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在秦州
常 生 荣

唐代大诗人曾经在秦州住过一段时间。他在这里写了秦州杂诗120多首,也是他诗歌最为成熟的时期。杜甫在这里居住并留下诗篇,也使秦州这块地方,冉冉生辉。成了天水一个重要的文化名片。

唐代诗圣杜甫,生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际。胸怀大志,命运多舛。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六月任左拾遗,不久,即以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既 成泡影,耿介的诗人又不愿屈心以为形役;加之安史之乱战火未熄,关内且连年饥荒,遂决意罢官远行。安史之乱,杜甫数度身陷叛军遭到胡骑践踏,几经颠沛流离,于乾元二年七月举家度陇,向秦州流亡。跋山涉水到了秦州,先寄居东柯村杜佐草堂,侄儿的日子也紧巴巴的室如悬磬。

在此之前,诗人的从侄杜佐、好友赞公已先后移居秦州。所以诗人“因人作远游”,就是投亲靠友。便于乾元二载(公元759年)立秋后某日,弃官携家,度陇山,经张家川,到秦安,问烽火,满怀惴惴,西人秦州。著名的月夜忆舍弟,就是在秦州写的。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鹰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在秦州,诗人大部分时间寓居城内,中途也曾短期寄住亲友接济外,诗人采药晒卖,时能添补衣食。谋生之余,他还不避远近,在州内登临寻访过南郭寺、山寺(麦积山)、太平寺(故址在今麦积区甘泉镇)等名山宝刹。凭吊过两汉之交割据陇上的隗嚣汨宫(故址在今皇城山上),游览过风景如画的驿亭(故址在今天水郡附近),甚至还走访过赤谷西崦(今暖和湾河谷西岸某山)的普通农家。所到之处,感时伤时,均留有不朽的诗篇。
杜公弃官西行之初,本自前途渺茫,于道路去留,不可能岂有已定之见;所以在秦州每遇清幽佳境,必生“何当宅下流”“采药吾将老” 之类念头。事实上,他还亲往西枝村(今麦积区甘泉乡园店村),与住在那里的赞公翻山越岭,不止一次地寻置草堂地,作为永久的栖身之所。诗集中《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及《寄赞上人》等诗,正是这种意向和行动的具体记录。

在杜甫的诗中,涉及了天水附近的一些地方,比如,东柯,仇池,同谷,木皮岭,凤凰台,盐井,西枝村,寒峡,铁堂峡,龙门峡,天镜寺等地。此行这些地方我大部分都到过了,因为大都分布在秦安到成县这一条路上,多数在天水周围。在那些地方阅读杜甫的诗篇,更有一种现场感,有与诗人对话的一种情怀。
可惜的是,他们始终未能找到理想的地方,又生活却愈见艰难。此时,吐蕃族入寇秦州的战争威胁,也一天紧似一天。正当诗人举措不定的时候,同谷县(今成县)有人来书,以其地气候和暖,物产丰富为辞,邀请杜公移家南下。诗人感其殷殷之意,于是在同年十月初又整点行装,携家带口,出赤谷,经铁堂峡(在今天水镇东北五里)、盐井(今礼县盐关镇)、寒峡(今西和县祁家峡)、法镜寺(故址在今西和县石堡村西山上)、青阳峡(今作青羊峡,在西和县南)、石龛今名八峰石龛、峰腰石龛,(在西和县石峡村),由龙门镇(今成县府城镇)踏上同谷县境。

杜公流寓秦州,前后不满三月。这期间,他不用急急奔走谋求仕进,也不必辛苦坎坷躲避战乱,可以静下心来琢磨平生酷爱的诗歌创作。传世写于陇右的一百一十多首诗中,绝大多数作于秦州。这些诗全系五言,内容也集中在伤时、记游、咏物、怀人等几个方面,显示出作者着意探索的轨迹。其中,《秦州杂诗二十首》,及几篇长律,在杜集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正如冯至《杜甫传》所指出的:在杜甫的一生,七五九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

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 “山头南郭寺,杜甫有一首诗赞美南郭:“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秦州杂诗·十二》)诗创作于唐乾元二年乙亥(759 年)秋,客居秦州(即今天水市)时。不久又搬进城里。他风尘仆仆,到 秦州的南山之幽,访求老友赞上人,岂不知赞公也是获罪被谪之人,“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除了促膝叙旧,实在也拿不出太多的银钱接济。他不惯闲居,就进山采药,但“采药吾将老”,也换不回几个钱,诗倒写了不少,可那时候不兴发表挣稿酬。眼看着身上的银子花完了,又告贷无门,这真使“诗圣”束手无策。一晃过了重阳,吐蕃又将兵临城下。杜甫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恰值同谷县宰寄书相招,杜甫携家冒着飞雪离开秦州到同谷去了。
在秦州短短三个月,杜甫备尝艰辛,在这块黄土地上留下了沉重的脚印,也留下了沉郁顿挫、博大繁富的现实主义伟大诗篇。杜甫在秦州,很少和官府往来,闲暇时,走门串户,体衅百姓生活,踏遍了秦州大地,写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著名诗篇。

秦州人民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曾在他居住过的东柯村修建了杜甫草堂,艺人们依照自己的意愿,彩塑了杜甫坐像,怕老诗圣寂寞难耐,又塑了他两个儿子宗文、宗武充当书童侍立两旁。清同治年间草堂毁于兵火,光绪三十年将南郭寺东禅院改造为杜公祠。近代,在原草堂遗址上修建了“子美学堂”(今称子美小学),东柯村改为“子美村”,草堂临近的八棵唐槐改称“子美槐”。
杜甫在秦州写诗,涉及的地名分别是,东柯(天水市麦积区街子古镇柳家河村)。仇池(今陇南西和县城南四五十里处),同谷(今陇南成县),木皮岭(在甘肃省徽县栗川乡和成县境内)。凤凰台(今成县东南七公里飞龙峡)。盐井(今礼县盐官镇)。西枝村(今麦积区甘泉镇园店村)。寒峡(今西和县祁家峡)。铁堂峡(今天水镇东北五里),龙门镇(今成县府城镇),法镜寺(故址在今西和县石门镇)。我从天水到成县的路上,一路都看到了杜甫所走过的这些地方。现在我们高速公路几个小时就到了,在唐代杜甫车马劳顿,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走完这些路。

我在天水的时候,友人给我送了一个礼物,就是杜甫在秦州的杂诗 120 首。用王羲之王献之二人字体集字,刻在一个石碑上。叫二妙贴。我认真地研读了杜甫的秦州杂诗。对照诗中出现的地名,逐一进行考察,深刻理解杜甫沽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内涵。受益匪浅。我要感谢南郭寺的解说员小范,我在写此文时,遇到资料不足之难,当我向她请教时,她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并且通过微信发来了很多详细的资料。
作者简历:
常生荣,籍贯白银市(靖远县)现为平川区,1969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曾任原解放军总政治部群工办主任、原解放军总装备部通保部政委、全国双拥办公室主任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