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红红火火
——玉门市全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侧记
初冬时节,虽然空气中开始弥漫寒意,但石油河畔的农家庭院里却洋溢着一片喜悦。玉门市委、市政府把着力解决农民就学、行路、饮水、住房等具体困难作为执政之要,力争民有所居,少有所教,贫有所济,老有所乐,全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玉门市以“民富市强、生态协调、社会和谐、百姓幸福”为长远目标,以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为着力点,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全面增强小城镇聚集辐射功能,使农民从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在抓好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玉门市把乡村集镇建设作为另一个建设重点,努力改善乡镇面貌,提高农村的集镇人居环境。几年来,玉门市各乡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建成重点工业项目30项,三产项目40多项,全市各乡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有线电视、通信光缆和广播,70%的村实现了村通油路,电网覆盖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80%,电话入户率达到38%,有12所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盖起了教学楼,乡村医疗卫生和供暖、供排水设施齐全,30%的农户建成了高标准小康住宅。基础设施的改观,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近1万农民携资进入小城镇投资办厂、建房开店,使农村集镇面积扩大了一倍,人口翻了一番,这些农民人均收入比其他农民高出一倍多。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玉门镇在成规模的基础上,完善排水沟、路、电等基础设施,优化环境,不仅使当地农民纷纷进镇定居,周边乡镇的农民也争先恐后来到这里安家落户,新增个体私营门点500多家。
如今,6000多名农民在这里经商,形成了以批发业为主体,辐射周边2万多人的经贸大镇,年营业额近亿元。全镇有民营企业40余家,3000多农民在这些企业务工,收入是当地农民的两倍多。
工业企业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当地运输、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私营户发展到1514户,吸纳周边乡镇4000多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平均年收入8000多元。
随着农村集镇范围的日益扩大,目前,该市已有近万农民离村离土,定居当地集镇经商办厂,走上致富之路。同时,玉门市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每年筹资数千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整村推进、农网改造、退耕还林、广电宽带等惠农项目,夯实农业基础,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条写在墙上多年的标语在玉门市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信念。
玉门市十分注重中小学危房改造,让学生有个舒适的读书环境。近几年,该市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采取国家拿一点、集体挤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办法,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室的新建、改建,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同时,多方筹资给农村中小学配置电脑、电视机等电教设备300多台,图书3万多册。去年以来,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干部职工及市内外慈善机构、社会有识之士还捐助10多万元,资助小金湾东乡族乡适龄儿童入学。
玉门乡村居民饮水困难氟含量超标一直是农村居民关心的大事,近两年,玉门市坚持把解决农村人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完成投资688.26万元,解决了全市农村1.8万群众的饮水困难和氟病改水问题,广大农村居民群众喝上了洁净水,把自来水形象地称为“幸福水”。
在解决好实际困难的基础上,玉门市依靠社会力量办文化,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入手,加大农村文化的投入。近两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在全市9个乡镇,45个村建起了文化中心(站),229个组建起了文化室,乡乡都开通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目前,玉门市各乡村活跃着8支业余文艺演出队,他们不分季节在全市各乡村题材的小品、小快板、小歌舞等节目,每年演出100余场次,观看群众达4万多人次。由于文化网络健全,一个学技术、学科技、反对迷信,争当文明农户,五好家庭的良好风气正在玉门农村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