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书记访谈:
李雪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和谐新大石
近年来,大石乡党委、乡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开展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全乡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就如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新能源建设,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带着这一问题,记者专访了大石乡党委书记李雪凯。

记者:大石乡是我县西北部干旱山区,人多地少,乡上是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
李雪凯:作为一个山区农业乡镇,面对干旱现状,如何调产业、增收入?是摆在全乡面前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大石乡按照“建果园、兴养殖、促劳务、活商贸”的发展思路,以清溪河为界,规划河南以地膜覆土穴播小麦种植为主,河北川道地区和浅山区以优质果园和地膜蔬菜种植为主,山区村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为主。推广地膜穴播小麦3.2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8万亩,在马窑、赵坡、大石、王川、马川、冰滩等村新建优质果园4500亩,北部浅山区万亩优质果椒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多次承办了省、市地膜小麦建设现场会。
记者:走进大石,到处都可以看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家家户户都可以看到新建的沼气池。您能谈谈大石乡是如何夯实基层基础,狠抓项目建设的?
李雪凯:毋庸置疑,项目是带动地方经济的基础和保障。今年,大石乡在李湾-麻坪区域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成梯田2500亩,在10个村实施“一事一议”项目,硬化巷道18条4.54公里,修建桥涵两座,硬化大石-中庄6米宽通村公路4.2公里,建成沼气即“一池三改”140口,全面夯实了乡村发展基础。尤其是在沼气项目上,大石乡通过“健机构、强培训、抓后续、严考核”等措施,建管并重,狠抓了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累计完成沼气即“一池三改”2160口,农户普及率达34.6%,产气率达95%,成功筹办了全县和全市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现场会。
记者:大石乡小城镇建设特色鲜明,乡上是如何开展工作,提升城镇化水平的?
李雪凯:今年,我们对多年来严重阻碍永兴路二期建设的3户重点拆迁户进行了平稳和谐拆迁。启动了木材市场街改造,目前已完成丈量、登记、入户通知、赔付标准制定等前期征收工作。采用开发式建设的方式,在妥善安置原农机站乡聘人员后,将原机技站拍卖所得,全部用于解决大石镇区排洪及排水工程,已完成镇区排洪管道埋设1000米,铺设人行道彩砖4500㎡、人行道花带600㎡,栽植国槐400株,冬青及侧柏400株,月季1万株。同时,我们狠抓了镇区环境卫生、市场秩序的整顿管理,通过定人定岗定责,落实“门前三包”制度,户均月征收环卫费10元,聘请环卫工10人,雇佣垃圾车一辆,每天早上8点对镇区卫生打扫清运,群众都自觉的将垃圾提到垃圾车上,镇区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善。
记者:“双联”行动是全省的一件大事,乡上是如何结合实际推动的?
李雪凯:全乡共排摸审定贫困户625户,确定到省测绘局对口帮扶2个村40户,市检察院、市招商局帮扶4个村49户,县财政局等11个县直单位317名干部帮扶394户,乡机关61名干部帮扶142户。目前,14个帮扶单位已全部对接到村,440名下派干部与625户贫困户全面入户对接,制定村级发展规划25份,发放“大石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领导小组致联系户的一封信”625份,编发简报30期,发放“连心卡”520余张,制定特困户脱贫致富计划和个人帮扶打算625份,占总户数的100%,形成了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各帮扶单位共帮办实事34件,使贫困户信心倍增,定会加快全乡脱贫致富步伐。
记者:大石乡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大量先进典型,该乡如何紧扣发展主题,强化党组织建设的?
李雪凯:今年,大石乡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创新载体,狠抓了全乡党建工作。培养发展对象130余人,入党积极分子80余人,预备党员转正25人,在“七·一”建党节前夕,拟对工作突出的7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0名支部书记、10名优秀党员和16名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对贯寺、下山、黄坪、王川、中庄、王湾、温岘、李川、南山、马川十个村的班子进行调整,特别是对马川村的村班子,我们采取公推直选的方式,已完成组织公推、选民公布、初步候选人和预备人选公示等环节。同时,新建麻坪、冰滩村级办公阵地两处,乡党委为市级示范点投资1万元,配套办公桌椅6套,篮球架、乒乓球台各一副,创建河南村为市级党建示范点,牛川、咸川村为县级党建示范点,丁窑、赵坡村为乡级党建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