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岐黄仁术育杏林英才
———甘肃中医学院30年改革发展纪实
金秋时节,甘肃中医学院迎来了建院30周年华诞。建院30年来,这所位于省会兰州的省属高等中医药院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秉承“勤奋、严谨、继承、创新”的校训,传岐黄仁术,育杏林英才,与祖国一起成长,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6000余名学子从这里走向社会、展露才华,为祖国医药事业和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求真务实规划蓝图 自强不息促进发展
1978年4月,甘肃中医学院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标志着甘肃省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开始。建院初,只有32名教职工、61名中医专业本科学生,校舍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全体师生员工奋发图强,不懈努力,至1985年,组建了30多个教研室,在校学生达到500人;1990年,获得了针灸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教学条件、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1995年,成立了5个系和2个教学部,本、专科专业增加到8个;1997年一次性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组织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1998年起,学院紧紧抓住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机遇,加强专业与学科建设,扩大办学规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步伐,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为学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以来,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推动学院更进一步发展,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强化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确立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思路,聚精会神抓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
2002年下半年起,学院结合“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调研,认真回顾办学历程,总结办学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入思考、完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问题,谋划学院发展未来。通过召开建院以来的第一次“党代会”、“教代会”和迎评促建工作,确立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学院发展实际及培养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建设教学型院校的总体办学定位,确立了把学院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目标。
立足于“教学型院校”的发展实际,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学院提出了“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凝炼出了融汇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医药文化特征和办学实践于一体的“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专业扎实、素质良好、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一切工作的总目标,形成了“能撑起屋脊者皆为栋梁”的育人观;根据“十一五”期间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中医药类人才的需求及学院的承载能力,坚持适度规模,注重内涵,注重结构优化和提高效益,加大教学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促进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教育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注重克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树立“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为先导、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全面发展,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出发,根据社会发展的多样化趋势,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重点,狠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与和谐发展的质量观。
2004年9月,为了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院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紧紧围绕本科教学中心工作,狠抓一个“建”字,突出一个“实”字,强化一个“改”字;广大师生员工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踊跃投入到紧张的以评促建各项工作中。在评建中,我们着眼质量和水平,着力建设、改革和管理,注重状态和过程,全员参与,万众一心,埋头苦干,通过自查准备,全面建设,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10月,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目前,学院设有中医医疗系、针灸推拿系、药学系、临床医学系、中西医结合系、护理系、经贸与管理系、基础课部、公共课部、社会科学部等10个教学系部,藏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个二级学院和图书馆等4个直属部门;有2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71个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本部现有教职工543人,其中专任教师33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士学历学位者160人,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者112人。拥有郑魁山、于己百、周信有、李少波、张士卿等全国知名专家;有中医学等13个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学等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起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进行中医儿科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是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具有培养留学生资格;面向全国21个省、自治区招收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现有各类学生6000余人。
建院三十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的16000余名各类毕业生,绝大多数扎根陇原,服务基层,传播仁术,建功立业,已成为甘肃省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岗位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国内知名大学的专家、教授。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神圣使命。在3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恪守“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的理念,坚持教书育人,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质量管理,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学院按照“层次分明,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巩固传统专业,增加社会急需专业,切实办好新专业,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在建院之初设立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基础上,1992年设置了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本科专业;1998年设置了中医骨伤科专 业;2000年增设了药物制剂、护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4个本科专业。其中,中西医临床医学和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是由该院在全国率先设置的目录外专业。近年来,根据甘肃省医学高等教育格局和社会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又增设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藏医学等本科专业,已初步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能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体系。与此同时,学院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构建了“3+2+X”教学课程体系,初步建成以省级、院级精品课程为示范,以优秀课程为重点,以标准课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院级精品课程16门,并探索性地开展了双语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学院积极建立稳固的院外实习基地,强化基地的教学建设。目前,生均实习床位数达到0.8张;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由课间实习、课程实训、课程实验、实习前临床技能集中训练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稳步推进教材建设步伐,近三年,先后有167人次参编各类教材,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44种、协编教材30种、自编教材30种,其中由我院牵头组织编写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本科8部专业教材中,我院教师任主编4部、副主编2部;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积极采用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58.06%的必修课教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为原则,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学计划管理办法》,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先后对13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实行前期基础课程趋同,后期专业课程分化,合理设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模块。从2000年开始实施学年学分制,形成了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符合各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学院“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探索和实施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特长的发挥。
(3)着力教学改革研究。学院每年举办一次教学改革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研讨教改思路,展示教改成果;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及多媒体教学比赛,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成果的申报,加大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经费资助力度。近年来,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累计107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评出院级教学成果奖17项。
(4)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学院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了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一统、二级、三步、四体、五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统是教学质量监控以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最终目的;二级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实行院级和系部两级管理运行;三步是对目标、过程及结果的全程监控;四体是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质量信息采集反馈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五环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质量、管理质量、教学建设及教学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严格执行,有力地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
(5)发掘敦煌医学宝藏。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关于整理、研究敦煌遗书、敦煌壁画及其它敦煌文物中涉及医药史料的一门学科。建院以来,学院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的优势,依托敦煌医学馆、敦煌医学课程,组建敦煌医学研究团队,产生了丰厚的研究积累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学院十分注重将学术优势和特色转化为本科教学的优势和特色,支持研究团队运用科研成果促进本科教学,开设敦煌医学讲座与选修课,编写《实用敦煌医学》教材,建立服务教学的敦煌医学馆,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在敦煌医学研究方面共立项科研及教学研究课题20项,有5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省部及厅局级奖励。出版了《敦煌医粹》、《敦煌中医药全书》等6部著作,发表了学术论文106篇。通过这些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弘扬了世界文化遗产,使学生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科研能力,拓宽了知识面,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专业思想,提高了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