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七十六个小时”
兰州手足外科医院岳孝太

11月3日晚,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出了急诊室的门,高强度下的手术已让我食不知味,草草地解决了晚餐便躺下了。正当我昏昏入睡之时,急促的电话铃将我惊醒。师院长在电话那头让我们院明天去支援天水麦积区,共同对抗疫情。我的心突然疼了一下,天水是我的故土啊,院长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他亲自带队出征,让我做好去支援的准备。挂掉电话,一时间,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困意全无,脑袋里只有一个问题,如何去支援天水?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依旧没有得到合适的答案。早上交完早班,我一个个叮嘱了各病房各课室的相关事宜,大步流星地踏进了院长办公室。师院长向我们医护人员做了动员,短短几分钟已有173名医务工作者自愿参加支援。可兰州的疫情也迫在眉睫,院长根据实际情况,最后选出了22名医疗队员,再三斟酌之下,任命我带队出战。
走出院长办公室,看到护士在医院忙碌穿梭的身影,有的刚下夜班,有的正在给病人扎针输液,有的正在更新医生患者的健康码……一切看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其实大家都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在紧张和不安之中依旧坚守岗位。来到指定地点紧急集合,22个人整装待发,各自清楚了任务后,便着手准备。突然有人问,“王姐,你去了天水,家里的孩子行吗?”护理部王雅琴护士长皱了一下眉头,果断地说“不行也得行”。所有在场的人都为她点赞。

11月4日中午一点半,师院长为22名队员配发了棉衣、皮箱等生活用品;两点半亲自讲话送行,他哽咽的话语久久萦绕在我的耳边。“你们22名志愿者支援我的故乡天水,我很自豪,也很骄傲,你们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保证队员平安,我等你们回家……”两点五十分,师院长宣布出发,由兰州手足外科医院22名医护工作者组成的支援队紧急出发了。大家有序上车,随着全院人员的呐喊加油打气,一辆红色大巴和急救车带着兰州手足医院的希望和寄托,缓缓地行驶在兰州到天水的路上。
大巴里的队员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药械科蔡小燕药师将自己三岁的女儿托付给姑姑照顾,刘巧娥医师担心着父母身体,仲昱东师傅担心早孕反应比较严重的妻子……董芳敏为了缓解压抑的气氛,主动和我攀谈此行的目的和危险系数,我安慰他,只要做好防护,我们就会平安归来,疫情终将过去。随即组织队员培训,就这样我们在车上一次又一次学习防护。为了缓解沉重的心情,大家在车厢里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慢慢的队员们的心情也好多了。晚上8点多到了麦积,当地政府把我们安排到了火车站对面的花园酒店住宿。来接我们的是麦积区委政法委李东海书记和审计局胡旭东副局长。他们对我们支援麦积区的队员表示万分的感谢。

当晚,决定让我们的救护车负责送黄码样本。那一夜各核酸检测采样点亮着灯,排着队,犹如孤军奋战的勇士。夜晚的寒风并未让我们的队员退缩,采集点的人们听从志愿者的指挥,排着间隔一米距离的队伍,放眼望去,有人怀里抱着酣睡的小孩、有几对相互搀扶的老人,大家都默不作声,似乎连空气都要凝结。那一夜,我们的救护车司机仲师傅和沙师傅等人忙了一夜,当夜我收到组织部命令,第二天要去的是道南九个小区,那一夜我彻夜无眠,满脑子都是我的队员和疫情的数据。
11月5日,早上六点钟,花园酒店后勤保障组帮我们安排了早餐,随后我们被送到了道南社区。孙书记见到我们很高兴,把我们当成了天上的救兵,孙书记觉得我们20个人太少,把我们分配到管控小区。队员们迅速穿上了防护服投入工作。除了喇叭里志愿者维护秩序的喊声响彻在耳边,仿佛外界的声音都与我无关。穿上防护服后,不能上厕所,反复穿脱会增加感染风险,只能咬牙坚持。由于人数太多,核酸检测一直持续到了晚上。同事问我害怕吗?其实大家都有着相同的感受,根本没有时间害怕,一旦防护服上身,大家的眼里只有一件事——尽快把今天的核酸采集做完。几乎所有人都透支了体力,麻醉科臧医师一天滴水未进。我和贾亚红去了防控小区,我们从18层一户一户往下做,直到最后累的都站不住了。一位阿姨看见后搬来了自己家的凳子,但是她穿着防护服,不敢坐,也不能坐。想想被封的城市,我们马上有了动力,继续战斗继续坚持。到了半夜,我们小组才收工。仅仅一个小时的休整后,我们又去支援天庆国际……
在这危难时刻,全体队友的团结互助和加油扶持,也成了我们前进的动力。由于长期穿防护服,我的身上起了疹子,气温突降时,护士王丽凤医师、熊利平、童娟护士等手都冻破了。胡局长知道后,给我们连夜送来了21件冲锋衣。
21名护士中,大部分人都是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在几位年长的护士眼里,她们都还是孩子。其中一个小护士告诉王护士长,“我忽然特别想念家里爸爸妈妈叫我起床的声音。”这近乎撒娇的语气,却触碰到了我们的泪点。相互之间一点一滴的关心和照顾,在这个寒冷提前来临的深秋,增添了我们必胜的信念。

11月5日,天气很冷,我们任务是送核酸样本。有一组队员去的是麦积区麦积镇贾河,车行走到中途,突然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路面因为结冰滑不能走。怎么办?几万人的核酸样本肯定要送回去,大家焦急地想办法,王宝福医师、张建建司机和护士率先把地上的土块摔到车轮下增加摩擦力。大家纷纷效仿,齐心协力之下,终于到达目的地。收工时,麦积镇一位村民给我们送来了两幅字画“白衣天使”,我们原本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温暖。我去天庆国际封控的16号楼入户采核酸,5楼4岁的孩子送来自己创作的手抄报,还给我们表演了歌舞“童心向党”。孩子的家长一遍又一遍说着感谢的话,我们的眼眶渐渐湿润了。
疫情来临的时候,我们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冲在了最前面,临危受命的我们没有害怕。11天连轴转的我们没有委屈,穿防护服七八个小时做完核酸采集站到腰酸背痛,我们也没有退缩,冻到手脚僵硬,我们依旧在坚持。这条抗疫路虽然走得很累很艰辛但也很幸福,望着小区给我们送来的旌旗、后勤保障人员送来的鲜花、孩子的一张张手工画、太多的感动渲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到麦积的第十一天,我们去了渭南镇,在我的印象中,较之于城市,农村地区分布面积广,外出务工人员多,个别人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医疗水平有限,信息传播不畅,农民的防控意识相对薄弱,防控手段相对较少,因此,疫情防控万万不可忽视农村。倘若疫情在农村扩散,将会是更大的一场考验。但我发现,张石村组织井然有序,而且我遇到了老同学张世峰。面对严重的疫情阻击战,村书记和我老同学迅速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宣传群众,及时普及科学防控知识,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坚定抗疫必胜信心,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有效遏制疫情扩散等方面。他们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胸前党徽熠熠生辉。此次核酸检测特别顺畅,真正把初心写在了行动上,把使命落在了岗位上,“大喇叭”的声音定会是另一种味道!

14号接到组织命令,让我们花园酒店就地隔离。我家也是麦积区的,隔离前我就想看看孩子,到了楼下小区封控,我只能在楼下喊孩子名字。孩子在楼上大声喊“岳孝太,你来不来?!”面对女儿不满的呼叫,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已经两个月没有回家了。在兰州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我和同事们又马不停蹄支援天水,虽然离儿女不足两公里,但无法回去,只能选择与儿女“隔空”团聚。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无法入,今有我“抗疫”有家不得回……其实,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像我这种情况,发生在无数个“天使白”和“志愿红”当中。隔离时,王雅琴老父亲脑出血急诊住院,她老公是军人也在隔离区,四岁的孩童由老人照顾。面对这个突发情况,领导们都表示很同情王雅琴护士长,但是为了疫情取得初步的胜利,只能舍小家为大家,最后也只能由兰州的同事帮忙。纵然辛苦,虽有无奈,但正是为了让万千个人健康、万千个家庭团圆。只是因为使命在肩、责任在前,所有才有这样的付出和牺牲。这种“云团聚”的背后,更是家人无私的理解与强大的支持。
此番出行,麦积区委、区政府给我们生活做了强有力的保障,给予我们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帮助,在麦积处处是感动。
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我也终于能在隔离宿舍记录下此次抗疫的感受和经历,抬起头看看窗外的天,一丝冬日的暖阳透过树梢,照在窗户上,胜利的光辉在向我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