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华网有一篇转贴的摄影论坛文章很有特点,值得摄影者一读。过去的摄影之事,我实在知道的太少,对历史和当代摄影大家、摄影故事更是知之不多。因此,就当前数码摄影普遍应用之时,自己提出一点摄影感悟和分析供大家参考。
初级阶段
当前摄影还处在初级阶段,并将在较长期的时期内处在初级阶段。现在的摄影图片是平面的、影友们借助光、角来探讨多维效果,其实是很困难的。未来摄影图片将是多维图片、相机也不可能是是一台、一点的瞬间,可能是多点对同一点、面的瞬间。
据说,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正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胶片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时无果。一天,他突然发现有一个影像留在了胶片上。于是他发现是一支温度计打破后遗下的水银。摄影技术便从此诞生了。
当前摄影是平面的,现在我们普通能见到的照片基本与新中国历史发展同步,相机从机械过渡到数码,图片从黑白过渡到彩色,大概是中国近几十年摄影发展中最大的特点。而摄影的基本功能仍然以记录社会自然为主,个别的艺术创作实为对光、图、色的应运。有什么样的劳动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摄影也一样,当前的机械相机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处在并将较长期的处在摄影的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摄影最大特点是图片基本处在平面状态,相当于媒体中的平面媒体也就是报刊类水平的传媒形式。因此,众多的摄影家的长枪短炮也只能是在平面中追求立体的、多样的效果,大家用构图、光影和角度来补偿相机的不足,追求理想中的艺术效果,从发展历史和创作成果来看只能是初级阶段的一种努力,与3D技术合成的视频来看,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和很大的差距。
多维图片
未来摄影图片我猜想将是多维图片、相机也不可能是是一台、一点面的瞬间图片,而可能是多点对同一点面的瞬间。
劳动工具相机的不足,使我们当前不可能摄影出多维的图片,而且不要借助其它工具只用人的眼睛来看多维图片是一门涉及技术科学、人体视力科学、光学、机械制造学等多领域的高精尖科学,目前还我没有看到对这种未来摄影方向性的研究论述,在此只能在摄影大家面前班门弄斧了。
将来的大众摄影相机不可能如前当一样用一台相机、一点来摄影,而可能在多点同时摄影,才具备产生多维图片的可能。而这种图片怎样还原,又怎样使用图片光景与人们的审美看图观点相一致而在面中产生多维效果,是十分复杂的技术革命。
对于近年来,国内摄影的评价,转载一篇从新华网转来的文章,以供圈子内外网友鉴赏。
相关链接:
当下摄影“病态个案”的感喟与疏理
新华社区/无忌 原创:佳友在线/作者:慕容拖鞋
不逾十年,中国摄影在风调雨顺地肥料壮的氛围里成长的膘肥体壮,膀大腰圆。京城总舵把持江山,各地分舵招兵买马,不知哪一夜间,全国上下的摄影爱好者灿若星河、无计其数。以人气为后盾,政府为后台,各种摄影节鳞次栉比,应接不暇。这厢唱罢,那厢登场。平遥,连州,都匀,桂林,丽水,青海等等都先后以“国际”为名开场唱戏。加之有先觉者已然走出国门,问鼎欧美,个别摄影家怀揣梦想,被国外画廊接纳并随之推广。一时间,国内队伍人气鼎盛,作品铺天盖地,活动应接不暇,国外也有华人的“一亩三分地”及不太响亮的“话语权”。这样看来,中国摄影当下正是如日中天,风华正茂的好年岁。在这一派“摄影鼎盛”的美好气氛中,笔者弄出这么个命题,是不是想螳臂当车,冒充这一池春水的“搅屎棍”,还是别有心计,投机取巧,以阴制胜的哗众取宠者。有道是醒时冷眼观潮,醉里挑灯看剑,作为一名影龄尚短的好事者,拙文真是得罪了哪位爷,您也别往心里去 ,就全当俺练习打字好了……
一. 人: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潮侠骨已无多。
1.爱好者。
现下的中国文艺军团估计没有哪一支比摄影队伍更为强大了。全国到底有多少名在册与不在册的摄影爱好者,恐怕这个数字真不好统计。一个爱好者生成过程大致为被人忽悠(或者手里头有闲钱,没事干,或者想往文化上靠,其它门类太难,或者在其它门类无所建树又不死心,或者下属拍马屁送的相机,或者……)——买器材——出去玩(采风)——回来看片(被说成不错)——参加些鸡零狗碎的展览——自我感觉良好——发烧——换器材——采风……在这个往复回返中体会到快乐,消耗掉精力,花出去银子,当然是好事。有快乐摄影者,只为高兴;有健身摄影者,哪山高往哪跑;有牛逼摄影者,专比器材、汽车;有交友摄影者,混个好人缘;有马屁摄影者,为讨上司的欢心,及与上司多发生些交往的机缘;有深沉摄影者,好象靠一张照片都要把自己写入摄影史,甚至艺术史;有流氓摄影者,专好三下路之能事;有自摸摄影者,脱掉自己裙子裤子用相机自赏的那种人。
2.摄影家。
外形上分,第一层摄影家,表现为“长发马甲加大炮”,汗毛重的还会留胡须,像张飞一样搞个狮子头。第二层摄影家喜欢中式对襟装,随身背个莱卡什么的,表情木然,超然世外的感觉。器材上分,比谁用的家伙大,底片大,小底是不是莱卡加35F1.4,加依尔福、TMX什么的。尼康、佳能你都不好露面,数码那就更不是什么东西了。其它上分,你参没参加过国外的展览,管什么瓜哇国、刚果国呢?你见没见过大师或国外策展人,你的作品有没有进过画廊,有没有哪个“名不见经传”的策展人象房客挑小姐一样的相中你。
3.艺术家。
即所谓的以摄影为工具的在其它行当里往这边挤座位的人。这类人一开口就是影像装置什么的。摄影跟我不沾边。这一拔人里有三瓜两枣是有真学识的,大多数也都是爱好者,或者发烧友一级,大不了也戴个“家”的帽子,某一日看了某个展览听了某个高人指点领悟了某句话,就把自己硬往艺术家上扯。大家心里都明白,你一个“捏影的”,或者连“捏影的”都不是,冒充什么大瓣蒜啊。什么是艺术,讨论了几百年,再讨论一百年也是未果。活下来就是艺术。乡下我二姥爷98岁身板还硬朗,我看挺艺术的。以摄影为介质的“艺术家”的感同身受你不会比卖春的姑娘更有现场感,亲和力,更有体悟,关切,温存。俺对这些穿着摄影的裤衩,披着艺术的风衣在阴瑟的寒风中冻得浑身发抖的哥们一半是怜悯同情一半是嗤之以鼻。
4.策展人。
以笔者个人知限,国内该是平遥最先导入摄影策展人制(不一定准确)。几年摸石头过河踉跄地淌过来,一大把心态各异,差参不齐的热爱摄影、曾搞摄影现如今搞不动摄影又不能闲着想忙活点事的人,摇身一变成了策展人。其中不乏有先进之才,眼光独到,视野开阔,心地良善,作风过硬。为推动摄影事业的长足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立了新功。但也有一些策展人,扮演着“小学生辅导大学生”的角色。虽用尽了吃奶的力气,但挤出的水确不多。国中一批所谓策展人,有几位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有几位去到法国拜仰摄影圣地,观看阿尔勒摄影节,又有几位远赴美利坚体切世界图片大国的风云际会。热情有时是一个误会,策展人凭借热情无法滑过这条冰冷的河面,我们真切地希望各位策展人练就火眼金睛,提高自身素养,扩大艺术认知,吮吸各路学问,真正有了“金钢钻”再揽“瓷器活儿”,引导摄影队伍向正确方面前行。突然想起诗人西川的诗句送给各位高贵的策展人:我给你带来了探照灯,你的头上夜晚定有仙女飞行。
5.各位主席。
(事关官方意识形态与政治体系架构,不谙此道。不谈)。
6.另一种当权者。
千谢万谢手头有钱花在摄影上的老板们,千呼万唤手上有权为摄影撑腰搭台的官员们,千恩万典那些知晓摄影又左右逢缘“往来无白丁”的穿针引线人。你们让摄影更有力量活下来,更有空间施展那未曾公世的一面。你们一方面升拓了摄影,你们亦一手摧残着摄影。此类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不是不要而是必须要。
7.三个人。
朗静山,这位生于1892年活了103岁年的老爷子,依凭原创的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集锦摄影”得到了众多“洋毛子”的公认,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被英美沙龙推崇。
侯登科:一个被病魔剥夺了生之权利的人,在前生苦苦煎熬的伤感倾诉中提炼了比别人更加充盈、明澈、丰润、高尚的余生。
刘铮:这一位探知阴郁世界的行吟者,把自己的悲凉、无助、寡淡、深遂、静思锤炼成一把无与伦比的长空利剑,他行走江湖,而隐于江湖,他打探江湖,而笑傲江湖,《三界》、《国人》以及最新作品《太阳底下》都是近几来年华人摄影的杠鼎之作,每每看来,尤如迅疾的耳光,向我扇来。刘铮倾向于从体验开始,握住原生的冲涌,把经历、行走、感触、意象、幻觉、梦呓和画面经沉思渴想凝聚,以此获得与世界抗争的力量,并通过这抗争,把丑态表述华美,把死亡演译平缓。这不是个人心智一角的孤独发表,而是一批人精神活动的 通明诗化,它剥凿着一切默守陈规,一切世俗权威,直到那火红的残阳辉映醒每一个心存良知的路人。
侯登科们刘铮们用生命与行动体验了必然终结与必然消亡,他们完成了在自己阴郁的陷阱里对灵魂的鞭打与净化,并以倾向死亡的语言风格与“摄影发源地”的西方人在同一平台上分庭抗礼。而后的王庆松、荣荣、邢丹文等等也都在自家的“自留地”放了“丰收”的“卫星”。他们提练着摄影语言,编排着摄影语景,消解着摄影局限,完满着自我表达与嘲讽现实的进程。这是一些有缺点和偏见的人,但这些人的缺点和偏见与他们的优点和真知形成 了当代中国摄影的乐音和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