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传略
□ 李晓东
姜维,表字伯约,三国时冀县人氏。冀县,即今之天水市甘谷县。周庄王九年,秦武公伐冀戎,置冀县,中华郡县制,自此肇始。“中华首县”之美誉,流于远方、垂于百世。
维,家中长子,少贫,父冏为生计弃农从军天水郡,虽百里之遥,而戎马倥偬,三载未归。累力战,升天水功曹。羌戎为叛,冏身保太守,中创阵亡,忠勇血脉,垂传子孙,维继之而光大也。
失怙,维事母至孝。年七岁,母有疾,入山采灵芝,坠崖身伤而药不脱手,乡邻皆称之。汉以孝治国,维因之声誉鹊起。从黄龙道长习武,日益精进,授之《孙子兵法》,学万人敌,英姿飒爽,人中龙凤,名动四野。
因父功,维受赐官中郎,参与天水郡事。建兴六年,汉丞相诸葛亮北伐至天水,维初试锋芒,即败三国第一将赵子龙。孔明见维智勇双全,甚爱惜,欲计赚之,为蜀汉收良将,为己身立传人。
孔明用计,维出冀城,魏天水太守马遵疑维反,不纳。维走投无路,欲自刎,见孔明携己之母妻俱至,遂降。维之降蜀,合乎天人之道也。天道者,曹氏篡汉,汉室正统在蜀也;人道者,母在,惜己身以尽孝也。
维归汉,孔明识才而重用之。书重臣蒋琬,赞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才略过人、精于兵法、心存汉室,乃凉州上士。建兴八年,维迁护军、征西将军。建兴十二年,孔明逝于五丈原,魏延反,维率军护丞相灵枢归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位极人臣。
孔明之后,维承继其志,联结羌胡、九伐曹魏。延熙十年,维迁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雍、凉州羌胡背魏降蜀,维出陇右接应,迁众入蜀地。诸葛亮七擒孟获,收心为上,边夷顺服,维亦有此能也。然维借胡克魏之谋,因费祎掣肘,终未建大功。
诸葛为兴汉室、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风昭耀千古。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维袭其衣钵,以北伐恢复为毕生大业。
延熙十六、十七、十八年,维皆与魏战,互有胜负。最大功绩,为延熙十七年,取河关、狄道、临洮,迁百姓至绵竹繁县,增加蜀汉人口。其间,蜀国小力弱,不宜伐魏之论时有。
延熙十九年,维升大将军,总揽蜀汉军事。整理军马,出天水,至上邽,为魏将邓艾所败。回师,自请贬为后将军,后主从,仍主大将军事。
后两年,复大将军位。连年征战,国民俱疲,谁周作《仇国论》,虚构小国“因余”,大国“肇建”,引商周、刘项故事,论国小不可一味伐大。维复兴汉室之志,与蜀人保民生息之愿相悖。维与孔明,俱知其不可而为之也。
后主宠宦官黄皓,皓以神巫惑国,维请处皓死,后主袒之。维惧,乃去沓中种麦避祸。景耀五年,维再为邓艾所败。蜀人议维之好战无功者众。蜀尚未亡,维实已近穷途末路矣。
越明年,魏将钟会、邓艾齐攻蜀。维敛兵聚谷,退于剑阁,欲据险固守,保成都平安。钟会军以毯裹身,滚山而下。后主从谯周谏,自缚而降,蜀灭。
维接后主降令,弃甲于地。将士拔剑斫石,悲愤难抑。维降于钟会,会遇之甚厚,暂还兵符,以当代高士视之。
钟会自视功高,渐生异心。维以前朝功臣为主所杀者比比也说之,会拟与维共自成都进军洛阳,诛司马昭。维劝会尽除北方诸将,谋事成后亲杀钟会,图汉室再兴。
后三日,魏军兵变成都,抵钟会、姜维居所。维力战,忽心痛难抑,仰天喟叹“吾计不成,乃天命也”,自刎殉国,年六十二。魏兵戕之,见胆大如斗。一代英豪,殁于战场,亡于刀剑,死得其所。
维之事虽败,然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大势之下,英雄末路,非个人之力可及也。汉灭、蜀亡、魏篡、吴消,三国归晋,分久必合。然维之德行,日月共鉴。维之才学,得亮真传,兵法战术、智谋文学,一时称盛,不唯蜀中之士无出维右者,千百年下,犹自赞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