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华盛顿10月11日电 题:解决中美经贸问题要有耐心和定力
新华社记者周效政 韩洁 高攀
当地时间10月10日至11日,备受瞩目的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在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指引下,经过坦诚、高效、建设性的讨论,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汇率、金融服务、扩大贸易合作、技术转让、争端解决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还讨论了后续磋商安排,同意共同朝最终达成协议的方向努力。
从持续一年多的经贸摩擦中走来,我们日渐适应以平常心看待中美经贸关系的起伏变化。本轮磋商朝着解决问题方向取得理性务实的进展,符合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期待,有助于防止经贸摩擦升级和扩散。但后续许多问题依然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要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战略定力。
耐心和定力来自哪里?来自中国经济一如既往的稳健和韧性。自去年2月至今,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在种种极限施压手段下出现所谓的“崩溃”,今年上半年还以6.3%的增速稳居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首。尽管制造业和对美出口受到一定影响,但却倒逼市场主体苦练内功、转型升级、拓展替代市场。今年前8个月,国内每天新登记企业近2万户,与东盟、欧盟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额同比增长均在10%左右;新增外资企业超2.7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逾6000亿元人民币,而据美中贸委会调查,近九成受访美企并未计划或已将生产搬离中国。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耐心和定力,还在于中方“坚决反对贸易战”和“以磋商与合作解决问题”的立场一以贯之,并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本轮磋商开始前,中方牵头人分别会见美国工商界代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任总裁,美方人士表示贸易战只有输家,没有赢家,美国工商界不希望看到加征关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贸易战正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和影响,该组织高度赞赏中方通过磋商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诚意。一连串经济数据也证实,贸易战对美国经济、企业和民众的伤害正在加大,美国各界希望早日结束贸易战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为推动双方朝着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相向而行夯实民意基础。
可以说,本轮磋商来之不易的进展,与中方在应对经贸摩擦中始终展现出的理性、耐心和定力密不可分。但也要清醒看到,走过40年风雨,今天的中美关系较以往更加复杂,加之有些人想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找到两国都能接受的经贸问题解决方案恐怕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中方从不主动挑起争斗,但也从不害怕斗争,认清中美经贸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真正适应“打打谈谈”的常态,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我们就能更坚定有效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
保持耐心和定力,归根结底还需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刚刚欢庆70华诞的新中国正以自信昂扬的姿态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乐于和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脚踏人间正道,何惧世事沧桑。无论彻底解决中美经贸问题还要多久,都不会阻碍中华民族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迈向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
沉心静气 稳步向前

一觉醒来,情况有了新变化。
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当地时间10月11日如期结束。
国社的消息很快发出。
10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在华盛顿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双方在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指引下,就共同关心的经贸问题进行了坦诚、高效、建设性的讨论。双方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汇率、金融服务、扩大贸易合作、技术转让、争端解决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讨论了后续磋商安排,同意共同朝最终达成协议的方向努力。
从消息内容看,本轮磋商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讨论了后续安排,同意共同朝最终达成协议的方向努力。
如何看待这个结果?
其实,结合这一轮磋商前后发生的各种情况判断,单纯用积极乐观或者消极悲观,都不足以描述目前的复杂局面。
在陶然笔记看来,本轮磋商在双方务实行动下在向前推进,但是要把这种势头保持下去,仍然非常考验双方的智慧和耐心。
首先,就磋商本身而言,要看到双方团队为推进磋商向前付出的努力。
本轮磋商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办公楼举行,延续了简化形式,直奔主题的风格。
华盛顿时间10月10日上午8点57分左右,刘鹤副总理抵达USTR大楼,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财政部长姆努钦早早在门口迎接。
双方在门口会面寒暄,三位牵头人神态轻松,莱特希泽也露出难得的笑容。


三位牵头人在USTR大楼门口合影留念,之后陆续步入会场开始磋商。
据了解,10日当天正式磋商开始前,原计划有20分钟牵头人小范围会晤,分上下午两场,中午安排了午餐休息。
不过,网上传出的消息显示,10日的磋商从上午9点开始,谈了将近9个小时。其中只有仅仅两次5分钟的休息。另据陶然笔记了解,10日的牵头人小范围会晤谈了1小时20分钟。
有意思的是,在USTR大楼外蹲守的外媒记者未见中方代表团中午离开,倒是看见了送进磋商现场的汉堡外卖。
据说这是美方的提议——既然时间紧,不如中午就叫点外卖,抓紧时间继续。还是老样子,边吃边谈。
11日这天,也有一个小插曲。
有现场蹲守的记者在网上说,11日是莱特希泽72岁生日,上午中方代表团抵达时,刘鹤副总理祝他生日快乐。莱特希泽很高兴地表示感谢,拉着刘鹤副总理和姆努钦对现场的媒体挥手致意,说了一句“Birthday Wave”。
那么,两天时间里谈了些什么呢?
磋商前夕,刘鹤副总理10月9日会见美国工商界代表时就已经有所透露。
“中方此次抱着极大的诚意而来,愿意与美方就贸易平衡、市场准入、投资者保护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认真交流,推动磋商取得积极进展。”
双方的争分夺秒,共同努力,让这次磋商向前迈进了一步。
其次,就磋商面临的形势而言, 有进展,但也不必过于乐观。
从消息内容看,双方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汇率、金融服务、扩大贸易合作、技术转让、争端解决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样的进展,在过去多轮磋商中是不多见的。
不过,磋商在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推进,但局势依然复杂。
一方面,美方对华加征关税尚未取消,中方反制措施也依然在实施。中美经贸摩擦的对峙局面没有彻底改观。
另一方面,美方一些人并没有放弃极限施压的手段。
比如,在本轮磋商期间,美国媒体释放出白宫考虑加大施压力度的风声——
“纽约时报10日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白宫考虑将谈判工具选项从关税扩展到限制中国进入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进行更大程度的审查等。”
比如,在本轮磋商之前,美方一些人以“人权”为借口,将28家中国地方政府机构和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实施制裁。美方一些人近期也频频声称中国介入美国的国内政治,让磋商形势更加复杂。
当然,复杂的形势从贸易战一开始就存在,美方几度议题设置的转换,屡屡给磋商增加难度。
但是,中国一年多来的立场原则与最初相比没有任何改变,表现出一贯淡定,近乎“佛系”。这大概是因为骨子里推崇“行胜于言”的道理。
我们说话,是算话的。
因此,不能因为本轮磋商有所进展而过于乐观,接下来的进程更需要务实的行动、高度的智慧和充分的耐心。
此外,继续向前推进磋商,真正解决当前问题,需要把求同存异这一条中美关系发展的宝贵经验用好用活。
从5月初的剑拔弩张,到6月以来的几度反转,再到如今中美重回谈判桌——人是坐下了,但中美间的分歧并未消除,更何况还有人不时玩点极限施压的老把戏,磋商气氛未见得就能一下子彻底扭转。
双方都需要调整空间,增加互信,创造利于磋商的积极氛围,所谓“事缓则圆”。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也是当前中美关系面临的新形势所决定。
我们认为可以实现彼此的共赢,他们觉得可能触碰他们的“存量”。
“打打谈谈,边打边谈”,可能成为常态,我们也要尽快适应这种常态。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美会出现大范围的摩擦和矛盾,乃至于冲突?
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要看到另外一种更大的可能——
中美仍然可以找到一条能够管控分歧,又能够兼顾彼此利益最大公约数的相处模式。
如果美方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贸易战没有赢家”,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中方通过磋商和合作解决问题,那么这场旷日持久的贸易摩擦,未尝不会找到实质性解决的办法,加征的全部关税也能早日全部取消。
中美经贸问题如果能妥善解决,将给中美其他领域的分歧管控开个好头,这无论是对中美两国还是对世界而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上海公报》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折点和标志,正是历史发展和实践的结果。
在那之前,中美之间吵过架,较过劲,一度激烈对抗过。但是,在除了合作之外的所有相处方式都尝试过之后,中美最终选择了求同存异这条道路。
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绝不是一句空话。
有分歧但不回避分歧,公开表达。有矛盾但不忽视共同利益,求同存异。
不过,这并不是单方面能完成的任务。
只有双方真正做到求同存异,才能真正打开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直至取消全部加征关税。(令狐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