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符合省情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新路子
省政协主席 冯健身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落实到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上。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过程中,省政协紧紧围绕落实“十二五”规划和省委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旱作农业、推进四个1000万亩特色农业产业问题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兴陇之要在于兴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我省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总量短缺。二是时空分布不均衡。三是利用率低。四是后备资源不足。我省“十二五”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蓝图必须解决好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国际国内的经验很多,我们要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我省实际,走出一条符合我省省情的新路子。
一是要科学确定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即把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十二五”期间水资源供需平衡,以节水促发展,以节水保发展。
二是要以农业节水为重点,全面推进生产生活各领域节水。农业节水要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双垄沟播全膜覆盖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工业节水应重点抓好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加快淘汰高耗水落后产能,发展节水工业项目,加强取水定额管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和污水集中处理回用、雨水集蓄利用。城市生活节水应重点抓好城市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和计量设施、节水器具推广应用。
三是要加快节水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甘肃省节水条例、流域管理条例和水资源管理听证办法,以及地下水、入河排污口、水事纠纷处理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修订和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节水管理法规体系。
四是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对城乡水务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为重点的配套规章制度,尽快建立省、市、县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
推进水价形成机制改革,探索市场化的水资源使用权转让机制,促进用水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建立“以水定供、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的决策机制。
五是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并逐步提高各级政府预算内节水投入比重。引导推动各级政府、企业和用水户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长效机制。
六是要强化科技支撑,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和有关专家开展节水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鼓励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节水技术研究和开发领域。同时,采取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节水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
七是要坚持节水与调水相结合,不断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建议尽早开展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前期研究论证。加大新增水源保障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盐环定扬黄供水续建工程建设,着力推动引哈济党、靖远双永、引博济合供水、引洮入潭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审批和建设步伐,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完工。
八是要加强节水教育和宣传,鼓励居民用户参与水量分配、水价改革和用水管理,形成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和提高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九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省上成立节水型社会建设省级协调工作机制,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总体规划,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加强考核监督,落实相关责任,切实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