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郑鹏超
19日上午,四社村民杨忠学穿着长筒胶靴,双手抱着打包好的日用品穿梭于淤泥堆积的院里。除了搬不动的家具,屋里空荡荡的,最显眼的是裂缝的四壁。
淤泥是一天前那场大洪水留下的,在离家不远的一顶帐篷前,杨忠学告诉记者:“洪水刚退的时候,院里有半尺多深的泥巴,昨天来得当兵的已经把大部分清理掉了,现在人可以进去了,但屋里再不能住了,只能把能用的一些东西先搬到帐篷来。”
杨忠学家住碱滩镇野水地村,东南临山,这里刚刚遭到50年不遇的洪水袭击。
虽然洪水已退去,但记者在乡间村镇依然能看到当时洪水的可怕。田地里即将收获的玉米倒塌在地上;成熟的番茄,被淤泥埋住了一大半,零星能看见几个鲜红的番茄漂浮在上面;河道沟渠里,淤泥、树干枝丫成团地堆积在弯道处;一段段水泥路面和村委会的文体广场不知去向,积水退去后留下的是淤泥。
灾情处置领导小组组长李洪伟介绍说,这次暴雨造成1235人受灾,受灾面积达4018亩,农田绝收2000多亩,万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据统计,山洪造成碱滩镇野水地村一、二、四、九共4个社、225户、1235人受灾,房屋倒塌1585间,不同程度损坏2560间。野水地小学和村委会全部进水,围墙全部倒塌,学校教室及房屋损坏严重。损坏机井6眼,冲毁道路11公里,淹死牲畜21头(只),电力全部中断。


64岁的村民杨菊会惊叹的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洪水。”
洪水刚刚过去,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投入抗灾自救。
杨菊会的后院里,一队官兵正在向外转移粮食,他忙着清理屋内的物品,“昨晚我们一家就睡进了这些官兵们为我搭建的帐篷里,总算有个歇脚睡觉的地方,不过还是想尽快把自家房子建起来。”他说。
公路损毁地段,一些干部群众拉来沙石泥土弥补着道道创伤,镇党委书记马振山说,路修好了才能更好地进行生产自救。


田间小路上到处可以看见过往的兰拖农用车,一车车的豆角、苞米被大家从淤泥地里刨出来运回来。
野水地村,镇上和区上来的各部门的干部职工,按照职责分工,有条不紊地开展抗洪抢险工作。针对饮食、住房困难等问题,区上调集消防、城建、工业园区的三辆洒水车井然有序的为村民们解决饮水问题;民政部门调集的帐蓬、方便面、矿泉水适时保障了群众的生活需求;武警、消防官兵200余人,帮助群众搭建帐蓬,清理现场,转移生产、生活用品;公路、电力、供水等重点基础设施正在加紧抢修中。同时,气象、水务等部门正在24小时坚守岗位,对天气和水位进行密切监测。截止18日下午,该区筹集的20万元抗灾资金已到位。
灾区的村民说:“受灾生活总要继续,暴雨山洪冲走我们的庄稼,冲垮我们的房子,但是冲不垮我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