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我省省情的典型特征。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全省上下多管齐下,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出实招、想新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

姚世鹏是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团庄村的贫困户,去年他把自家的两亩地以每年800元的价格租赁给食用菌生产基地,夫妻俩就在基地里打起了临工。今年,企业创新生产模式,将大棚转租给在基地打工、并且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农户,姚世鹏承包了3个大棚,一下子从打工者变成了专业种植户。

姚世鹏所在的牡丹镇属于秦州区西南片区,贫困人口占全区的70.5%,是秦州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当地充分利用适宜的地理条件及产业基础,在全区范围内规划建设13个产业带,大力发展林果、畜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通过串联片带、片区,整流域开发,规模效应突显,扶贫成效实现了最大化。

临泽县板桥镇西湾村村民罗聚仓,今年在扶贫单位的帮扶下,把养羊的规模扩大到50头,而在养殖过程中,无论是引进新品种,还是育肥、防疫、配比饲料上,都得到了本村养殖场的大力支持。

像罗聚仓一样,西湾村其他有种养能力的贫困户在本村的养殖场、专业合作社、交易市场等农村经济组织的带动下,无论是从事种植、养殖或者饲草加工,都能帮助他们稳定增收,走出大户带动贫困户、利益关联、长效增收的脱贫路。

发展产业需要资金,甘南州把互助资金作为破解制约贫困农牧民发展产业难题的重要抓手,到2015年,全州建立互助资金协会669个,互助资金项目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所有建制村的全覆盖。

有了产业,如何让产品走出闭塞的乡村?庆阳市积极开拓电子商务。宁县平子镇袁家村村民袁万年,年年为自家产的核桃销售犯愁,自从2015年加入庆阳电商扶贫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通过网上销售净利润达16万元,而之前袁万年老两口一年的收入才5000元,这一下,他们家成功脱了贫。

为了保障电商扶贫的顺利推进,庆阳市加大县、乡、村电子商务网点分布建设,实行补助政策,加大培训指导,同时还通过物流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和扶持物流快递企业,在贫困乡镇建立物流配送门店,在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为电商扶贫开辟物流通道。

在这一系列组合拳的推动下,全省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000个,新建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4648个,实现了6220个贫困村和藏区有贫困人口行政村全覆盖,在贫困县区75个乡和225个村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我省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842万人减少到317万人,脱贫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记者:崔曦,柴琪,张朝军,曹阳,李炜,杨祯,陈阳,朱晓强,刘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