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构筑“保护伞”
——白银市构建救灾救助民生工程纪实
近年来,面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导资源枯竭、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面大、自然灾害频发等困难,白银市委、市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救灾救助工作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注重救灾救助工作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建设,全力创建社会救助的工作平台,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兢兢业业为民服务,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市上按照有机构、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有微机的“六有”标准,在乡镇建所,在社区设站,在村设联络员。全市78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副科级建制的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由乡镇长或街道办主任兼任所长,设专职副所长,配备3名—7名专职民政干部。社区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站,每个村都有民政联络员负责民政业务。各乡镇(街道)为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提供了使用面积6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场所,配备了桌椅、档案橱柜等办公和便民服务设施,市政府统一配备了电脑等终端设备。乡镇民政所建成后,新增基层民政工作人员408名,平均年龄33.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14人。
同时,市、县财政按每个救助对象10元的标准列支工作经费,每个乡镇民政所总额不低于2万元,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全市统一编印了《乡镇(街道)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工作手册》,对工作职责、办事程序作了全面界定、细化,统一制作展板上墙公示,工作人员挂牌上岗,接受群众监督。统一制作了“明白卡”,将政策规定、操作程序、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等,以名片的形式发放到群众手中,方便群众申请救助。统一制作了档案表格,逐步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档案,做到县有档案室,乡有档案柜,村有档案盒,分户建档,一户一档。统一发放了救助对象家庭的银行卡,实行审发分离,将救助金直接拨付到对象银行账户,做到了社会化发放。
新时期救灾救助等民政工作量大面广,群众要求高。为此,市上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建立了连结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民政网络”平台,开发了“数字民政”系统软件,设立了基础资料信息、城乡社会救助、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等9个数据库,内容涉及所有民政业务,还包括乡镇、村、组和农户、劳动力、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等信息。各乡镇(街道)由专人负责基础信息采集、录入、校正验收。“数字民政”的建成,有效解决了救助对象底数不清、资金发放不及时、管理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与此同时,强化培训考核,全面提升干部素质。实行基层社会救助干部资格认定制度,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市上会同有关院校组织编写了20万字的《白银市民政干部理论业务知识教材》,坚持每年集中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民政业务理论培训班,坚持对新增人员举办为期一周的全日制授课。两年来,市县共举办培训班18期,社会救助干部持证上岗达到70%以上。不断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镇活动,及时对社会救助干部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社会救助干部认识到救助款是群众的“救命钱”,是“高压线”,争作敬业爱岗为人民,两袖清风“民政人”。
去年,市上还在全市民政系统开展了“敬业爱岗,一心为民”的“效能民政年”活动,要求每个社会救助干部撰写“民情日记”,做一个有心的人、心重的人、心诚的人。
白银市175万人,分布在2.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但白银民政人的工作守则是:“周周看望五保户,月月走访低保户,逢灾必进受害户,每年更新数据库”。2007年全市县、乡、村555名民政干部和联络员为9215名五保户提供了衣食住行服务,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的21.8万群众发放低保金8915万元,给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对象共58912人核发救助金1188万元,给因干旱、风沙、霜冻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农民发放面粉21万公斤、衣服9.3万件、送水2160多吨。许多乡镇民政干部冒严寒顶酷暑,很多时候为送一袋面粉徒步跋涉数十里,风里来雨里去,常常为一个低保对象翻山越岭走访数十次。基层民政干部可谓是:三步并作两步走,一门心思“送温暖”,千方百计保平安。“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对党的事业负责任”已成为全体民政干部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得到了群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