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之秀衡山之壮
冯沙驼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处处有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山山水水,鬼斧神工,山河锦绣,美不胜收。
多年来,登泰山、上庐山、攀华山、赏黄山,领略不同大山、不一样奇峰的韵味,在攀登无数名山险峰之中,给人在旅途疲劳之余,感受到一种大美的享受。然而,唯独在登上衡山,游览了五岳之秀之余,瞻仰衡山南岳忠烈祠后,带来的却是完全不一般的感受。
衡山地处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中游,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今县释名》记载:“西北衡山,是为南岳,山如车盖及衡轭之形,故名”。衡山共有72群峰,层峦叠嶂,气势磅礴,茂松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风光秀美。
衡山地属衡阳。衡阳之名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市区回雁峰而得名,距省会长沙不足200公里,处粤汉线与湘桂线两大重要铁路干线交汇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一直到1944年6月,南岳衡山因其战略位置和较好的防空条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抗战大本营,国民政府政治军事中心,中国军队的重要空军基地,陪都重庆防空保障力量最重要的一环。国民政府曾在此召开过四次军事会议,国共两党在衡山联合创办过三期“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抗日干部。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日军集中五十万兵力全力攻打河南、湖南。随后以十万兵力,全力攻击具有举足轻重战略位置的衡阳。48天的衡阳保卫战中,我军以1.7万人抗击敌寇,坚守47天,杀敌近8万,我军也基本全军覆没,成为抗战后期中国军队奋勇杀敌的典型战役。长衡会战中衡阳保卫战,有效阻止了日军的南下企图,也迫使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下台。衡山因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名声大震,牺牲将士的可歌可泣,更使世人永世怀念。
一
衡山之秀,外秀于林,内秀于文。以“秀”为主要景观特色。
清人魏源在《衡岳吟》中写道﹕“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

(南岳衡山寿岳衡山牌坊)
由于衡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常年温和,树木常青,造就了衡山一片秀色,登上衡山,放眼望去,峰峦叠嶂、风光旖旎,树木葱葱、满目苍翠,飞瀑流泉、幽静清新,使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南岳之秀”衡山因此而名扬天下。
衡山庙宇广布、香火不断,又由于佛教、道教同处一山,烟火袅袅、云雾缭绕。佛道各行其道,互不排斥,相安无事,众多香客上衡山既拜佛又求神,各取所求,不亦乐乎,衡山更被披上了一片神秘的宗教色彩。
“寿比南山”是人们常常祝愿老人幸福长寿的成语,到了衡山才知道,原来这个“南山”指的就是衡山,这句成语就出自衡山。在衡山,处处可见与“福”“寿”相关的传说、碑文、庙堂等等,衡山在人们心目中更成为长寿之地,给人们带来好运,福气的福寿之山。
上衡山,先拜南岳大庙,随着导游的引导,我们首先步入南岳大庙。
进大庙前,导游告诉我们,衡山进庙烧香有严格的要求。南岳大庙的正门是棂星门,在南岳大庙烧香要从大庙正门进去,出入不要踩门槛,因为它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所以要高抬脚迈过去,男左女右,男士先抬左脚,女士先抬右脚。出入其它庙,各个殿都有三个门,必须走两边门,不要走中间门,中间的门是空门,看破红尘的人、修行的人才能走。
进入南岳大庙后一看,堪称我国寺庙一绝。大庙九进四重院落,东侧八个道观,西侧八个佛寺,佛教、道教和儒教三教并存。导游讲,到大庙里来的香客全国各地都有,尤其湖广一带人居多,也有许多国外的朝拜者慕名而来,来者都要抽签敬佛,或为乞求平安、求子求财,或为许愿,或为还愿,因此香火一直很旺。
大庙内,四方来客络绎不绝,香烛烟雾腾腾。香客们手持香烛,几乎每个拜佛者都按要求,进庙后先烧香,后拜佛。到香炉前,先把香轻轻置于殿堂地上,意思是落地生财。

(南天门)
然后取出几支后,把其余的放在香炉里面焚烧掉,再双手举着高香,按照顺序,对佛一一进行叩拜。他们都十分虔诚地跪在佛像前,两目紧闭,有的默不做声,有的轻声念叨,敬香拜佛是在心里祈求佛祖和神灵的护佑,烧完香,拜完佛后不走回头路。导游建议我们也拜拜佛,求求神,再烧几支香,抽个签,我们一笑了之。
出了大庙,沿着小径,去会仙桥路上,周边风景十分秀丽。郁郁葱葱的山上,小溪流水声,林中乌儿嘻叫声、沿途游客的喧哗声交织在一起。一路如入云雾仙境,天空一会儿晴空万里,一瞬间又雾气缭绕,路虽有些远,爬山有点累,但身临美景之中,山中行走的疲劳无形中被一扫而光。
会仙桥是悬架在两山之间,两块岩石之中的一座小桥,天气晴朗没有雾笼罩时,远看像是连接二座山峰之间的索道,透过云雾看,似乎摇摇欲坠,颇有点悬空的感觉,天阴有雾时,又像远处空中出现的海市蜃楼一样,在空中时隐时现。

(会仙桥上巨石)
快到会仙桥时,只见一团团雾气从山中慢慢升腾,会仙桥也逐渐笼罩在一片薄雾中。我们战战兢兢走上桥,虽看不到桥下的万丈深渊,心中仍然紧张万分,淡淡的云雾罩住全身,仿佛有仙袍披在身上,腾云驾雾进入仙界一般。突然如同感觉到像动画片《西游记》中众仙人腾云驾雾上“南天门”,去拜见玉皇大帝时的那个情景。现身在天地间险处,似飘飘然,仙道、神人和来来往往的过路俗人汇聚于此,会仙论道,指点迷津,各显神通。顿时,明白了“会仙桥”之称的含义。
海拔约1300米的祝融峰,是衡山最高的山峰。导游一路走,一路介绍。祝融峰是根据火神祝融的名字而命名。相传祝融是上古时代轩辕黄帝的大臣,黄帝任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以后又封他为司徒,住在衡山,主管南方事物,死后葬在衡山。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其意是让他永远光明,普照人间,惠泽万民。
步行到祝融峰的一路上,山上古树苍苍,路旁流水潺潺。曲曲弯弯的石板小路,深邃幽雅,沿途的鸟语花香,不绝于耳。山上天气变化莫测,云雾若隐若现,一会儿浓雾弥漫,顿时,远山近树笼罩在薄雾之中,一会突然云开雾散,仿佛薄纱被揭起,瞬间眼前一亮,蓝天白云,层层绿林,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登上峰顶,绵绵起伏的山峰,层层叠嶂的绿林尽收眼底。极目远望,远山深处,云遮雾罩之中,蜿蜒曲折的湘江,似一条缎带,在阳光照射下,泛出银光,气势磅礴,一泄万丈,奔流南下而去。
祝融峰上的祝融庙,是衡山上最有名的建筑。由于山高风大,庙堂全部用坚固的花岗岩做建筑材料,上置铁瓦掩顶,殿宇凌云傲雪,蔚然屹立在峰顶巨石之上。殿后的望月台,有一块高耸的石岩,上面石刻清晰可辨,格外醒目。在祝融峰南面不远处,有一“上封寺”,隋朝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场所。“上封寺”山后是“望日台”,旁边一块巨石上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导游讲,每当秋高气爽,雨后初晴的早晨,站在峰顶,眼望东方,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冉冉升起,顿时映红了半边天,成为南岳衡山“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观。可惜,由于行程匆匆,我们不能欣赏到更多的衡山美景,也没时间等待看到“日出南岳”这个奇观了。
二
游览完几处美景,导游讲,上南岳衡山,除了观赏大自然的风光秀美之外,还有一处必须要去的地方,那就是衡山南岳忠烈祠。在我的旅程中,有关抗战的景点,印象深刻的不多几处。

(灵谷寺灵谷深松石碑)
在南京中山陵景区中,有一处藏身于山林幽密之处的名寺灵谷寺。寺院最早可追溯到南朝梁武帝,大部分建筑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以后在民国期间重修。包括灵古塔、邓演达墓、唐延闿墓、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在淞沪战役中牺牲的抗战将士的姓名一一篆刻在无梁殿中长长的大理石碑廊中。寺内景区许多为纪念民国各路先烈、抗战牺牲军人的建筑,可称得上是民国忠烈祠。
在云南腾冲,有一“国歾园”,是为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规模不是太大,由主体建筑大门、陈列馆、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等组成。在所有建筑群中,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内两侧墙体上,嵌刻有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园中最令人震撼的是烈士墓。一座巨大的坟墓上,从下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3346方阵亡烈士墓碑。他们都是在腾冲和日寇争夺战中壮烈牺牲的将士。夕阳照射下,每一块墓碑都闪出金色的光芒,那一刻,仿佛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仍然挺立在人间,使人不禁涕泪交加,肃然起敬。

(芷江受降纪念坊)
1945年8月21日下午4时,在湖南芷江县城外七里桥村磨溪口举行日军投降受降仪式。侵华日军正式投降之前,派出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作为授降使节,在此地与中国陆军相关高级参谋人员商定驻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交出了日军在中国战区的兵力分布图,并在日本投降时注意事项备忘录上签字,史称“芷江受降”。选择芷江举行,是因为芷江建有当时远东最大军用机场―芷江机场,是保卫陪都重庆的军事要镇,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转折胜利的雪峰山会战(芷江保卫战)的战略总部。在芷江,1946年2月,建成世界上唯一一座二战胜利纪念标志建筑,被称为“中国凯旋门”的芷江受降纪念坊。是全球罗马、巴黎、柏林、米兰、芷江、平壤6座凯旋门之一。纪念坊以白石砌成,四柱三门,造型像一个“雪”字,坊上嵌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等军政要人的题词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碑上有这样的碑文“和平未到绝望,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在芷江建立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记录了这一神圣时刻。
随着导游的引导,我们来到了位于衡山香炉峰下的南岳忠烈祠。南岳忠烈祠背靠高山,被郁郁葱葱的香炉峰青山绿林所环抱,整个环境清幽、肃穆、庄重。
南岳忠烈祠于1933年筹备,1940年动工,1943峻工。从建设到竣工,几十年中,由于历史原因,历经劫难,静静守护着忠烈们的遗骨。南岳忠烈祠是中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将士而建的纪念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纪念地之一。中华民族阵亡将士的总神位就设立于此。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衡山忠烈祠的修建和抗日战争紧紧相连。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二个年头,日军疯狂进攻。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长蒋介石在衡山亲自组织召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和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代表中共应邀参加了会议,国共两党在会上共商全民抗战之大事。在会议期间,有将领提出无数抗战将士浴血奋战,沙场牺牲,有许多将士暴尸疆场,不能掩埋,应有妥善安葬之地,让他们永远安息。会后,蒋介石郑重安排陈诚、薛岳两位将军在衡山选择一地,修建公墓,安葬为国捐躯的抗日将士。以后在薛岳主持下,一面同日军作战,一边加紧勘察、征地、筹款,南岳忠烈祠修建工程开始启动。

(忠烈祠)
南岳忠烈祠设计者是尚其煦,曾参与过南京中山陵设计。他借鉴南京中山陵的设计理念,沿袭南京中山陵设计风格,融会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依山就势,设计出集安葬、祭祀、纪念为一体的富有中华民族特色,恢宏、庄重、悲壮、穆的大型建筑群,民国29年(1940年)9月10日,南岳忠烈祠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第二期于1941年11月5日动工,1943年6月全部竣工。于当年7月7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大典。1944年8月,日军攻占衡阳,遭日军破坏。建国以后,尤其在1966年“文革”中,南岳忠烈祠又遭到严重破坏。
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南岳忠烈祠后。做出修复的指示后,开始全面修复。修复后的南岳忠烈祠,保持原貌原状。由祠宇和墓葬两大部分组成。祠宇为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共五进,分别为牌坊、七七纪念碑、纪念堂、安亭战役纪念亭和享堂。和大型墓葬区均坐落在由花岗岩大道和台阶连成一体的同一中轴线上。
走向忠烈祠牌坊,可见一列三孔拱门,中嵌汉白玉竖额,镶薛岳将军所提“南岳忠烈祠”五个大字。

进入牌坊,祠宇周边大道两侧排列着几十棵松柏,它们像傲然挺立的战士,列队护卫着长眠大地的抗日将士们。经过长长一排松柏形成的直行甬道,一座高高耸立的纪念碑映入眼中。形状像直插蓝天的五颗巨型炮弹,象征着中华大地的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全力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碑下方“七七”两字,寓意1937年7月7日,全国抗战爆发,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抗击外敌。底座背面刻有抗日名将薛岳提写的《七七纪念碑铭》;“寇犯卢沟,大波轩起。捐躯为国,忠勇将士。正气浩然,彪炳青史。汉族复兴,永湔国耻。”
纪念堂为三开间,中间正中立一巨碑,上刻《南岳忠烈祠纪念堂碑记》,东西次间为《南岳与抗战》厅。过纪念堂,登上276级台阶,沿着中间在翠绿草坪中用大理石片镶嵌的《民族忠烈千古》六个大字的纵列石台阶。
纪念堂边有一小广场,广场中耸立的“安亭战役纪念亭”特别引人注目。它专为纪念上海“淞沪会战”最后一次战役,也是此次会战中最为惨烈的一仗“安亭战役”中牺牲的将士所修建。
在纪念堂和“享堂”之间有两道平行纵列石级,共276级,分九层,层层递上。
享堂位于祠宇最高处,为整座祠宇的主体建筑。地面呈十字形,是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进入悬挂落款为蒋中正提字的“忠烈祠”三个大字的流金匾额的享堂。据导游介绍,这“忠烈祠”匾额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现在这三个字的匾额是原件,文革中毁坏后被当地农民所收藏,在修复中献出,安置在原位。“烈”字中下面应为4点,匾额中却少一点,为3点,据说蒋介石在题词时,有意少一点,寓意在战争中少牺牲一些将士。殿堂中间耸立着《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几个大字的巨型石碑,庄重注目。大厅后墙壁上,嵌有36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刻有当代著名书法家提写的历代爱国志士的诗词,两边刻有抗战22次战役中阵亡将士神位。东西两侧用汉白玉石碑形式记载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献身捐躯的张自忠、佟麟阁等37位阵亡将领的生平事迹,以及总理遗嘱及国民党要员的题词。
公墓区设在祠宇周围,占地约200多亩。墓葬四周松柏森森,绿树长青,庄严肃穆,分布着19座大型烈士墓。其中12座为郑作民、彭士量、孙明瑾等将军个人墓,7座为原国民革命军74军、37军60师的集体墓。在抗日战争22次正面大型作战,以及全国共计4万次战斗中,所牺牲的一部分抗战将士长眠在这里。
缓步行走在南岳忠烈祠内,一种震撼、庄严、悲壮冲击着每个人。整个抗战期间,面对日寇侵华,无论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为了赶走倭寇,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共同战斗,动员全中国人民大众,无数中华儿女为抗击外来侵略,告别亲人,走上战场,英勇作战,许多将士为国捐躯,长眠大地。今天,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该永远不忘这段血的历史,不忘长眠在此的抗日将士们。值得欣慰的是,从2005年开始,南岳忠烈祠在清明节和重要节日重新开始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纪念活动,以永远纪念为国献身的抗日将士们。
三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当年许多战役已经被好多人遗忘或不知晓,但在这场战争中,每一次战斗,乃至每一位为取得这场战争胜利而英勇牺牲的将士们的功勋,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正是他们的英勇献身,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留下了打败外国侵略者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被世界列强割地赔款、屈辱丧权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安眠在衡山南岳忠烈祠的抗日将士们和衡山的青山绿树永在,和天地永恒!
首都北京,雄伟宽广的天安门广场中央高高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镏金大字,倾注了后人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构成了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碑身后面,毛主席亲自撰文,周恩来总理亲书的150字小楷字体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史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每一篇章中作出牺牲的每一位烈士们,像高高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永远耸立在人民心中,记载在人民共和国的奋斗历史丰碑中,他们和中华大地永存。
抗日将士,前仆后继,为国捐躯,气贯长虹,衡山之“壮”,使南岳万古长青。

【作者简介】冯沙驼,男,汉族,1949年2月出生,祖籍山西省忻州市,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1968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作为知青,下乡插队落户当过农民。进工厂,当过合同工、工人,以工代干,干部。进入政府机关后,先后长期在县、区、市级领导岗位上任职。2009年2月退休。曾在当地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十篇文章。出版过《探索与实践》(2009年)、《回望集》(2021年),《如此多娇-风流人物-国内外摄影选集》(2010年)、《如此多娇-江山如画-冯沙驼国内外摄影选集》(2010年)、《拥抱世界-冯沙驼摄影作品集》(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