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在民心工程中受益
———访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咏中
今年以来,我省农村公路建设提前两月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四件实事”之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抢通保通地震灾区公路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当前,灾后重建农村公路项目又迅速启动,标志着我省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大幕拉开。
面对农村公路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探究其中的奥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咏中。杨咏中在接受采访时一语中的:“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刻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公路交通部门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作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先导工程来落实,积极开展试点,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极大地改善了我省农村公路通行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紧抓机遇奋力实施民心工程
据记者了解,进入“十一五”,省交通厅、省公路局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部署,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点上开花结果,面上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史无前例的投入和工作力度,全面系统推进新农村道路建设,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空前高涨,全省农村呈现出“乡乡村村有项目、家家户户得实惠”的喜人景象。
“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建设阶段性成效是明显的,亮点也很多。”杨咏中给记者详细解读了五个方面的亮点。
他说,亮点之一是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十一五”三年共完成投资近125亿元,建成通乡油(水泥)路7311公里,通村油(水泥)路3914公里,通村砂砾路18823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5790公里。所有乡镇通了等级公路,89%的乡镇和27.9%的行政村通了油(水泥)路。亮点之二是建设质量稳步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逐步实现着农村公路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亮点之三是投资渠道多元化,融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办交通的氛围逐步形成。近三年企业捐资、个人捐款、群众投工投劳折算资金将近50亿元,最大限度地支持了各地农村公路建设。亮点之四是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初步建立,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得以巩固。亮点之五是农村公路建设有力推动了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从2006年开始,根据省委统一部署,配套资金9587万元,用3年时间在全省实施了100个728公里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道路建设工程,目前已全部通过省委新农村办验收。
值得一提的是,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在公路建设及运输发展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极大倾斜。其中,2005年安排补助资金7852万元,实施通乡等级路、通达通畅项目等131项1662公里;2006年安排补助资金2.43亿元,实施通乡等级路、通达通畅、通乡油路项目105项1474公里;2007年,国家、省上为全省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补助农村公路建设资金4.73亿元,实施项目733项,总里程4140公里。另外,为了进一步支持两州七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本着把道路修成让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能够高兴、社会环境能够稳定、地方经济能够发展的友谊路、团结路和致富路的目标,筹措养路费专项资金3295万元,专门安排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33项412公里。
服务三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修路的目的是服务三农,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杨咏中介绍说:新农村道路的建成改善了试点村道路通行状况,农民群众切实体会到了出行条件改变带来的效益。农林经济,路域产业开发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畅通,干群关系进一步和谐。在农民持续增收,区域经济快步发展的形势下,县区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认识更加明确,对农村公路的建设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有力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
杨咏中将农村公路服务“三农”的成效,总结成七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比“十五”末增加30924公里,增长幅度达到56%,且等级大幅提高。随着公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一大批边沟、排洪渠、过水涵等农田灌溉设施建成,并培育了路域文化产业,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二是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以路容路貌为整治突破口,各地大力开展了以“三清四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围绕绿化美化农村环境,各项目宜林路段都进行了绿化,着力净化农村居住环境,各地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是农村特色产业取得新发展。河西地区的葡萄种植,兰州的百合、玫瑰,天水、平凉的水果、蔬菜,陇南的油橄榄等特色农产品在农村公路的支持下,缩短了与市场的距离,加快了产业化进程。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新繁荣。一些偏远山村地区小学生大部分已告别了步行的历史,自行车已走进大山,成为了山里娃上学的主流交通工具。通达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就医条件,为一些急发病争取了救治时间。道路畅通还为农村地区信息交流、技术共享等提供了基础条件,农村公路真正成为了“贴心路”、“致富路”。通畅工程建成后,有线电视进村了,互联网进户了,信息收集、发布及时了,进村拉运农产品的车辆更多了,村域经济更有活力了。五是基层基础工作展现新气象。农村公路建设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同时也使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和巩固。六是试点示范工作有了新进展。在试点村道路建设典型的带动下,各乡镇及村民强烈要求立项建设自己家乡的乡、村道路,各地也纷纷筹措资金,依托通畅工程项目自行安排与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相结合的示范村,扩大试点范围,通畅工程建设效应影响巨大。七是农村客货运输业有了新突破。各县区积极贯彻“路运并举,和谐发展”的理念,新建了一批乡、村客运站点,形成快速货运、集装箱运输为一体的物流配送中心和以县区为中心,辐射乡村,干支相连的农村客运网络。近5年来,我省道路运输业产值以年均13%的速度持续增长,2007年达到93.4亿元,成为对全省GDP净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之一。
点上开花试点村道路彰显带动力
“农民在公路建设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杨咏中举例说:吴庙村位于静宁县城川乡,静庄公路穿境而过,全村有5社375户1712人。该村2007年被列为全省100个通畅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村以来,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群众主体”的工作思路,以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民生改善为重点,把道路建设作为新农村试点建设的突破口,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据介绍,2006年底吴庙村有果园2600亩,道路不通限制了果园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展,针对这一问题,静宁县采取以路挂园的办法,将水泥路硬化到标准化果园生产区,又新开了3条2.6公里长的砂砾路面,在过去道路不通的半山腰,新植优质红富士苹果1000亩,使全村果园面积达到3600亩,整村实现了果园化,并对主干道路旁灌溉水渠进行全面维修,有效解决了果园灌溉难题。新植的1000亩果园在挂果后按每亩产量4000斤、每斤1.25元计算,仅此一项全村可增加收入500万元,人均增收2920元。道路建成后,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道路狭窄、凹凸不平的巷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畅的水泥路。在硬化了村内主干道、村文化广场、果品无公害检测中心场所等公益事业场所的同时,在道路两旁栽植行道树1500株,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路通后,卖小吃的、卖饼子的、卖鸡蛋的、卖菜的、送牛奶的商贩们每天纷至沓来,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服务上门的待遇。在道路规划过程中,每家还统一预留了车棚。通畅工程的实施,还带动了吴庙村农机化的发展进程,村道硬化后,三轮车、旋耕机等农用车辆增加了160多辆,还增加运输车辆14辆,30多户家中购买了桑塔纳、夏利这样的小轿车。农忙时务农,农闲进县城搞运输,据初步估算,仅运输一项全村收入近60万元,户均1600多元。文化娱乐活动也不受道路的限制了,原来路上坑坑洼洼,夜间行人不便,只能在农家院子里活动,现在路硬化好走了,自乐班的活动搬到了村文化广场演出,唱秦腔、扭秧歌、跳舞,台上玩得尽兴,台下欢呼雀跃。有线电视进村了,互联网进户了,信息收集、发布及时了,进村拉运农产品的车辆更多了,村域经济更有活力了。村民自发地建成了通风式果品贮藏窖130处,使全村果窖达到275处,年贮藏能力达到2750吨。通过反季节销售苹果,价格比刚采摘下来每斤增加0.2元,仅2007年一年,全村增加果品销售收入110万元,人均642元,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兰州红古区下海石村在新农村建设前被人们戏称为“鞋湿湾”,这里道路泥泞,垃圾遍地,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不便。现今,下海石村“绿、洁、整、美”已显雏形。
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上古村、下古村试点村道路的建成带动了该村粮食、畜牧、大棚蔬菜等农副产业的发展,为农副产品走向市场开辟了绿色通道。如今,这个县依托公路已形成一条集种养、贩运、销售为一体的农副产品产业链条,“绿色循环经济圈”已初具规模。
新农村试点村泾川县公主村,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处,这里群众工作一直很难做。公主村试点道路建成后,老百姓主动找乡村干部交流思想说:“以前,看到陕西人走水泥路,自己走泥水路,老觉得矮人家半截,我们现在也有底气了。”
武山县黑池殿村也是这次首列的试点村,今年4月,村民王老汉突发阑尾炎,经黑池殿试点村道路到县中医院只用了30分钟,病人得到及时治疗。而在该路未修通之前,这段路程要2个半小时才能到达。
“新农村建设不仅使该村群众得到了实惠,其最大的效益在于给通畅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探索出了路子,指明了方向。”杨咏中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地组织乡镇群众参观学习,‘一看路、二看住、看了产业思致富’的文明新观念深深打动了干部群众。在试点村道路建设典型的带动下,各乡镇及村民强烈要求立项建设自己家乡的乡、村道路。新农村道路建设真正成为了引领新农村各项目建设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