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教育>>正文
西北师范大学110年办学发展纪实
(2012-9-13 7:07:20)  来源:甘肃日报  打印本页

钟载铭陈学术百十载 地负海涵英才十余万

——西北师范大学110年办学发展纪实

  110年沧桑砥砺,励精图治,自强弘毅,积淀丰厚人文底蕴。

  110年薪火相继,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孕育无数英才志士。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在110年的办学历程中,西北师范大学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1902年的皇皇故都跌宕起步,到1937年举校辗转西迁,两越秦岭,三渡黄河,最终植根西北。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师范大学之一;1982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2009年,西北师范大学成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14所大学之一。现有各类学生35200余人。其中,研究生5600余人,普通本科学生17600余人,成人教育类学生12700余人。百十年来,学校数迁校址,几易校名,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发展成了教师教育特色鲜明、人文社科和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现代化高等院校,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优势特色:以教师教育示范引领,服务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及社会稳定贡献率不断提升;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服务甘肃政府决策咨询直接有效,对区域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发挥了智库作用;基础理论研究水平较高,推动科技创新的源头优势扎实稳固;艺术、体育教育历史悠久,区域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科技开发应用转化能力发展迅速,产学研结合效益显著,为甘肃乃至西北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社会的巨大变革,赐予了西北师范大学拓展事业的良机;数代人的艰苦创业,铸就了西北师范大学今日的辉煌。如今,西北师范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一所百余年老校,正带着历史的沧桑,激情涌动、活力勃发、生机盎然。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学科与专业建设长足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现有66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自1981年以来,西北师大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研究生20298人,其中国家任务类研究生13103人(博士研究生597人),研修班学员3383人,各类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3712人,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努力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竭力支持重点学科,使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3年,“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被批准建设为甘肃省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甘肃省政府依托学校组建了“甘肃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与西北师大联合成立了“西部资源应用研究院”。2007年,西北师大“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国古代文学”两个学科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标志着西北师大重点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同年,“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在西北师大成立。2008年,学校成立了“甘肃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签订实施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极端环境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2009年,教育部“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西北师大成立。2010年,“甘肃省生物电化学与环境分析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在西北师大设立。2011年,教育部“黏土基生态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项目”批准设立。2012年,“甘肃省湿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工程研究中心”和“甘肃省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利用工程实验室”依托西北师大成立,这是学校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坚持质量立校

  本科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西北师大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进了五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使学校实现规模办学、质量立校。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始从传统的师范大学向以教师教育为主的高水平综合大学转型。2003年,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获得了评估优秀的结果。2008年,接受教育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评估结果优秀。

  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18万余人。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招生规模稳步增长,普通本科招生省份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年招生4700多人;本科专业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5个增加到66个。64门课程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其中2门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2人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出版教材426部,其中国家规划立项教材15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158项;在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方面,学校注重彰显音乐、美术、体育教育的鲜明特色,在西北特色和民族特色美术教育研究、西北传统音乐和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社区体育发展研究等方面成果丰富,成为甘肃优秀艺术、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师生在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全国民族声乐比赛、全国“桃李杯”“荷花杯”舞蹈大赛中屡次获得优异成绩。近年来,艺术专业师生多次赴俄罗斯、土耳其、摩尔多瓦、罗马尼亚、苏丹等国家演出,得到了当地民众和政府高官的高度赞誉。学校学生马艳萍、李柱宏、徐媛等被选入国家队参加釜山亚运会、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比赛,并获得较好成绩。贾超风、张景霞分别夺得2011、2012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全程赛女子组冠军。

  坚持人才强校

  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稳定、培养和吸收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召开了四次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11个配套文件,师资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有力支撑了西北师大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和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专任教师队伍的总体数量从1980年的699人增加到现在的1303人;教授从1980年的32名增加到现在的292名;副高以上教师从1980年的126名增加到现在的716名;教师平均年龄从1980年的54.3岁下降到2011年的40岁;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1990年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4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总数从1990年的26%增加到现在的47.9%。现有双聘院士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01人,硕士生导师696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6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6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以上国家级35人、省部级71人,国家级专家8人,省部级专家19人,甘肃省“333”“555”科技创新人才70人,甘肃省领军人才62人。学校聘请了38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0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学校已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良好的师资队伍,有力地支撑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支撑了学校人才培养结构从以传统师范教育为主、向大力发展非师范教育、推动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需要。

  坚持创新为魂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显著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2000年以来,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共获得科研项目1507项,科研经费23514.5万元,其中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4项,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10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2000年以来,被SCIE收录篇数1573篇,被引用篇数1575篇,被引次数3223次,收录论文数稳居全国大学前100位,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

  学校坚持产学研结合,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兰州市、定西市、白银市、张掖市、酒泉市等建立了全面校地合作关系;与金川公司、酒钢、白银公司等50多家省内大中型企业开展研发合作项目近百项。学校先后建成“精细化工中试车间”“高分子研究所”“中药研制和开发中心”“天然产物开发研究中心”和“电子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学校依托甘肃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度开展特色农产品开发研究;由西北师范大学和9家科研单位、15家企业共同建立西北特色农产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推进了我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产业的升级,促进了西北特色农林产业的集成化、规模化、组团式发展。学校校办工厂、产学研基地兰州助剂厂生产的引发剂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产品大量出口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伊朗等国家。截至目前,该系列产品已累计产值近3亿元,实现利税8000多万元;为金川公司开发的“利用低浓度废弃烟气和30%烧碱原液生产亚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钠的新技术”,现年产5万吨,累计产值超过1亿元。

  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实体与虚体相结合的人文基地和研究机构等基层学术组织格局基本确立。现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搭建了2个一类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二类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02年以来,共获准国家级项目14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1项,实现了我校该项目零的突破,全国教育规划项目44项,国家艺术规划项目3项;获准省部级科研项目339项,厅局级科研项目438项。共争取竞争性科研经费7296.36万元。发表CSSCI论文2843篇,其中国家权威期刊349篇。出版专著教材603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141部。获得各类奖励555项,其中B类以上15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1项,是截至目前全省唯一获得该项奖励的一等奖。我国电化教育奠基人南国农教授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赵逵夫教授主编的《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先秦文学编年史》《先秦文论全编要诠》,被列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规划项目,标志着我省在先秦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走在全国的前列。《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对策研究》成果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北少数民族教育丛书”获第三届全国教育图书一等奖,《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坚持服务西部

  引领和带动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

  1985年,教育部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建立了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1987年,国务院又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04年教育部依托学校建立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民族地区和民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学校坚持“师范性、区域性、民族性”的办学特色,为全国26个省(区)的39个民族培养培训各类少数民族人才30000余人,其中培养少数民族本科学生2200余人,少数民族研究生210余人。学校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藏族教育学博士巴登尼玛,新中国第一位裕固族女博士安雪慧也是在学校攻读本科和硕士后输送的。科学研究围绕民族政策、民族宗教、民族认同、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地区发展为重点的民族问题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创建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学学派,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学校积极主动适应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探索形成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适应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国家首次批准西北师范大学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高中民族班,民族预科班、新疆预科班,民族本科班,少数民族硕士、博士培养学位点,各类民族人才培训等多层次民族教育体系,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为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振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先后被教育部、国家民委多次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坚持使命为先

  文化传承创新大力推进

  高校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阵地,肩负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西北师范大学在10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特别在推进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文化精品创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智力支持。

  学校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优势,先后实施了4期“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文化与民族渊源”“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问题研究”“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文化认同与区域和谐文化培育研究”等,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团队,产出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精品。学校还主动开展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教师开展的部分重大研究成果被中宣部编发为密级《成果要报》,报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阅。参与、主持完成了政府发展规划的论证起草工作,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甘肃省“十二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等。围绕促进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成立了甘肃旅游发展研究院,完成了《甘肃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甘肃省旅游人力资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目前,全省6个市州、20个县区的“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均由我校主持完成。2008年,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组建“中国西部国情调研中心”,为党中央国务院准确了解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供咨询报告。

  学校整合资源,汇聚力量,成立了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已经完成未来五年发展计划和项目设计工作;牵头组建了“‘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同时,优化配置和整合学校在先秦两汉文学、敦煌学、考古学、历史文献与简牍学、对外汉语、数字媒体艺术、国际文化交流、文化遗产学、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西北民间舞蹈研究、旅游文化与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等领域的人才资源和学科资源,在“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进程中勇担重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西北师范大学设立华文教育基地,对拓宽我省对外交流渠道,提升甘肃对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校成功承办了甘肃省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读者杯”2011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甘肃省庆祝第27个教师节暨“陇原名师”颁奖晚会、2011年兰洽会、2011年环湖自行车赛闭幕式等省市政府委托的国家级、省级重大活动,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向社会展示了西北师大百年积淀的深厚大学文化。

  坚持开放办学

  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顺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个渠道,加强学术上的高水平对话和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1983年,西北师大原校长李秉德教授和美国康涅狄克州立中央大学校长詹姆斯博士签订了《西北师范学院和康涅狄克州立中央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书》,这是西北师大与国外大学签订的第一份合作协议书。此后,西北师大还与美国布鲁姆斯堡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文教大学、奥地利约瑟夫·海顿音乐学院、罗马尼亚阿尔巴·尤利亚1918.12.1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土耳其法蒂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签署了文化、学术交流和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聘用了来自英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德国、瑞士、挪威、泰国、乌克兰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长、短期外籍教师、专家共1000余人次,接待了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政府官员及留学生等累计达6220人次。同时,学校先后派出2200人次出国进修、考察、讲学、合作研究或从事学术活动,涉及的学科专业逐渐扩大。

  1983年学校招收两名日本留学生来历史系学习之后,陆续有来自土耳其、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也门、新西兰、俄罗斯、蒙古、加拿大、肯尼亚、尼日利亚、墨西哥、洪都拉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000余人次来西北师大接受学历和非学历教育。1995年以来,学校先后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学校先后为新加坡、苏丹、埃及、津巴布韦输送合格的汉语教师70余名,向世界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学校与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08年3月,西北师大被教育部批准列入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院校。学校的办学国际化水平与程度日益提升,国际合作与办学的成果也日趋丰硕。

  坚持抢抓机遇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办学条件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依托和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抢抓机遇,按照“着眼长远发展、优化整体布局;突出建设重点、集中有效投入;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能力”的总体原则,立足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要,服从于实施人才兴校、特色强校和质量立校的战略要求,深入挖掘内部潜力,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充分体现了大学文化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和谐共生,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服务保障。

  2009年,学校新校区建设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规划及教学资源整合用地729亩,定点承包绿化用地1800亩,目前,建成后的新校区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建筑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实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在辅助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各类项目29项,建筑面积102032平方米,累计投资8654.85万元,提升了教学环境品位和空间;在教职工住宅建设方面,完成住宅项目49项,累计投资37609.79万元,建筑面积281293平方米。截至目前,学校在校本部建设职工住宅楼49栋,安宁科教城7栋,北校区拟建住宅面积15万平方米,教职工住宅工程,极大地缓解了教职工住房紧张的局面。在环境治理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各类项目9项,累计投资1151.43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休闲活动场所短缺的问题。学校现有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534万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349万余册(盘)。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成了“数字人文社科资源中心”和“项目成果管理系统”,现已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育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优质高效的基础服务保障系统,为开展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工作、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坚持育人为本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

  西北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老校,学校党的建设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已经写进了史册,将成为永远激励我们与时俱进的宝贵精神财富。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和甘肃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创先争优行动为内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和解决重大问题为突破口,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坚持以理论武装为先导,着力提升领导班子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以固本强基为重点,着力激发基层组织和党员自身活力;坚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着力构建学校基层党建的长效机制;坚持以作风建设为根本,着力塑造学校党员队伍的良好形象;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线,着力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学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多次被国务院、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授予“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和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与制度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合力;通过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形式政策教育,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拓展工作领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关注特殊群体,关心学生成长,以和谐校园建设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良性运行。学校连续15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单位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2006年,学校以学分制的方式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项目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1年和2012年,袁柯和他的“快门三秒钟”公益团队的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走基层栏目、羊城晚报、甘肃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2006年和2010年,学校党委在全省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中,两次荣获“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110年根脉相连,110年心手相牵。110年薪火相继,110年桃李成蹊。百十年来,西北师范大学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勇承国运,乐育菁莪,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迭逢艰难而从未却步,历经险阻犹始终向前。百十年来,一代又一代西北师大人践行“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精神,筚路蓝缕,延席授教、著书立说,培育后学。110年,既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历史节点,更是一段辉煌历史的崭新起点。回望110年,代代师大学人踔厉奋发,用责任与信念铸就了世纪学府的使命与光荣;翘首明天,三万余名师大师生正上下求索,用智慧与勤奋演绎着百年老校的希冀与辉煌。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时代,西北师范大学将紧抓机遇,伴随着转型跨越的豪迈旋律,以追求卓越的胸怀、勇于超越的气魄,把百十年来的成就化作我们进一步提升学校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的宝贵资源和不竭动力,为早日实现“教师教育为主,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目标而继续努力!

  西北师范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相 关 新 闻

·西北师大继续教育联合办学工作会议在天水召开(图)

新 闻 推 荐

马世忠王锐率天水经贸代表团与青岛民营企业

·日本“购岛”是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否定
·日海上保安厅:增派舰只加强钓鱼岛周边警戒
·中国三军演练登陆作战 首艘航母将于近期服役
·温家宝:我献身国家45年 再有几个月就退休了
·美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 疑卡扎菲支持者所为
·奥巴马令全美降半旗 向身亡驻利比亚大使等致哀
·日本拒绝撤销“购岛”决定 海陆空军力不容小觑
·菲海岸警卫队称已做好派船赴黄岩岛准备
·日媒称中国中止与日本官方交流 民间交流亦受挫
·美媒:钓鱼岛可能引发中日小规模武装冲突
·巴基斯坦服装厂火灾死亡人数升至289人(图)
最 新 图 片
天水市召开庆祝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 天水市举办关天经济区少年儿童手拉手文艺联 天水市第三届中学生运动会隆重开幕(组图) 教育部专家“把脉”天水市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天水市一中2012级新生军训总结大会掠影(组图 甘肃省艺校天水分校再创高考录取率100﹪佳绩

 天水资讯

·西北师范大学110年办学发展纪实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十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
·陈楚生演唱会在甘肃工职学院举办(组图)
·甘肃工职学院隆重召开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图)
·甘肃林职学院隆重召开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图)
·成都理工大学开学典礼:领导在淋雨 新生穿雨衣
·天水市召开庆祝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组图)
·秦州区召开庆祝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组图)
·麦积区召开庆祝第28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组图)
·武山县隆重召开庆祝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图)
·甘谷县隆重举行庆祝第28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组图)
·清水县召开庆祝第28个教师节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
·张家川县召开庆祝教师节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组图)
·甘肃机电学院召开庆祝第二十八个教师节座谈会(图)
·省工信委培训处领导来甘肃机电学院检查指导工作(图)

 文化历史
·王洪文进领导核心被毛泽东提拔为副主席始末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创纪录拍出2.9亿(图)
·日本为何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图)
·揭秘: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的评定标准
·习仲勋忆:康生一个条子让我十六年没有工作
·整风运动中的习仲勋:担风险建议制止“逼供信”
·习仲勋文革多年未见不识儿子 视教子为天伦之乐
·习仲勋主政广东的历史功绩:改革开放天下先
·习仲勋三次致电毛泽东观点鲜明痛批“左”祸
·习仲勋:毛泽东晚来四天 我就会被活埋
·习仲勋:一辈子没犯过“左”的错误
·不忍日本人民艰难偿债 中国放弃战争索赔
·张春桥:文革目的就是要“改朝换代”(图)
·周恩来为何选邓小平复职的当天要求病休(图)
·美国人眼中周恩来:他敢于坦荡地对待每个人
 博 客
·丁晓刚:伞语(图)
·李晓东:致君 
·晓军:钓鱼岛的愤怒
·仙仁送灯:天浴(组图)
·官鹅沟风光(组图)
·常明:雨后和谐园(图)
·安建华:壶口行(组图)
·佟家宝:情满关山(图)
 播 客

·“唱响中国”天水演唱会
·毛阿敏:《说伏羲》
·2012年公祭伏羲大典
·甘肃公祭伏羲大典北京新闻发布
·烟铺大樱桃熟了
·秦安小曲(精编版)
·音乐舞蹈史诗关山月
·被蚕食的母亲河
 娱 乐

·张柏芝三点式牵手谢霆锋望复合 小腹凸起显不雅
·旭日阳刚刘刚否认持械打老人:考虑起诉造谣者
·环球旅游小姐湖北三甲出炉 冠军穿龙袍(组图)
·张信哲梁静茹洛阳演唱会被迫中断 观众称涉欺诈
·陈静挺E奶秀深V事业线 杜汶泽宣传开黄腔(图)
·李冰冰缺席新片日本首映 原因:钓鱼岛是中国的
·17岁萝莉网络晒性感照 童颜巨乳走红(组图)
·历任港姐聚首一堂 朱玲玲大赞张名雅皮肤好(图)
·李湘火红裙凸显丰满身材 柳岩秀酥胸呼之欲出(图)
·2012国际小姐中国赛区总决赛落幕(组图)

 社 会
·环球时报评郭敬明爱国言论:爱国就应理直气壮
·小偷因咬人一口作案性质变抢劫 被法院多判5年
·男子干私活被处分烧死公司老总 警方悬赏2万元
·艺术家创作女孩躺在所画母亲怀里作品感动网友
·湖北校花评选设双乳间距标准 主办方称不会测量
·西安一小学数千学生躺课桌午睡 称家长自愿(图)
·湖南怀化回应辰溪官员豪赌艳照门:系合成照片
·大学校花评选要求“乳间距超20厘米”引发争议
·副行长涉嫌贪污 挖地洞藏山林8年成现代白毛女
·网友旧摊淘日记本 4000字披露保卫领袖见闻(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线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邮箱:tswj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