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春天正在到来
——“十一”黄金周全省旅游业观察

来自省假日办10月7日不完全统计的数字表明,全省“十一”黄金周前6天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已逾14亿元。
这是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之后的第一个黄金周,新数据证明着新增长,新增长源自于我省旅游业的新变化,得益于方方面面的新举措。“十一”黄金周期间,记者分赴全省各地主要景区,亲眼目睹了各景区游人如织的盛况,实地体会了各景区的新举措、新变化,亲身感受了我省旅游业正在到来的春天。
悄然发生的新变化
不到一年时间,旅游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把旅游业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12处提到旅游业发展问题。随后,我省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今年9月27日,我省旅游业历史上规格最高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在会上要求“像重视农业那样重视旅游业,像抓工业强省那样抓旅游业发展。”
在政策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同时,经济社会也发展到了旅游业大踏步前进的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即将迎来游客“井喷”的时期。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我省游客“井喷”现象真的出现了。
10月5日14时许,敦煌研究院的实时监测大屏幕显示:进入莫高窟景区的游客已达5000多人。敦煌研究院接待部副主任罗瑶介绍,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莫高窟游客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第二次来敦煌的一位韩国游客告诉记者:“敦煌与7年前相比变化很大,已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景区。”
10月4日18时许,仍然不断有车辆进入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当日景区游客数量较以往同期增加近一倍。该景区管委会主任冯庆说:“今年‘十一’黄金周每天门票和各项经营项目收入能够达到80万元。”
10月2日下午,天水市麦积山景区停车场里停满了车辆,绝大部分是“自驾游”的私家车,很多车挂着陕西、四川等外省牌照。来自陕西省咸阳市的曹玉亭说:“我第一次来麦积山,原以为就是在土山上开个石窟,没想到风景这么美,服务设施这么好。”
伴随着游客“井喷”现象的出现,我省老景区出现了新变化。景区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多,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
武威市新装修布展的西夏博物馆这几天试运行。几年前,这座以西夏文物为主要展品的博物馆仅展出120多件文物,展馆设计较为传统。新布展的西夏博物馆,不仅面积比以前扩大了三分之一,而且采取现代风格的设计方式,展出400多件文物,用无声的语言将西夏辅郡武威的历史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
离西夏博物馆不远的武威雷台汉墓景区,从前游客满打满算1个小时就能逛完。为了延长游客逗留时间,雷台汉墓景区扩建了图腾柱、车马俑、雷台汉文化陈列馆等建筑。武威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刘茂德说:“现在游客逛完雷台所有的景点得花两个小时,还得走快点看。”武威雷台汉墓景区还新修了公园,使游客既能参观文物古迹、主题展览,又能休闲娱乐。
旅游旺季时每周至少来一次马蹄寺景区的张掖电力国际旅行社导游彭静说:“以前马蹄寺的硬件设施不太好,经常有游客抱怨。”彭静这两年明显感觉到马蹄寺景区有了变化:“土路变成了红砖路,下雨天上山再也不会两腿泥;土厕所变成了星级厕所,游客再也不用捂着鼻子进厕所。”
不仅传统景区发生了新变化,一些地方还推出了新景区吸引游客。
10月3日,临泽县丹霞景区大门口等候进入的车辆排起了长队,这个新景区今年已接待了10万游客。而3年前记者来这里时,同样的季节看不到游客。
张掖市丹霞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红学说,丹霞景区大量邀请对丹霞地貌感兴趣的摄影爱好者、地质研究人员、大中专院校美术专业学生到景区采风、研究,通过他们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将丹霞的美景介绍到外界。
出租车司机毛桂林带着客人从嘉峪关开车来到丹霞景区,他说:“刚好有客人要来,我也能够趁此一游。”
2009年,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让很多观众第一次看到了临泽丹霞景区绚烂的景色,许多游客不远千里而来。来自北京的王森约了三四个好友来到张掖,“我看了《三枪拍案惊奇》,所以想来看看电影里那片美丽的景色。”王森一行从张掖市区包了辆出租车来到景区,“听说黄昏的丹霞最美,我们要多留一会儿。”
平凉市则新推出了泾川旅游区和关山休闲避暑旅游区,临夏回族自治州新推出了炳灵石林景区等。

雨后春笋般的新举措
为了服务好越来越多的游客,各景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敦煌研究院今年将以前的讲解员带着游客边走边讲解的方式改为值守在洞窟讲解,每个洞窟门口都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敦煌研究院还正在扩充莫高窟景区的参观内容。3年后,这里将建成两个球幕电影厅,游客将在景区分流,先通过观看电影等形式了解莫高窟的背景和一些洞窟的情况,再进入到洞窟参观。
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则在新推旅游项目上做文章。游客进入景区在参观关城的同时,还能在城内看到身着古装的士兵表演的军傩舞、仿古巡游等;在关城上空,不时有观光滑翔机飞过,游客可以坐上飞机俯瞰关城;走出关门外,游客可以骑着骆驼感受戈壁风光。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各地景区在原有景点的基础上“作加法”的方式已成为普遍现象。
在位于张掖市中心的大佛寺景区,门前有一大片刚刚拆除的空地。以前大佛寺景区大门面对一条不起眼的马路,很多外地游客要费一番周折、问好几次路才能找到景区,加上停车场较远,给游客带来很大不便。
为了打造功能完备的大佛寺景区,张掖市政府今年6月将附近的四星级宾馆张掖宾馆整体拆除,建设大佛寺文化广场。广场建成后,大佛寺景区的大门将前推100多米,直临甘州区主干道县府街,找不着景区、停车难等问题将迎刃而解。据张掖大佛寺博物馆党总支书记戴建国介绍,根据张掖市的规划,大佛寺景区还将进一步向南北扩大,建成集旅游、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景区。
平凉市崆峒山景区为了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把14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扩展到80多平方公里,在崆峒山下修建崆峒古镇,开发一系列旅游项目。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不久前平凉市又决定把崆峒山景区周边的原始森林区也纳入景区旅游,并已开始动工修建基础设施。
距离张掖市区65公里的马蹄寺景区以前吸引的大多是一日游游客,游客往返景区只能参观五六个景点,基本当天就返回了。为了能留游客在马蹄寺住一晚,创造出更多的旅游效益,该景区正在打通与金塔寺之间的道路,并打算将黑河峡谷、康乐草原等景点融入马蹄寺旅游链条中来。
与此同时,原来游客较少的景区也在想方设法吸引游客。高台红西路军纪念馆馆长高建智说:“我们在努力把纪念馆纳入大敦煌旅游圈。”近几年,纪念馆尝试着与旅行社进行沟通,把前往敦煌的游客带到高台来停留一站,目前已经有几家旅行社在一些旅行线路中增加了高台红西路军纪念馆这一红色景点,每年七八月几乎每天都会有旅行团来到纪念馆参观。

蓬勃发展的相关产业
游客的“井喷”,景区的巨变,不仅增加了景区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演艺、餐饮、土特产等上百个相关行业的发展。
随着夜幕降临,莫高窟景区安静了下来,而敦煌市区内却热闹了起来。不到晚上8时,敦煌大剧院门前已经聚集了不少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他们都是冲着杂技剧《敦煌神女》而来。这部因敦煌旅游而生的杂技剧每天演出至少一场,成为不少游客晚上必选的节目。“每晚上座率在六成以上,我们正在努力让看《敦煌神女》成为旅游线路中的一部分。”剧团总经理李林安介绍说。
随着游客数量增加,各景区的餐饮业越来越兴旺。永靖县太极镇古城村村民孔德义和两个好朋友,2003年在太极岛附近办起了“农家乐”,收入不错。去年,他们筹资380万元,改建成“农家乐生态园”,里面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小瀑布。31岁的孔德义说:“去年‘十一’黄金周每桌坐二三人,一般花几十元吃饭;今年每桌坐十来人,至少花500元吃饭。”他估计3年内能收回全部投资。
随着游客数量增加,景区周边的村子越来越富裕。景泰县龙湾村以前是典型的贫困村,这两年附近的景泰黄河石林景区游客越来越多,村子里80%以上的劳动力拉驴车、划羊皮筏子,村子里的红枣和红富士苹果一摘下就被游客全部买走。如今龙湾村人均收入达7000多元,成为景泰县有名的富裕村。38岁的村民马小霞说:“我从开始拉驴车换成了拉马,今年又从拉马换成开卡丁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