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瑰宝芳流永继
当一片片古遗址淹没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当一幢幢老建筑倒塌在推土机的轰鸣里;当一个个城市乡村的记忆残缺不全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留住文化遗产、留住民族记忆,已是当务之急。
2006年6月10日,中国的文化遗产迎来了自己的节日。随着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这个里程碑般的日子的来临,一股“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浪潮席卷陇原。
这一天,长期默默无闻的文物工作者成了主角。是他们,一直在精心呵护着甘肃境内的两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点,42万多件馆藏文物……
亮点耀眼:成绩有目共睹
耗资1100多万元的永登鲁土司衙门古建筑群维修工程几近尾声,与此同时,省内30多处文物保护维修项目正在进行。据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的王旭介绍,“甘肃的石窟保护加固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是我省文物工作的一个亮点。”
说起甘肃不可移动文物的特色和优势,石窟寺首当其冲。素有“石窟艺术之乡”美名的甘肃现存各类石窟寺337座,其中具有学术研究和旅游观光价值的大、中型石窟群有40多座。这些石窟全面、完整地表现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们虽历经了各个朝代的不断修缮和增补,但其所受到的呵护从没有这个时代细腻。负有盛名的敦煌莫高窟、高台骆驼城遗址,一批久负盛名的濒危中小石窟在这种呵护下,重绽笑容。
加固维修只是初步的保护,为文物量身定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才是文物保护的重头戏。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谈到制定保护规划的必要性时说过:如何将单个、独立的保护行动,彼此联系起来?如何将保护的各个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切实感受到文物古迹所有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需要在科学的理念和规范的指导下进行。
最先有了保护规划的是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地湾遗址,目前,《秦安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已由省政府公布实施。耗时6年后,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指导下形成的我国第一份遗址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也已编制完成并通过论证。另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也已完成,我省约五分之一的国保单位有了系统全面的保护网。
曾经极为严峻的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好转,被动局面彻底扭转。“甘肃的文物安全形势一度捷报频传,只不过这个捷报是要打引号的。”省文物局办公室主任马玉萍介绍:2001年至2002年,文物犯罪最猖獗,2001年2月,金塔寺石窟发生特大文物被盗案;2001年3月,永昌乱墩子滩汉墓群被疯狂盗掘;2002年11月,武威大云寺铜佛像被盗……针对严峻形势,我省加大打击文物犯罪力度:建立和完善了打击文物犯罪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侦破了一批大案要案、出台了《甘肃省重大文物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制定了《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为基层单位配备了文物安全专用车、加大了对文物单位安防和消防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使文物单位防范和抵御自然和人为侵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文物科研工作近年来成效显著。全省文博单位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文物科研课题,在壁画修复与病害治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文物保护数字化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敦煌莫高窟第85窟保护修复研究和潮湿环境下壁画地仗加固保护技术与材料研究等两项课题,荣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创新二等奖。建立和巩固了与美、日、澳、英等国文物科研机构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中美莫高窟保护与数字化、中日联合考古发掘等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甘肃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文物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有序推进,文物保护经费逐步增加,博物馆事业稳步发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取得重要成果,文博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瓶颈”制约:难以承受之痛
甘肃两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中,入选《中国文物地图集》的就有13284处,42万多件馆藏文物,从业人员仅2167名,且博物馆、考古或是文物保护专业出身的科班人员寥寥无几。
这组反差极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这样的事实:许多需要建立管护机构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建立专门管护机构,相当一部分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没有专人管护,一些文物工作者不具备基础的文物知识……
人员缺乏,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这只是目前我省文物工作面临的困境之一。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动员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政策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保护机制未能完全建立。
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追求短期和局部利益、牺牲文物保护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比较严重。
资金短缺、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对文物保护的投入普遍不足,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瓶颈”。在甘肃,除了大多数比较重要的国保单位、其抢救性保护经费基本得到保证外,许多文物仍处于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当中。
“我们是文物资源大省,但不是文物保护强省。”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苏国庆深有感触地说道,目前,迫切需要提高人们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他呼吁将文物工作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苏国庆认为,虽然文物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些重视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真正的关心、真正的重视,另一种是只求索取,不愿给予,急功近利的表面重视。
“全民保护文物的意识仍需加强”,苏国庆谈到,百姓从不知文物为何物到受利益驱动很严重,无意或有意的破坏开始增多,只能说许多人的文物保护意识还停留在浅层面。而谈及基本建设项目与文物保护间的矛盾,苏国庆苦笑道:“文物工作者常常扮‘恶人’,文物部门常被视为‘绊脚石’”。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但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文物处境“险恶”,他们有些奄奄一息,有些风烛残年。以馆藏文物为例,许多珍贵文物连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更无从谈恒温恒湿的保存环境。
也许我们曾以牺牲文物为代价,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交过一些“学费”。但今天,不仅文物工作者认识到,全社会都该也正在认识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