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6月14日,传统药香制作工艺传承人时雅莉现场制作皂豆。当日,由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主办的2014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分为视频展示、互动展示、图片展览三个部分。2014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新华网南昌6月14日电(记者程迪 袁慧晶 张卉)6月14日,第9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千年瓷都景德镇举行。御窑厂遗址考古现场发掘、清代镇窑点火复烧以及仿明代葫芦窑开窑,景德镇市用实际行动诠释“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主题。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基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已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宅”在博物馆库房中秘不示人的静态保护方式已经落伍了。文化遗产只有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发生联系,才能真正“活”起来。
文化遗产融入旅游 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古戏台上,傩舞、徽剧、戏曲,引人驻足流连;鼓吹堂里,鼓吹、唢呐、锣鼓,乡土气息浓厚;百工坊内,甲路纸伞厅、民间剪纸厅、有鸿徽雕厅,民俗展演异彩纷呈……”这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所设的“徽文化大观园”里的情景。
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婺源,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不仅有徽剧、傩舞、抬阁等古戏剧、古音乐、古舞蹈,还有砖雕、石雕、木雕、歙砚制作等传统工艺。近些年,婺源在旅游景区向游客表演和展示民俗文化,既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也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
在北京、南京、西安等文化遗产遍布的城市,人们也在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的融合。
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北京南锣鼓巷,保存完整的元大都里坊历史遗存、街坊邻里们照常居住的老北京胡同、各色现代小店、酒吧等古、近、现代元素和谐共处,成为北京最具特色的街区之一。
“这种活态保护的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与其让这些文化记忆的承载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沉睡,不如通过与实际生产、生活、旅游结合的方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在人们的合理欣赏和利用中逐渐鲜活生动起来。”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梅联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