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日两国的高层会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2月27日表示,中国一贯主张中日之间应该进行交流与对话,但这样的交流与对话,应在良好的气氛和条件下进行,希望日本能够为此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中日“政冷”已开始导致“经凉”。据报道,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亚非研究部主任徐长文研究员指出,中国对日本贸易的依存关系趋于弱化。今年1至8月中国与日本贸易的增长率只有10.3%,远低于中国与欧盟、美国等地区的增长率。另外,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持续下滑,由2000年的17.5%降至今年的13.2%。
中国外交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江瑞平教授对记者表示,2004年后日本经济才进入全面复苏阶段。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日本,输出贸易激增是其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客观地说,日本的经济复苏是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福。2006年如何破解寒冬
日本政坛日益右倾使2006年的中日关系依然难以预测。10月31日,小泉再次“洗牌”内阁,自民党著名鹰派人物纷纷被推上内政和外交前台。对此,亚洲舆论担心,这样一个带有鹰派色彩的内阁,将加快日本政治整体右转的步伐,尤其在对待邻国敏感的历史问题上。
在小泉的新内阁名单中,51岁的安倍晋三被任命为官房长官,而这也被看做是他于2006年9月接替小泉的一个重要信号。
安倍晋三深得小泉“遗风”,同样主张强化日美同盟,修改日本宪法,承认日本拥有集体自卫权。他也多次强调在处理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中要充分考虑日本的国家利益,采取强硬立场。在上任后首次与记者会见时,他表示今后可能继续参拜靖国神社。
对于日本新一届内阁,特别是安倍晋三的接任,外界评论担忧,日本仍将采取对邻国强硬的态势,而这必将大大造成日本亚洲外交的倒退。
尽管如此,徐敦信表示,对于中日关系并不持悲观态度,但是鉴于近期小泉内阁的种种表态,中日关系的寒冬在2006年里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相信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利害将最终使日本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日关系在其全球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徐敦信认为,当前的中日关系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从历史经验教训讲,中日两大民族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从各自现实的国家利益来讲,中日应该在三个文件的基础上,开展睦邻友好合作,不仅为中日两国,也为东亚地区的振兴共同努力。同时作为邻国,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互补借鉴的地方很多,更应合作共赢,相得益彰。 本报记者王晴发自北京
相关报道
小泉称争取任内将防卫厅升格为省
据日本媒体28日报道,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27日晚表示,他将争取在任期内将防卫厅升格为省。
报道援引小泉的话说,将防卫厅升格为省是国家的基本,应当在小泉政权下加以实现。
日本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27日上午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明年将向国会提交有关防卫厅升格等问题的相关法案。
日本执政的自民党与公明党两党干事长和政调会长12月5日举行会谈,就防卫厅升格为省的原则达成协议。自民党和公明党今后将就防卫厅升格为省后的名称进行协商。自民党主张叫“防卫省”,而公明党内有人主张应该称“防卫国际和平省”或“防卫国际贡献省”,以淡化其军事色彩。公明党一直反对“防卫省”的称呼。(新华社)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010—58685776(北京)020—34254460(广州)0755—82416077(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