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研究红军到榜罗镇
常 生 荣
在总政群工部门工作的时候,我们曾利用各种机会,考察了红军长征沿线的群众工作,到了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很多重要会议,重要战役的地点,包括遵义,猴场、鸡鸣三省,苟坝,甘孜,两河口,毛尔盖,若尔盖,巴西等会议地址。也到了俄界,腊子口。但是哈达铺和榜罗镇,这两个重要的红军经过的地方,我还没有去过。疫情刚过,决意到这两个地方去参观学习。

曾与甘肃省委书记林铎交流过,我认为研究红军在甘肃,不光是研究会宁会师,还有俄界,哈达铺,榜罗镇,靖远的打拉池会师等,也包括西路军。我认为甘肃对红军在甘肃,研究的还是很到位。只突出了会宁会师,实际上红军在甘肃,有很多重大的活动。红军长征在甘肃,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省份。
榜罗镇在古代是一个骡马交易市场,是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进行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集市。秦昭王长城,就从榜罗镇南边经过。榜罗镇会议旧址,位于通渭县城西南55公里的榜罗镇。这里绿荫环绕、松柏挺拔,会址门口青松掩映,写着“榜罗会议重大决策”,八个大字。打麦场上的那棵大核桃树,如今枝干挺拔,树冠如盖,曾经作为红军司令部及警卫团驻地的党家堡,在镇南边的山上。
这一天正下着雪,考虑到通渭县城距榜罗镇还比较远,我们没有打扰政府工作人员,陇西一个姓张的朋友是榜罗镇人,由他带路我们到了榜罗镇,请了解说员给我们做了讲解。

走进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馆内幻影成像技术,模拟的榜罗镇会议场景,和红军书写的革命标语、水壶、油灯、扁担等一件件珍贵文物,以及一段段讲述革命故事的史料,很是翔实具体,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真理的无畏探索。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毛泽东首次豪情万丈朗诵《七律·长征》,概括了红军长征时,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征程。军民在县城南河滩,举行文艺联欢晚会,反映了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的喜悦心情。

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分析研究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严重形势,提出建立抗日新阵地的方针。决定保卫与扩大陕甘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为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找到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榜罗镇会议将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发挥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作用。

实际上榜罗镇会议的前因是,红军长征到哈达铺,发现了国民党的报纸,证实在陕北有红军存在,并且有根据地存在。毛主席还专门同贾拓夫了解刘志丹的情况,因为贾拓夫是陕北人,以便确定红军的去向。红军还派人先到陕北了解情况,在从哈达铺向榜罗镇行进的过程当中,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在考虑红军下一步的行走的具体去向,和行动路线问题。基本上形成了把陕北作为革命大本营的思想。到榜罗镇开会,就是决定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概括红军在榜罗镇活动,有三个重要事件。一个是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会议,决定向陕北进军。第2个是毛主席在这里吟成了七律诗长征。第3个是红军和当地老百姓,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联欢活动。

一个是,决定向陕北行进。1935年9月26日,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榜罗镇中心学校。存放的大量报刊资料上,进一步了解到了全国革命的新形势,以及红二十五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新情况。27日晚,中共中央召开由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参加的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会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红军落脚点问题,确定今后的战略方针,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最终决定将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革命根据地,保卫和扩大陕甘苏区,领导全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决策。

1935年9月26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改编后的陕甘支队,突破渭水封锁线,进入通渭县榜罗镇。中央机关设在榜罗镇中心学校。9月28日凌晨,下起了蒙蒙细雨,榜罗镇打麦场上的那棵大核桃树,像一把巨伞撑开在主席台上方,陕甘支队连级以上干部会议在这里举行。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了日本侵略我国北方的严重性,介绍了陕北根据地红军的状况,提出要避免同国民党军队作战,迅速到达陕北集中,并向全军公开宣布: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就是在这棵核桃树下,毛泽东在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上作了进军陕北前的总动员讲话。“到陕北去!”
会上,毛泽东满怀期待地号召:“同志们,我们要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兄弟们去。陕北革命根据的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任何反革命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毛泽东的讲话,引起了与会干部强烈的共鸣。尽管秋雨淋湿了军衣,大家都冷得发抖,但每一个人都静静地聆听着领袖的讲话、憧憬着革命的未来。当毛泽东讲话结束时,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

一个是,毛泽东首次朗诵《七律·长征》诗。1935年9月29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到达通渭县城,晚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毛主席满怀激情地首次朗诵他的诗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这首诗的意义在于,证明红军克服了艰难险阻,到了陕甘宁边区,决定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保证了长征的胜利,保住了工农革命的火种。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成为播种机,成为宣传队,成为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伟大征途的胜利。
还有一个是,在榜罗镇,红军和当地的民众,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联欢晚会,这是红军长征途中唯一一次,红军和当地老百姓举行的联欢活动,反映了红军将士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之后,无比喜悦的心情。所以这一次红军在榜罗镇发生的第 3 件大事,标志着我们的红军来自人民,又植根于老百姓之中,有老百姓的支持,红军才完成史无前例的长征,这个举世无双的伟大征程。
作者简历:
常生荣,籍贯白银市(靖远县)现为平川区,1969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曾任原解放军总政治部群工办主任、原解放军总装备部通保部政委、全国双拥办公室主任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