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日自1972 年建交以来,关系最“冷”、最为困难的一年。年末之际,日本内阁数位高官刻意营造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又似一层泡沫,被安放在2006年的两国之间。
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驻日前大使徐敦信对记者表示,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是中日两国人民值得纪念的年份,同时也是两国关系敏感的一年。 中日两国本应本着温故知新的态度,积极面向未来,但日本政府的言行却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总结日本2005年对外政策,从近邻外交、亚洲外交到联合国外交,可谓败笔累累。
一年的纠缠
今年,一系列的矛盾将两国关系降至冰点:如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把自卫队升格为“自卫军”;推进日美军事一体化,台海事务列为其共同战略目标;在东海问题上屡造争端等。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主任刘世龙认为,今年日本的对外政策依然是小泉路线的延续和扩张化——日本依然在开历史倒车。
2005年日本最大的外交举动当属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实现入常,日本联合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了四国联盟,并利用同美国的同盟关系和资金优势四处展开“入常外交”。
就在日本准备强行将入常议案在联合国大会付诸表决时,作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中美两国达成一致,表示反对强行表决各方未能达成一致的安理会改革议案。同时四国集团试图与非洲联盟达成妥协,准备与其共同提出入常议案,但是该愿望也遭到非洲联盟的否决。至此,日本不得不承认2005年“入常”之路严重受阻。
对此,徐敦信表示,日本争常意愿由来已久。日本早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其必然力图在国际上发挥与其相称的大国作用,但是在入常道路中,日本表现得过于骄傲,以金钱政治开道而忽视亚洲邻国外交,未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日本入常失败,责任在其自身。
源于两国对海域划界问题的不同理解,而引发的中日东海油田之争在今年走向实质化。为解决东海问题,中方一直提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7月14日,日本政府授予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的试开采权,并对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范围内的三处油气田以日文命名。对于此举,中国外交部提出了强烈抗议。鉴于分歧严重,中日两国于今年9月、10月连续举行了两轮东海问题磋商,但成果乏善可陈。
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一直是日本与亚洲邻国的最难解的矛盾症结。5月16日,小泉抛出了反对他国干涉其参拜靖国神社的言论;5月26、27日,日本官员相继发表谈话,公然否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结果,为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开脱罪责;10月17日,小泉任期内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在2005年的一系列举动恶化了其与亚洲邻国的关系。
徐敦信认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并非是两国的文化或者宗教之间的分歧问题,而恰恰反映了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错误态度。中日关系的僵局,是日本一意孤行的后果。
然而,小泉的第五次参拜并非是本年度日本最后一次挑衅邻国。临近年末,日本开始大肆向外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论”。英国《卫报》认为,日本此举意在为其亲美立场和扩军野心寻找借口。对此,中国外交部给予了严厉的驳斥,并列出一系列数据质问日本的军费扩张。
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副秘书长袁敏道认为,导致中日关系恶化主要基于三个因素:第一,小泉政府没有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第二,美国的亚洲战略使日本有恃无恐,忽视邻国外交。第三,日本无法正视中国经济崛起。
气氛不合时宜中不与日谋面
中日关系的恶化直接导致两国领导人接触的停滞。
今年5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日似乎为中断4年的两国高层互访带来了一线曙光,但日本政府对待历史问题的错误态度最终令吴仪提前结束访日。
而在此后,中国外交部10月宣布,因气氛不合时宜而推迟日本外相的访华活动;在11的APEC首脑峰会上,中日两国领导人没有进行双边会谈;12月中旬举行的首届东亚峰会期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以及外长会议均被推迟或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