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全面实现“两基”目标
袁贵仁刘伟平出席国家“两基”督导检查总结会
本报兰州11月5日讯(记者白德斌)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国家“两基”督导检查总结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代表教育部宣布:甘肃省实现了“两基”目标。这意味着经过20多年的艰辛努力,我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4年国家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时,我省有28个县未实现“两基”。“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投入资金近140亿元,建设中小学3756所,建设面积816.83万平方米。到2010年底,全省86个县市区全面实现“两基”目标。
10月28日到11月4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组在我省张掖、酒泉、甘南、临夏、平凉、庆阳、兰州、嘉峪关等8个市州10个县区14个乡镇的60所不同类型学校,对全省“两基”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
袁贵仁在讲话中指出,甘肃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真抓实干,甘肃人民不畏艰难、团结一心,经过全省上下长期不懈奋斗,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两基”攻坚取得历史性突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为推动甘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甘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是甘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成就。
袁贵仁强调,甘肃实现“两基”,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全民参与的结果,是健全工作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强化监督检查的结果,是立足本省实际、采取得力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的结果。近年来,甘肃省加大教育投入,认真实施教育工程,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持续开展扫盲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两基”之路,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袁贵仁强调,通过“两基”国检,甘肃教育站上了新的起点,希望以此为契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再接再厉,开拓进取,推动甘肃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是解决“两基”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形成教师流动、补充、培训长效机制,提高中小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双语教学能力;进一步加大扫盲和控辍力度,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二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继续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科学规划中小学布局,加快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保障能力,推动甘肃教育实现新的跨越。
刘伟平代表省委、省政府对长期以来支持甘肃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部和国家教育督导团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实现甘肃“两基”目标工作中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全省各级党政干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慰问。他说,实现“两基”目标,是甘肃各族人民多年的共同愿望。“两基”目标的实现标志着甘肃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进步,必将作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载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史册。这一突破性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国家教育部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益于国家教育督导团多年的精心指导,得益于全省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奋斗。
刘伟平指出,要把实现“两基”目标作为新的起点和契机,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强化整改措施,逐项逐条整改落实,扎实做好“两基”巩固和提高工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刘伟平强调,全省各级政府要强化职责,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教育放在全局中谋划。要建立健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各级党委、政府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着力构建教育行政部门主抓、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教育管理体系,形成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要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积极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切实巩固“两基”成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我省巩固“两基”成果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组组长王湛代表检查组反馈了检查情况。
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崔玉琴,省政协副主席张世珍及省政府秘书长李沛文出席会议。副省长郝远主持会议。
省“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各市州政府分管负责人及教育局长,省教育厅、有关高校负责人,主要受检县负责同志及教育局长参加会议。
“两基”梦圆
本报记者 李欣瑶 白德斌
11月5日,对于甘肃教育事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随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宣布:“甘肃‘两基’攻坚取得历史性突破,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我省教育战线为之奋斗多年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终于实现!
30年“普九”之路
198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号角在全国吹响,对于我省来说,“普九”的主战场在农村,而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普九”工作更是一场硬仗。当时,我省就提出了实现中小学“一无两有”的举措,让全省的中小学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从这一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全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打响了西部穷省办大教育的攻坚战。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省各地掀起了“普九”热潮。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校,乡镇干部包到人头,切实解决教育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教育书记”热衷教育,“教育县长”心系学校,“教育乡长”关爱师生……各级政府坚定地担负起了重教兴学的责任。
199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省委、省政府把“两基”工作作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担负起了重教兴学职责,统筹发展义务教育和其他教育。在“两基”攻坚的过程中,省政府每年开一次“两基”攻坚会,与市州签订责任书,并采取建设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等措施夯实“两基”之基。
马永祥生前是临潭县教育局局长,他随身总是带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失学儿童的名字及家庭住址。他走东家,串西家,一个一个地落实劝返任务,动员并资助20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他不分白天黑夜,为校舍建设筹集资金,终因积劳成疾,于2006年2月病倒在“两基”攻坚第一线。
像马永祥这样倾注全部心力在“两基”事业上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校园里的适龄儿童“一个都不能少”。
2010年底,全省86个县市区“两基”工作全部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我省“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
在“两基”国检中,督查组充分肯定了我省“两基”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认为我省“两基”的主要指标达到了验收标准。
农民扫盲之路
牙缝里省、手心里抠,在把孩子送进校园的同时,很多农民自己也参加了扫盲班,走进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他们深知,“今天不读书,明天会受苦”、“要致富,多读书”。
扫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省“两基”工作的重中之重,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扫盲工作责任书》,并多方争取资金,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带领20多万人脱盲。
为了提高扫盲教育的实用性,我省编写了《现代农民扫盲教育系列读本》,其中包括《生活中的数与算》《生活中的读与写》《生活中的知与能》等,让扫盲教育更加贴近农民生活。
教育部门在统一配备教材的同时,还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和宗教界人士加入到扫盲工作中。
在碌曲县西仓乡麦日村,农忙刚过,附近的村民就来到村上的扫盲点读书学习。这个扫盲点是上世纪80年代由西仓寺的喇嘛桑木智发起创建的。
由于地处大山深处,桑木智和村里几个上过初中的村民就当起了老师。扫盲点里现有49名学生,分藏文班和汉文班授课,由于很多人都是文盲,因此课程设置大多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通过桑木智这些年的努力,附近村寨的藏族群众能看懂藏文报纸,去饭店吃饭也会看菜单点菜了,这是让他最欣慰的一件事情。
在“两基”工作中,我省采取乡镇包投入,村组包发动,学校包教学的办法开展扫盲工作,各市州坚持扫盲与学习农村应用技术、与劳务输出培训、与农民生产生活常识教育相结合,并建成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中心109个,把单纯的文化学习与生产、生活、娱乐结合起来,将实用技术培训等致富手段融入到扫盲教育当中。
在“两基”工作接受国家验收时,我省扫盲工作也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截至目前,我省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9.35%,脱盲人口巩固率为99.25%。
陇原教育之变
30年“普九”之路,8年“两基”攻坚,让陇原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0%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7.7%的初中阶段入学率让我省适龄少年儿童都走进了校园。从对国扶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到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再到免除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省城乡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与“两基”攻坚前相比,“不见光,黑窑洞,土坯桌子泥板凳”这样的学校早已没有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坚固的教学楼、漂亮的宿舍楼,设施齐全的学生食堂。藏区的孩子更是实现了从马背学校、帐篷学校到寄宿制学校的“三级跳”。近年来,我省先后实施了国家投资和国际援助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等一系列20多个教育项目,总资金近150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达1163万平方米。
我省还进一步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公开考录教师,并在贫困地区实施“特岗计划”。2003年以来,省政府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8万余名,整体上满足了义务教育的需要。此外,我省依托“中英项目”“中欧项目”“义教工程”“国培计划”等开展的教师培训,使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两基”攻坚中,我省还提出了“四个集中”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思路。2001年至2010年,全省小学减少了5895所,初中校均规模由766.4人增加到872.7人,“四个集中”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孩子从“能上学”踏上了“上好学”的路子。
陇原教育的巨大变化得到了国家“两基”督查组的认可,认为甘肃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办大教育的创新之路、图强之路,形成了符合甘肃省情、具有甘肃特色的经验和模式,这些做法和经验对西部地区各省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都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两基”工作的全面完成,圆了甘肃教育人多年的梦想。对甘肃教育事业来说,它更是一个新的起点。自此,我省义务教育将由“两基”达标向着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双高”目标出发,向着建设西部教育强省的目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