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3日晚,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元忠教授做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藉滨讲堂,为该校2014级学生作了题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孔子及其思想”的精彩报告。
王元忠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什么也要学习和了解孔子及其思想”入题讲到,孔子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非常的深刻,他的思想在中国一般人的思想建构中具有着“泉源性”的意义。人们在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接受过程中,受制于接受者具体的接受动机和社会语境,既有的接受显现出了两种殊途同归的非常态形态:一是过分的推崇;二是激烈的否定。有感于这种非常态的接受所造成的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遮蔽,在当下至为时尚的“国学”热潮中,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我们有必要立足于自己思想发展的实际,全面深刻的认识孔子及其思想。

那么该如何正确的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呢?王元忠提出了必须经过四种意义上的回归:一是回归到孔子生活及其思想表述的实际;二是回归到基本的人性立场;三是回归到知识分子的本然立场;四是回归到当下的社会需求,以个人的方式参与到民族经典的意义建构活动之中,借用孔子思想的有益养分,进行自我人格和精神的积极塑形。
王元忠在讲到孔子思想时说,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克己复礼”才能做到“仁者爱人”,使人必须回归到本位。在讲到“和为贵”时,王元忠说,个体要素之间以及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需要达到一种协调的状态,不然就会“过犹不及”,而这种协调状态正是孔子强调的“中庸之道”,也正是孔子强调的“和”,那么怎么做到“和”或者说“中庸”呢?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王元忠教授的报告内在逻辑严密,条理清楚,语言诙谐,使广大同学受益匪浅。
简介:
王元忠,文学博士,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甘肃日报》特邀撰稿人。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个人学术研究专著3部,参编教材1部。先后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当代文坛》、《兰州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民间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完成3项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参与并完成1项他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目前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著《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2013年获甘肃省社科二等奖、甘肃省高校社科一等奖。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诗刊》、《星星》、《十月》、《诗歌月刊》等大型文学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和文学评论数百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