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扶贫与开发并重 民生与发展兼顾
多少年来,在甘肃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贫困像难以摆脱的阴影,笼罩在陇原儿女的心头。向贫困宣战,成了甘肃人坚持不懈的追求。
在新世纪初告别极端贫困现象、圆了世代温饱梦的基础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继续发力。盘点这5年全省扶贫工作的斐然成绩,可以用“矢志不渝、创新不断”这8个字来形容。5年来,我省将扶贫目标瞄准最贫困的地区和最贫困的群众,减贫与开发并重,民生与发展兼顾,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特困片带”集中攻坚、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一系列扶贫开发新机制,吹响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号角,让更多的群众享受上了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这是一份令人兴奋的答卷——据统计,5年间,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80.0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09.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3%下降到14.8%。
探索从整村推进走向连片开发,“打组合拳”合力攻坚
刚刚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定,新十年,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成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我省58个县市区分别纳入国家六盘山、秦巴山和四省藏区3个连片特困地区。
其实,早在2008年,我省已率先在全国探索了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
当时的一个严峻事实是:截至2007年底,我省还有一半县属于国扶贫困县。
而他们又大多属于中部极度干旱山区、南部高寒阴湿山(林)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地区。囿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成为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一般发展带不动、常规政策难奏效,有人甚至预言,脱贫对这些地区来说,永远只是企盼。
“过去这些地方为何年年扶贫不脱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撒胡椒面’,缺乏整体谋划和整合力量。”省扶贫办主任沙拜次力说。
少“撒胡椒面”,多“打组合拳”。面对扶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地区,我省创造性地告别单一、零星的扶贫措施,将少数民族地区、庆阳革命老区、河西特困移民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主战场,通过加强资金整合,集中合力攻坚,不但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大提高,而且使这些地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扶贫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片带开始“破冰”。
从2009年开始,我省将民族地区作为特困片带,每年整合扶贫、发改、财政、民委等部门资金1亿元,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并逐年追加民族地区的扶贫资金。在甘南,扶贫资金从2008年的8916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3亿元,去年更是达到近1.7亿元。
2010年初,我省制定了加大庆阳革命老区扶贫片带意见,确定了将当地6个县的17个乡、56个村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在确保正常扶贫投入的基础上,每年从增量资金中新安排特困片带扶贫资金2000万元,支持革命老区扶贫攻坚。
同时,我省还探索“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新模式,按照自然环境相同,产业类型相似,基础条件共享的原则,在整片、整乡、整流域甚至整县推进上谋划扶贫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一片一片地解决问题。目前,国家和省级这一连片开发模式试点累计达到48个。
强有力的措施,“真金白银”的投入,使昔日山大沟深的“穷窝窝”不仅告别了“行路难”、“吃水难”,而且也开阔了贫困农牧民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样一组数据颇有说服力:2010年,甘南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了20.9%,临夏减贫率达到15.4%。
探索做大做强特色扶贫产业,变“输血”为“造血”
现在,农村有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有了低保,还要不要扶贫?
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成了我省扶贫工作者的共识。毕竟,脱贫致富,最终要靠强有力的扶贫产业带动。
“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我省辩证地看待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劣,变“输血”为“造血”,将“温饱”这个目标提升为“增收”。
文县临江乡蒋冯新村,以前村民“吃粮靠国家,用钱靠救济,伸手向上,双眼向外”,最困难的家里没钱买盐,最“富裕”的人家也就是吃穿不发愁而已。
在政府免费给村民送来花椒、核桃树苗后,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吃饭都发愁的村民张发祥,今年光靠花椒就挣了6000多元,火红的花椒映红了他家的日子。
结合省委、省政府“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和“四个1000万亩”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广大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靠智慧、靠技术,巧妙利用当地资源,挖掘生产潜力,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一乡一品搞活经济,探索区域主导性和特色优势增收产业发展的路子,孕育出全国独具优势的大产业。
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定西,现在打造成了“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原本封闭沉寂的陇南,处处涌动着生机,大红袍花椒、油橄榄成了大产业;在革命老区庆阳,牛产业让贫困农户日子“牛”了起来……
草畜、马铃薯、中药材、果品、瓜菜5大特色优势产业,如今成了我省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快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2010年,全省4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99元,比2005年的1506元增加了1093元。其中,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随着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扩大,一批农产品加工、经销、贮藏等龙头企业相继崛起,他们为贫困农户建基地,供原料,抓培训,销产品,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民缺启动资金、缺技术、缺产品信息、缺销售市场的难题,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使贫困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脱贫。
探索创新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扶贫先“扶智”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扶贫,“扶智”是前提,
我省贫困人口多,“三农”问题突出。每年有大量的初中后和高中后不能升学的毕业生,因不能继续深造流入社会,这一贫困地区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源头被我省称为“两后生”。
为了给这些“两后生”找到出路,省扶贫办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首家启动了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工程,让他们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重新放飞生活的梦想。
2009年,我省又对扶贫和教育政策进行资源、资金整合,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路子,成立了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集团,给贫困地区的“两后生”提供了可同时享受两年的各种资助与补贴。
这一由省扶贫办、省教育厅联合组建,有130家学校、劳务培训中心等单位参加的“航空母舰”,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职业教育与贫困地区“两后生”培训相结合,为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性任务找到了有效形式。自2007年以来,全省累计培训“两后生”11.3万人,其中已成功就业5.3万人。
培训不培训,就是不一样。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后,家住镇原县临泾乡石羊村的慕文瑞一度对未来感到迷茫。在“两后生”政策的帮助下,去年7月,他凭着从镇原县职业教育中心学到的焊接技术,到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上班了。
这不,才一年多,慕文瑞已成了车间小组长,一个月工资至少能拿四五千元,还给家里寄回来了6万多元。
“一次培训,长期受益;一人培训,全家脱贫”。借着贫困地区“两后生”培训的东风,我省全面启动扶贫工作重点村“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训试点工程,还对贫困地区农民开展3个月以下的短期培训,让农民眼界宽了,致富的门路多了,将帮扶外力变为致富内力。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透过广袤山川田野里一浪又一浪的扶贫开发热潮,我们坚信,甘肃一定能够彻底战胜贫困,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