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我省人口与计生工作
本报兰州3月29日讯(记者宜秀萍)“十五”以来,我省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把人口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同等重要位置,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国家人口委组织《中国人口报》等媒体专程来甘调研报道。今天上午,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浩接受记者采访,就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创新工作机制、应对第四次人口高峰等问题,作了精彩应答。他强调指出,要站在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坚持不懈地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陆浩指出,甘肃城市化率低,乡村人口约有18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0%。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重点都在农村,落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在甘肃尤为重要。甘肃经济欠发达,自然条件恶劣,人均占有资源少,人口越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就越大。为此,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口工作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位置,常抓不懈。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把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大举措,摆到突出位置,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认真研究解决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保证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十五”末,全省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达到16元,比“九五”末增加了12元;省级财政投入达到3300多万元,比“九五”末增加了900多万元。同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形成了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局面。连续11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扭转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局面,实现了以处罚多生为主向奖励少生的转变,保证了低生育水平。据测算,30多年来,因实行计划生育全省少出生988万人,有效缓解了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
在谈到扶贫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关系时,陆浩算了一笔账:甘肃每脱贫1个贫困人口,仅财政对个人就要投入5000元以上,而减少1个出生人口,仅需投入370元。目前,甘肃省还有160万绝对贫困人口和400万低收入人口,而计划外生育的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多一个计划外生育的孩子,就多了一个贫困人口,就多了一份致贫、返贫因素,就延缓了脱贫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讲,计划生育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的扶贫工程,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说起甘肃制定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生育优惠政策,陆浩说:搞好计划生育工作不能仅靠行政命令和简单的口号,要靠政策、靠法制、靠深入细致的宣传思想工作、靠各级领导的扎实工作。要切实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使之自觉自愿实行计划生育。近年来,甘肃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今年,省政府又增加了3750万元资金,用于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农村二女结扎户奖励补助和救助计划生育特困家庭。
“十一五”期间至2013年左右,甘肃将迎来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对此,陆浩认为,尽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人口压力仍然很大,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甘肃将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主动适应人口变化的新情况,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逐渐加大投入,制定有利于控制人口的政策、措施,形成综合治理的机制。
陆浩最后指出,甘肃在“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一高一低”的发展目标,即经济增长速度、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突出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人口控制目标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健全利益导向机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由主要依靠行政措施向宣传教育、依法管理、利益导向、优质服务和行政措施相结合转变,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新跨越,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