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甘肃>>正文
甘肃深贫区奋斗者群像
(2019/9/5 17:10:26)  来源:新华网  打印本页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1)甘肃深贫区奋斗者群像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旦增昂杰和尕藏草(右)夫妇在自己开办的“藏家乐”中(8月27日摄)。 近年来,甘南州用打造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方式,提高旅游附加值,延长旅游产业链。旦增昂杰和尕藏草夫妇2017年开办了“藏家乐”,一年靠住宿餐饮能挣七八万元。 近日,新华社记者深入甘肃大地,行进式调研“三区三州”甘肃深贫区。在田间地头,在专业合作社,在扶贫车间,在易地扶贫安置点,在藏家民宿……记者用镜头记录下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阶段的奋斗者群像,展现他们的奋斗姿态和充满幸福感、获得感的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甘肃深贫区奋斗者群像

    29岁的马梅英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一扶贫车间内(8月29日摄)。 马梅英2019年搬进了东乡族自治县易地扶贫安置点,她在安置点附近的扶贫车间参加了3个月的带薪培训后正式上岗缝制成衣。如今她已是熟练工,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3)甘肃深贫区奋斗者群像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曲奥乡香告村,村民卓玛杰新盖了玻璃房,他的“藏家乐”预计明年开业(8月28日摄)。 香告村有着“甘南第一村”之称,靠着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转变了放牧的单一生产方式,村级集体旅游发展得有声有色。如今的香告村,小桥流水间遍布木屋“藏家乐”,风景如画。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4)甘肃深贫区奋斗者群像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一扶贫基地,赵阿英社展示她制作的特色面食——花馃馃(8月29日摄)。 34岁的赵阿英社在这家加工特色面食“花馃馃”的扶贫基地工作一年多了,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布楞沟村在东乡语中意为“悬崖边”。如今,这个深贫村有了连通全村的脱贫路,扶贫车间、扶贫基地纷纷出现,很多农村妇女从田头进入车间。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5)甘肃深贫区奋斗者群像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牦牛乳产业互联网原料交易中心,宁布塔展示他的“曲拉”(8月26日摄)。 藏语“曲拉” 意为牦牛牛奶提取酥油后的奶渣。以前,“曲拉”是牧民的日常食用品或牲畜初春补充的饲料。如今, “曲拉” 经当地牦牛乳制品企业加工,被制成了高附加值的干酪素产品。“曲拉”收购价格走高,原先的奶渣成为当地牧民脱贫增收的“金疙瘩”。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6)甘肃深贫区奋斗者群像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一扶贫基地,热支弗展示她采摘的木耳(8月29日摄)。 热支弗除了种玉米、照顾孩子,还在村里的扶贫基地摘木耳,一天有一百元的收入,实现了务农、打工、顾家三不误。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7)甘肃深贫区奋斗者群像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镇多河村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挤奶工贡保吉展示她的劳动成果(8月27日摄)。 贡保吉现在每个月有2600元的工资,她家曾经是建档立卡户,2014年全家脱贫。 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摄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8)甘肃深贫区奋斗者群像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掌子沟乡白土窑村,包村干部马兴龙来到村民吴玉林(左)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家中探访(8月28日摄)。 临夏州境内全是深沟大壑,一座山养不起一方人。白土窑村易地搬迁工程启动后,66岁的吴玉林和分散在沟沟壑壑的26户群众一起,没花一分钱集中搬进了巷道整洁、院落干净、通水通电的安置点。吴玉林住进新房,村里还吸收他在合作社种植作物实现增收,过上了新生活。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9)甘肃深贫区奋斗者群像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黄泥湾村一扶贫车间,28岁的马法土麦展示她的劳动成果(8月28日摄)。 2019年马法土麦通过帮扶干部介绍,来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她说:“自己挣钱自己花的感觉真好!”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摄影相关图片
清水青皮核桃开始大量销售(图) 秦腔公演《出汤邑》掠影(图) 天水在线“蔬菜宝宝”(图) 天水在线是这样报道“武山菜博会 第28届中国西交会在固原开幕(图) 武山“浆福”酸菜大量上市 武山“金豆角”托起贫困群众致富 武山豆角,高原夏菜,天然好菜(图 我最喜欢吃的蔬菜就是武山豆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