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聚焦:
大石乡:依托项目抓城建 修桥铺路解民忧
盛夏时节,田地里农作物疯长,甘谷县大石乡大地上到处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与农作物一起升腾的,还有农民的生活环境和幸福感觉——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深入推进,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小城镇建设的画卷徐徐展开。站在大石街头,商铺、居民楼鳞次栉比,立面整洁大方,传统城乡的界限在这里已然模糊。 近日,“走基层•话发展”联合采访组,深入甘谷县大石乡进行一线采访活动。
甘谷县大石乡地处渭北干旱浅山区,清溪河流域,距县城28公里。全乡辖25个村委,135个村民小组,6225户30520人,耕地面积6.5万亩。大石镇区是甘谷西北部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之一,常住人口3000多人,暂住经商人口1000多人。
为把大石镇区建设成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年以来,大石乡党委、乡政府加大了镇区拆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推进小城镇建设,构建和谐优美环境

“大石乡近年来的‘脱胎换骨’首先要得益于正确规划的引领。”大石乡党委书记李雪凯向记者介绍,从启动小城镇建设工作以来,该镇就十分重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在多年的城镇规划中,大石乡认真结合发展的实际,对城镇规划设计及时进行设计修编,是城镇规划更具有科学性,更具有可操作性。
“建设是基础,排水一直是困扰小城镇建设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每到汛期,全村人都提心吊胆,排水项目建设已是迫在眉睫。”该乡计生办主任李尚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大石乡启动了永兴大道排洪及排水工程,投资49万元完成管道埋设1000米;投资45万元,铺设人行道彩砖4500㎡、人行道花带600㎡。在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栽植国槐400株,冬青及侧柏400株,月季1万株。一场规模浩大的亮化工程 这在这里展开。

“以前这里又脏又乱,许多顾客都不愿光顾。重建后,这里成了全镇的黄金地段,我们的生意也好做了。”看着这里的变迁,在附近开便利店的安福生老人禁不住点头。“干净、整洁、美观环境要靠大家来维持,今年,我们通过对镇区主干道定人定岗定责,商住户落实“门前三包”制度,与镇区98户商住户全部签订了《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协议》,每户每月征收环卫费10元,截止目前,沿街各门店、住户已缴纳卫生清运费1.26万元。聘请环卫工10名,划段包干,雇用垃圾车一台,每天早上8点前、下午7点前各清扫拉运一次,确保镇区卫生干净整洁。同时,我们加大对门市部、蔬菜和小商品摊位的规范管理,每逢逢集日,用白灰打点放线,规划大石旧街为蔬菜交易区,大石新街为小商品交易区,大石农贸市场为服装、布匹交易区,严禁乱摆乱设摊点,镇区环境明显改善,小城镇建设管理规范运行。”该乡计生办主任李尚明如是说。
依托项目建设,修桥铺路解民忧

“我们做梦也没想到,会在家门口建一座这么好的桥!有了这座桥,孩子们上学就不用淌河了”这是麻坪村村民说出的心里话。村民所说的桥正是新建的清溪河过水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通组公路建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该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敢为民请愿,勤为民出力,带领全乡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建设工作,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发展难的问题,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一线,党员干部帮着干,老叟妇孺一齐上,便成为了该乡所有建设工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庄村村民张福全每天一大早在忙完家里的农活后,还不曾消去满身的酸痛,又匆匆忙忙地来到了工地上。当有人问起他累不累时,他说:“这是为子孙后代修的路,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很苦了,如今党委政府帮助修路,咱的劲又有了,不累。”张自民是中庄村的致富能人,如今他在县城搞工程,为了修路他不仅拿出了20万元,还担任了施工“理财小组”成员。在他带领下,中庄村公路高质量提前完成工期,一条“富民路”如玉带蜿蜒在大山深处。……

辛勤过后是收获。目前,大石乡共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个,涉及7个村10个村民小组,其中水泥硬化巷道26条4.1725公里,沙砾路5条7.774公里,排水渠3条1.05公里,桥涵2座。极大地方便了农机耕作和群众运输,改善了群众 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发展环境。如今,李湾、麻坪、中庄等7个村民组“出门一脚稀,走路摔跟斗,进屋一身泥”的说法已成为历史,村前呈现出来的是一条条洁白如洗的水泥路,希望之路、富民之路正在变成现实,幸福之情洋溢在每个村民的脸上:“门前的土路如今修得这样漂亮,以前想都不敢想,农忙时节就可以用车拉粪了。”
科技增粮保增收

甘谷县大石乡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严酷,正常年景年降雨量为400mm左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在大石的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地膜覆土穴播小麦、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这样的名词时常挂在嘴边。科技增粮始终是大石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任务。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立足乡情,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首位,以清溪河为界,规划河南以地膜覆土穴播小麦种植为主,河北川道地区和浅山区以优质果园和地膜蔬菜种植为主,山区村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为主,并大力推广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全面优化了产业结构。

去年全乡完成秋播小麦34500亩,油菜6000亩(其中地膜小麦32000亩,地膜油菜4800亩),预计夏粮总产量在700.5万公斤左右(小麦亩产186公斤,油菜亩产98公斤),较去年增产5.2%;同时,我们在李川--榆川、冰滩--王川、李湾--麻坪、下山--武屲、赵坡--马窑等五个区域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1.72万亩,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在清溪河沿川区的马川、河南等村种植地膜线辣椒1200亩,通过旱作农业新技术的全面推广,极大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新能源“点亮”农民新生活

不见炊烟起,却闻饭菜香。整齐美观的小康屋旁边,绿树掩映,厕所、圈棚干净整洁……记者走进大石乡河南村王余海家,看到厨房里明晃晃的沼气灶头格外显眼,妻子随手拧了一下沼气灶上的打火开关,只听“咝咝”两声响后,灶头上便跳动起了蓝莹莹的火苗,不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面条便端上了饭桌。
“从建设到维护,都不用俺们一分钱,全都是政府包了,俺们只要出点劳动力就行了。”王余海说,他家的沼气池是去年修建的,自从修好至今,不论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沼气都能用;偶尔出点小故障,也会有网点服务人员上门维修,还不收一分钱。以前没用上沼气的时候,家里每年要上千元的煤,自从现在用上沼气后,每年都能节省几百元的开支。
大石乡是全县沼气建设的先进乡镇之一。自2003年实施沼气项目以来,大石乡累计完成沼气即“一池三改”2160口(其中2012年新建140口),农户普及率达34.6%。

大石乡在沼气建设上坚持把 “三步曲”、“五字秘诀”、“七步工作法”和“2111工程”作为提高沼气后续服务水平的纲领,在全乡宣传推广,沼气管护员和协管员坚持走村入户、深入现场,及时发现群众在沼气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填写整改通知书和管护手册,并随时回访整改结果。全乡累计入户普查3600多次,填写整改通知书2200多分,回访2700多次,为广大群众及时解决了沼气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得到了群众的普遍好评,目前,沼气池利用率为95%。今年以来,大石乡立足实际,结合养殖、果品等主导产业,探索发展了“养殖-沼气-种植”、“果-沼-渣”和“果-沼-液”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咸川村开展沼气试验田60亩,通过“沼气贮粮、沼气贮果、沼液浸种、沼液喷肥和沼渣追肥”等技术,提高了“三沼”综合利用率,加快了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新农村用上“新能源”,新厨房发生了新变化,沼气建设已成为大石乡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大亮点。小小的沼气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而且“点”亮了农民的新生活。
新农村用上“新能源”,新厨房发生了新变化,沼气建设已成为大石乡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大亮点。小小的沼气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而且“点”亮了农民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