴望孩子就近上学的心声。

“一个孩子到镇上上学,要一个家长去陪读,一年下来光租房子、生活费、来回车费将近一万元,如果加上家长误工费就要两万元的损失,我们村里的学校办得这样好,就没必要花销这笔钱。”村民赵贵仓的两个孙子一个在学前班,一个上一年级,儿子早逝,儿媳妇改嫁,老伴重病卧床,家里家外的事情都由这位70岁高龄的老人扛着。

村上退休的老教师赵致业转给记者的一份感谢信中这样写道:“看到学校发生的变化,我们村民打心眼里高兴,遇到这几个好老师,真是我们全村人的荣幸,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赵山村有希望了。”

走教教师任桓旭是会宁县人,他高中同学姜重金是华东政法大学金融系的学生,今年将毕业,听到任桓旭在赵山教学点走教的故事,他作为志愿者来到学校给老同学助力,一周带二年级的10节语文课,说起教学他满脸喜悦:“孩子们很可爱,求知欲强,能和老师能互动,反应快,爱发问,我根据他们的需求,结合孩子成长规律,用电子白板的教学资源,给他们讲故事、讲历史,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如果学校老师再采用一些本土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山野百花香,校园桃李秀”。陇城教育园区主任安让金给赵山教学点撰写的这副墙头标语真实反映了赵山教学点的变化。
由于学校办得有起色,原来在新疆、宁夏、内蒙古、兰州随父母打工就读的学生又回流到赵山教学点,这学期学校在校学生总数达到了40名,一、二年级共10人,学前班达到了30人,李辉斌说,赵山自然村有1200多人,假如下学期能增加三、四年级,估计还有15个孩子能回到本村上学,学前班的孩子也能增加10个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