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12月3日讯(记者谢志娟)我省53种珍贵古籍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甘肃省图书馆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今天召开的全省古籍工作会议举行了颁证和授牌仪式。
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古籍藏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据了解,全省现藏有汉文刻本古籍约70万册,此外还有敦煌汉文文献600多卷、简牍6万多枚、少数民族文字古籍30万册,以及数量较为庞大的碑刻拓片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收录了全国2392种古籍,我省16家古籍收藏单位的53种珍贵古籍入选,其中包括《文溯阁四库全书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七卷》、《日书甲乙种》、《东汉医简》等,这些古籍现分别存于省图书馆、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以及部分市县图书馆或博物馆。这53种珍贵古籍文献涵括秦汉简牍、唐代写本、宋代至清代的刻本、活字本、少数民族文文献等,从类型到品种,全面反映了中国印刷史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对于珍贵古籍的永久收藏、科学保护、学术研究及合理利用都具有积极意义。我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在今天召开的全省古籍工作会议上同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