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党旗红
——甘谷县古坡乡抢险救灾纪实

古坡,藉河之源,秦岭之末,海拔之巅,是甘谷县东南部的“旅游之乡”和“避暑胜地”。7月21日下午3时许,忙碌的村民正挥汗如雨收获辛苦一年的庄稼;成群结队的游客们赶往美丽的草原消暑纳凉;古坡乡正在召开一个有关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的会议——安逸和祥和永远是这里的主题。
下午3时30分,一切却在突如其来的腥风骤雨中改变了,古坡再次被推进了历史:在速度和时间较量当中,灾难发生了!

时间在定格,速度在前进!
暴雨、地震、泥石流,从7月21日开始的数天时间里,古坡乡明媚的阳光变成了谷底的阴暗,接连的暴雨冲溅着地面漕漼作响,古坡乡党政办公室电话铃声昼夜不断:防汛指挥部急电!县委办、县政府办公室急电!县上领导亲自询查!…… “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压在了从未经历如此严峻现实的古坡乡面前。
7月21日古坡乡紧急会议记录薄上写到:“当前会议和常规工作立即终止,全乡进入“备战待命”状态:第一,马上启动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第二,办公室人员分组分头电话通知各驻村干部,清点下地的群众,紧急组织精壮村民成立村上救援队(速度要快)。第三,全体乡村干部成立三支紧急救援队,自带工具;1分队赴草原旅游区救援被困游客,2分队前往河流周边及山体滚石危险区域巡查排摸险情,3分队就地待命”。会议记录上出席领导一栏仅用了一个词语——“党政班子”,参会人员一栏也用了一个词语——“全体干部”。不足300字的会议记录里没有议程,没有虚套;寥寥数语间看到的是最真、最急和最切。会议记录员潦草的笔迹不是因为浮躁和慌张,而是古坡乡在临危召开的会议上,争夺时间和速度的铮言和见证,这个仓促当中留下的工作“细节”,正是共产党人和党组织长期积淀的缜密、严谨和睿智的作风所在。

前线在延伸,后方在推进!
7月21日下午5时,1分队队长汇报,所有游客已经安全转移,人员车辆安全到达城区;沟门村支部书记请求指示,村后山坡出现滚石。
7月21日下午5时15分,深岘子村的文书汇报,有一户群众房屋因滑坡出现裂缝;下午6时,杨家坪驻村干部汇报,该村所辖杨家坪组有一户房屋倒塌,群众提前转移,还有一户正在转移当中;步湾组有一户常年有病的老夫妇在救援途中房屋倒塌,人员安全,因路途较远,加之雨势较猛,请求乡政府派人增援。
7月26日凌晨2时,沟门村驻村干部汇报,山体滑坡,三户农家淹没,由于提前防范,有一户房屋倒塌,村民已经安全转移。
电话铃声一波接着一波,灾情报告一条接着一条,古坡乡党政办公室犹如战场后方指挥所,高悬着地图,分析者灾情,商量着计策,虽然没有硝烟挟裹,但紧张气氛犹如“大敌压境”般肃穆。办公室里不时会传出几声的呼喊:“救人!先救人!”、“什么,不同意?党员干部硬背出来!放弃财物,赶快转移!”几乎咆哮式的命令,无论多么棘手的问题,党委的决定让困难立即迎刃而解。一盏明灯之下,驻留乡上负责指挥的班子成员时而分头部署工作,时而召开短会沟通意见,突然为一个问题争吵的面红耳赤,继而对视的默契又变成会意的赞许……。面临灾难的古坡乡在暴风雨洗刷和冲击之下,淬火的不仅仅是救灾一线的干部群众,内心踖踧煎熬的指挥领导,还有盼望和等待救援的受灾群众。抢险一线的每一个情况进展,每一次灾情报告,每一次群众转移都像铅丝一样抽动着处在“峰尖利刃”上的乡党委和乡政府。
这里,漆黑的夜色弥漫下的古坡,乡政府成了一座指挥的灯塔,一切在行动,一切在前进,一切在没有炮火的“战场”上和灾难抗争,向灾难宣战,和大自然进行着一场“生”与“死”的角逐,风雨中隐约响起着抢险抗灾的“冲锋号”。

道路在消失,双脚在行进!
古坡乡地貌复杂,多砂石,少黏土,厚实的植被面临瓢泼大雨,已然起不到一点的保护作用,加之沟壑重生,山高险峻,很多山间道路在雨水的冲击下早就不复存在。乡村干部们拄着拐杖,打着手电筒进行排查,进行动员,甚至背着年老体弱的村民往安全地带转移。
古坡全乡共有12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57个自然村,共有2397户,10589人,全乡共有乡村公路195公里,县乡公路5公里。东西长19.5公里,南北宽8.3公里,全乡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比起全县较大的乡镇,这里地域东西狭长,山高沟深且村落分散;比起全县较小的乡镇,这里因地势复杂,道路多为自然小道且公路较少,有些住户自然组仅3至4户人家,但灾难发生的特殊时期,一户也不能落下,这给抢险救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乡党委、乡政府部署,不能坐车就骑车,不能骑车就步行,步行太慢就小跑。“一定要在可能发生灾难的前期进行全面的摸排和村民转移,领导班子成员分头行动”——这是古坡乡党委和乡政府的一道“铁命令”,仅10天的时间,古坡乡一班人行走路程累计超过了2000公里。陡峭的崇山峻岭间,一面面鲜艳的“党员突击队”、“青年抢险队”的旗帜忽而在谷底摇曳,忽而在峰顶招展,一支支肩负着特殊使命的队伍在村落间来回奔波。古坡乡的百姓们连日来最深的感触就是:灾难无情,人有依靠。
在通往杨家坪、沟门、深岘子等几个十分偏僻的村落间,暴雨一次又一次的冲垮了桥面,冲殁了道路,而抢险救急队伍一次又一次的抢修了通道,踏开了征途。据统计,古坡乡突击队先后抢修古坡河沿岸便桥11座,重新开辟便道23条。这是一种信念,这是一种坚持,这更是古坡乡党政班子指挥下的一支铁打的硬汉队伍。
有句俗话,遇河搭桥,逢山开路,古坡乡突击队像抢险救灾长征路上的先锋部队,急在百姓之前,忧在百姓之前,做在百姓之前。正因为如此,受到暴雨袭击,地震影响双重叠加的灾情的时候,古坡乡不仅没有发生一例人员伤亡,在紧要关头,上演着生死时速,先后有 11名群众从“鬼门关”里逃生,宝贵的生命得以挽救。

灾情在蔓延,干群齐发力
在沟门村李家庄组受灾安置点,36户受灾转移的群众依然在这里阶段性的安居。而乡党委、乡政府再次研究当前工作,做到了大局之下更关心细节。考虑到一家两代或三代人的生活起居,实行“一户两居(一顶帐篷,一个房间)”制,考虑到受灾群众的思想和心理恐慌,实行“一户三员(一名医生、一名警务、一名干部)”制,考虑到受灾较轻的村落防止出现新的灾情,实行“一村四员(一名气象观测员、一名灾情排查员、一名灾情统计员、一名信息联络员)”制……。
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点点滴滴为百姓解忧,随着灾情的变化,古坡乡调整新的工作方法:主要领导牵头,各包片领导分工负责,所有干部坚守岗位,确保各类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各个险段有人值守,各个重点户有人负责、形成上下联动、快速高效的预警救援体系;继续做好道路、通信、电力的顺畅保障,对水毁塌方路段及时清运,确保主干道通畅,供电正常;做好受灾户的临时安置和情绪疏导,积极想办法对无法居住的农户采取投靠亲友或到左邻右舍暂时居住,积极鼓励受灾户树立生产生活的信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继续做好抗大汛、防大灾的准备,坚持每天进行督查;尽最大财力购置一些应急物资……
古坡,一个与历史有关,与地貌有关,与人文有关的名字,历史再次赋予了这方山水刚强的气度;一个古代的政治要塞,一个现代的军马驻地,一个红色革命的遗址,党的行动又一次唤醒了这片土地前进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