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片蓝天下
——改革开放30年我省义务教育蓬勃发展
“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面最美的是校园……”当悠扬的花儿裹着山村的薄雾回荡在陇原的沟沟坎坎之间时,透过第一缕晨曦望去,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一座座朝气蓬勃的学校伫立在广阔的土地上,农村老人们这样的话一点也不夸张:“咱乡里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
2007年,我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终于实现,全省98.94%学龄儿童都能走进学校读书了。
2008年秋季,在陇原的城市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娃娃上学缴纳学杂费已经成为历史。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用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的话来说,我们想让千里陇原的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从破窑洞土台子到砖瓦房白粉墙
在甘肃教育系统工作了几十年的原省教委主任王松山回忆:30年前的甘肃农村,几间土坯房就已经算是像样的教室,更多的地方,学校连基本的教室、课桌、书本都没法保证。在陇南,几截树干撑起来的席子就算是教室,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学习;在庆阳,共有900多孔旧窑洞用作学校的教室,这些窑洞里不仅光线微弱、阴暗潮湿,还随时有着塌方的危险。教室里,娃娃们坐在泥墩子上学习,用来写字的“课桌”多半是土台子,甚至就是一块搭在砖块上的木板,课本也并不是人手一册,一些家里困难的学生只能和别人合看一本教材。一到冬天,没有任何采暖设备的教室冻得孩子们小脸通红,小手上甚至起了冻疮……
198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号角全国吹响,一场“普九”的大潮在陇原大地上涌动。对于我省来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主战场在农村,而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普九”将是一场“硬仗”,为了打好这场“硬仗”,当时我省提出了中小学“一无两有”的举措:让全省的中小学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省各地掀起了修学校、建学校的热潮。环县在建设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号召全县干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些世代吃了没文化苦的农民纷纷响应,有的老人捐出了自己的棺材板、有人捐出了准备箍窑的土坯、还有些年轻人捐出了准备结婚用的钱。在建设工地,除了必须雇请的技工,其他都是农民自发义务投工,课间10分钟,学校师生也帮着搬运砖料,短短3年,环县彻底告别窑洞学校。临夏的马努海平时靠贩运皮货为生,当他看着自己家乡的孩子们因为村里没学校,一个个放下书包拿起羊鞭时,捐出自己的1万元积蓄用于学校建设,学校急缺课桌,他二话没说又拿出8000元买了100套课桌凳,在随后的几年里,马努海先后捐出了自己贩运皮货攒下来的4万多元,他的心愿只有一个:让娃娃们回到学校念书。
环县如此、临夏如此、全省各地处处如此,1983年至1990年,我省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9.01亿元,共新建校舍236.67万平方米,维修改造危房446.39万平方米,添置课桌凳57.82万双人套,在此后10年间,我省又修建中小学校舍684.83万平方米。
据一项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仅我省的群众为教育事业自发筹集的资金就超过10亿元。老百姓们这样形容着农村学校的变化:“砖瓦房、白粉墙,五星红旗迎风扬,娃娃进了新学堂。”
从自费上学到免费上学
2006年春天,13岁的藏族小姑娘安玉走进阔别了一年的学校。一年前,贫困的家庭再也拿不出钱为她交学杂费了,安玉只好辍学在家。
春天开学,临潭县店子九年制学校的老师来到她家里,告诉她:“现在上学不要钱了,住校的还给发生活费。”从这时开始,全省3.8万名和安玉一样辍学的贫困孩子重返校园,帮助他们回到学校的是我省建立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2年,我省开始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贫困生提供免费教科书。
2005年,我省开始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中实行免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举措。当年,省、市两级财政共同拿出6000万元,承担了全省43个国扶贫困县免杂费的资金。
2006年1月20日,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意见》,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启动。
2006年春季开学,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406万中小学生全部免除杂费,262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53万多名贫困寄宿生得到了生活补助,仅2006年全省用于“两免一补”的总资金多达9.6亿多元。
此后,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省46万多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同样免除了。
低保户王玲的孩子在兰州市铁五小上学,开学不交一分钱就能给孩子报上名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王玲是陇南人,到兰州多年却一直没有固定工作,再加上丈夫因病长年在家休息,一家三口的日常开支全靠王玲当综治员的620元收入和低保费支撑。“这学期开学报名,学校不仅把学杂费给孩子免掉了,连书本也没有收我们的钱,我以前那些担心全都没有了,而且家里的生活也宽裕了不少。”王玲说。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陇原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大会战;2004年,我省最贫困的地区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两基”攻坚战,让孩子们都有学上,这是大家的共识。
在未实现“两基”的地区,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纷纷承担起了责任,有声望的活佛、阿訇出面说服群众,让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藏族老阿爸、老阿妈,逐学校而居,照料上学的孩子。
全省有关部门、学校通过对口帮扶,为攻坚县助力;省内大中城市的学校送教下乡、送物资下乡;省直机关单位扶贫帮教、援建学校、救助贫困学生……
2007年底,经过严格的检查评估,我省“两基”达标县达到79个,“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4.79%,我省实现“两基”攻坚的目标。这组数字直观地反映了甘肃省“两基”攻坚带来的收益:截至2007年底,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4%,比2002年提高了0.39个百分点,全省青壮年文盲率降到了5%以内,一批农村劳动力接受了技术培训。
改革开放30年,甘肃的孩子从上不起学到人人上学、从自己出学费到政府出钱免费上学,基础教育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说,在经历了以“两基”攻坚为重中之重、着重解决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的阶段之后,我省基础教育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着重解决学生“上好学”的问题。
近期,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解决我省面临的城乡间、区域间以及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关键就是抓好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特征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酒泉、庆阳、甘南等地已经开始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尝试,通过撤点、并校、建立寄宿制学校等措施,实现了学生适当向县镇和中心校集中,学校服务的覆盖半径、服务功能得到提高。
仅酒泉市近年来新建、扩建城市中小学1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25所,调整撤并农村中小学171所,使中小学数量从2001年底的582所减少到现在的411所,全市实现了高中职中全部集中在城区、初级中学基本集中在城镇,乡镇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小学的办学格局。
在我省下一步的基础教育发展中,酒泉和庆阳的寄宿制学校建设经验将分别在河西和河东地区推广。一条穷省办大教育、穷省办强教育的新路子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