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访秦城
常 生 荣
我这次天水(古秦州)之行,除了给夫人治病之外,还想研究一下天水一带的历史文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一下过去在天水时,曾到过的一些地方,特别是对我人生较有影响的一些地方。70 年代,我在天水前后来过七,八次,在天水居住有一年多时间。因为那时候我爱人在天水工作,我经常从北京来天水探亲。

我还想谈谈三新巷。三新巷在过去叫双槐巷,巷名取自东西两棵大槐树。至清同治年间,有个叫张合的进士,回天水省亲,他发现每当下雨天时,这个巷道会变得湿滑,泥泞,不好行走。因此他命人采石修路,解决了周边百姓的困境。人们为了感谢他,便取名石头巷。抗日战争时期,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兴办民族工业,选石头巷11号,创办了荣氏福新面粉厂的办事处。与当时的申新、茂新、又加上福新三大企业之名,改石头巷为三新巷。这便是三新巷的由来了,因此这个名字便留用至今。

70年代,三新巷有一个天主教堂,当时这个天主教堂,用来做天水市西关街道办事处,我爱人就在这个办事处工作。我们的婚礼就是在这个教堂举办的,也用教堂里的一间屋子,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我们一家人都很熟悉这个地方。
我们是1976年1月3日,在这里举行的婚礼。是新式结婚,没有举办酒席。就是由街道办事处领导主持,在一个很大的会议室里,举办了一个仪式,散发了一点糖果,领导和亲朋讲了话。天水市的广播站,还把这个事件,作为新事新办的典型做了宣传。我们用的是一张古老的大床,是天水非常著名商人张八家的。其实当时我们的经济条件很差,也没有条件大操大办,因为离老家很远,我只身从北京来到这里。按照老人开玩笑的说法,提了个包就来结婚了。
前几年,由于有一件事,需要查询西关街道办事处的有关档案,我们委托崔蝴蝶到这里来查询。那时西关街道办事处已经搬走了,但是天主教堂原来的样子还保存着,蝴蝶还专门看了我们住过的房子。可是我们这次到来参观的时候,这个天主教堂已经拆迁改建了。不过门上的牌匾还写着天主堂。原来的天主教堂不存在了,原来的房子形制也改变了,里面建了两层楼,最里面的教堂也不见了。现在的街道办事处,搬到了天水郡附近。我来参观的时候,区委组织部的温部长,还让西关街道办事处的主任,来陪同和接待我,都是年轻人,他对过去的事不甚了了。
不过荣毅仁过去经商的办事处,仍然保存完好,里头陈列着荣氏家族创办企业的一些历史资料,和不少的原始的文物。已经作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了,增加了三新巷的文化内涵。

还得说说崔家巷,是我1972年,第1次去拜访三舅爷的地方,也是我和刘连玉首次见面的地方。崔家巷高大雄伟的门楼坐北面南,有些还没有装修,有些装修好了还没开门营业。进去一百多米,正前方还是一些破败的旧房子,右手边正在建设。从巷子里望过去,一直能望见自由路。在自由路尽头有“秦风在兹” 的门楼。70年代这里叫解放路,134号就是过去汽车配件公司的所在地,房子是二层楼,实木地板。院子里有很大的一棵桃树。现在这个院子全变了,好像是别的什么单位,总之这条巷子也修得很好,可是找不到了过去的134号。
我还得说说乌龙巷。我妻子的爷爷,是老红军,是1936年参加地下党的,后到了延安上了抗大,又回到甘肃做地下党的工作。“文化大革命”被造反派打成叛徒,造反派夺了权。老人蹲了5年牛棚,受了不少委屈。这期间我妻子只能住在同学家里,这个同学就是崔蝴蝶,她们家就住在乌龙巷。

那时我到天水,通过中央和省组织部门,帮助老人家解决历史问题,力求平反冤假错案。这个单位的领导还找我谈话,意思是不让我做这件事。我告诉他们:“你们造反夺权,造成冤案,把老人害成这个样子。你们应该承担责任,要有勇气改正错误,而不是干扰为平反冤案而做的努力。”我结婚的时候发调函到这个单位。这个单位的领导回函说,我妻子不能跟现役军人结婚。我们兵种的领导说,屁话,不要理他们,该结婚就结婚。
崔妈妈把我妻子,叫她们家的三姑娘,很是疼爱。妻子在人家住了近5年时间。前10年我到天水,把一些老相识请到一个宾馆,吃了一顿便饭,感谢他们对我们的帮助。左边坐的是在极其艰难的时候,倾心帮助过我们老人家崔妈妈。右边是为了权利,曾经迫害过老人的造反派,后来的配件公司领导。崔妈询问了我们家的一些情况,特别是询问了我孩子的情况。我们对他对我爱人的照顾,表示衷心的感谢。老人说,那是应该的,人在难处都要帮上一把。在这个宴席上,我客气地对那位领导,也说了谢意的话。那位领导自知理亏,站起来郑重地向刘连玉表示了道歉。说道:“莲玉子,杨爷对不起你,杨爷向你道歉。”渡尽劫波情意在,回头一笑泯恩仇。迟来的道歉,也是道歉。既然道歉了,就是认识到错误了,也就可以谅解了。
这次我们的天水治病,也是崔蝴蝶精心安排的,她想得很细,我们在天水十几天,她始终陪着我们,与刘连玉说天道地,形影不离,如亲姊妹一般。崔蝴蝶积极联系大夫,准备物品等等,想得很细。我很感谢她对我们此行的关照和帮助。从中也感受到蝴蝶娃的朴实,诚实和正直。
自治巷也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个巷子,在巷子的南方尽头,有个穆家大宅子。所谓穆家大宅子,是一个回民的住宅。有两个院子,前院为人住,后面一个空的地方。我们的孩子出生以后,我们远离老家,由于没人照看,就寄托在穆老太太家,穆老太太对孩子非常关心,爱护有加。我们举家到北京之前,老人家还专门用土办法给孩子治了牙。有时候刘连玉工作很忙,孩子经常住在穆老太太家里。这一次我专门寻访这个老院子,见到了我家孩子还住过的那个炕,和过去用的老家具。不过我也觉得房子太过陈旧,劝他们还是尽快搬到新房子去住,以免有安全之虞。
使我十分惊讶的是,天水的大部分老巷子都拆了,建了高楼大厦,很难寻找到过去天水的模样,有少量的巷子和院落还保存着。没想到穇家大院仍然保存着原来的样子。我们专门到穆家里去看望他们,也看一下那个老屋子。还是四五十年前的样子,没有丝毫变化,屋子里的陈设也还是那样。老人家已经过去,观物思人,使人感慨颇多,也多少有些伤感。

小穆为了这个房子的部分产权问题,和叔伯兄弟打官司,打了20多年,北京,兰州等地跑了无数趟,也花了不少的钱,受了很多的委屈,官司还是没有打下来。但他仍然是锲而不舍。看了这个院子,我劝他看开一些,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年纪都大了,该舍的要舍,舍得就是福,忍一忍什么都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啊。
我要请小穆一家在一起坐坐,吃个便饭,小穆坚持要他来做东,他订了一家清真饭店,我们一起坐了坐,他的弟弟喜喜也来了,他也有了孙子。我们谈论过去,感怀现在,有不少话题要讲。席间我还跟喜喜的孩子,用英语交流了一段,他是一个中学的英语老师。我给小穆送了一幅字,笑口常开。我给喜喜送了一幅字,谦冲自牧。
作者简历:
常生荣,籍贯白银市(靖远县)现为平川区,1969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曾任原解放军总政治部群工办主任、原解放军总装备部通保部政委、全国双拥办公室主任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