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游同谷杜甫草堂
常 生 荣
癸卯春日,陇上都有春雪,我们经礼县西和,到了成县。这里就是古代所称的同谷,杜甫的同谷七歌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什么叫同谷呢?是由于一江三河,汇于一个谷地,所以叫同谷。杜甫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写了22首诗。
从礼县我们经过西河到了成县,沿途看到了杜甫写的秦州杂诗的很多地名,比如说铁堂峓,盐井,法镜寺等。

成县杜甫草堂,坐落在鸡峰山下,西汉水从山谷流出。这里山清水秀,山势嶙峋,树木苍翠,修竹茂盛,是一个修养身心的绝好的地方。周围没有任何人家居住,只有杜老先生的草堂在那里。可见杜甫选择住的地方是很讲究的。据说他在天水选草堂的地址选了很多天都不满意,最 后只能放弃。不过尽管山色优美,杜甫一家还是过着凄楚的生活。

在杜甫草堂的大门口写有詩圣祠。有一副对联:一片忠心微寓歌吟咏叹,千秋诗圣独追雅頌风骚。在第2道门牌楼上写着。杜甫草堂,对联云,祠堂留后世,诗史壮千秋。另一幅是,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绿流经幽青郊草木四时新,苍茫高躅耸屹寒堂耀古今。在杜甫的庙堂也有一副对联。天地尚留诗稿在,江山以籍草堂传。另一幅是,唐室江青整及老臣忠,本谷秦州远时紫行客梦。
杜甫从秦州到了成县,一路上颠沛流离,生活还是很困难,这在他写的诗里可以窥见一斑,他是从这里再推辗转到成都的。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杜甫写的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他在这一代生活的真实场景。也记录下了同谷古代的景象。

杜甫在同谷留下的最著名的诗,是同谷七歌。这组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一月所作。这一年杜甫四十八岁。七月,他自华州弃官流寓秦州,十月,转赴同谷,在那里住了约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一家人因饥饿病倒床上,只能挖掘土芋来充肠。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诗人以七古体裁,写了这七首诗。

在内容上,从自身做客的窘困说起,紧接着写全家因饥饿而病倒的惨况,又写怀念兄弟,再写怀念寡妹。后又由悲弟妹又回到自身,由淮南山东又回到同谷。又由一身一家,说到国家大局。最后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在结构上,七首相同,首二句点出主题,中四句叙事,末二句感叹。
从艺术上说,组诗末首是较为精彩的篇章。此诗开头使用了九字句:“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浓缩《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意,抒发了身世感慨。杜甫素有匡世报国之抱负,却始终未得施展。如今年将半百,名未成,身已老,而且转徙流离,几乎 “饿死填沟壑”,怎不叫他悲愤填膺。六年后杜甫在严武幕府,曾再次发出这种叹穷嗟老的感慨: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莫相疑行》)其意是相仿的。

句诗人追叙了困居长安时的感受,全诗陡然出现高潮。十二年前,杜甫西入长安,然而进取无门,度过了惨淡的十年。他接触过各种类型的达官贵人,发现长安城中凭借父兄余荫,随手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 “长安卿相多少年。”这不能不使诗人发出愤激之词:“富贵应须致身早。”“致身早”,似是劝人的口吻,却深蕴着对出现“少年”“卿相”这种腐败政治的愤慨。这和他早年所写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显然同属愤激之言。
又回到现实,映现出诗人和“山中儒生”对话的镜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诗人身处异常窘困的境地,当然感叹自己不幸的遭遇,因而和友人谈起的都是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忧国忧民的“怀抱”无法实现,自然引起无限伤感。
最后以“呜呼七歌兮悄终曲”,诗人默默地收起笔,停止了他那悲愤激越的吟唱,然而思绪的巨潮如何一下子收住?“仰视皇天白日速”,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这时,一种迟暮之感,一种凄凉沉郁、哀壮激烈之情,在诗人心底涌起,不能自已。

《同谷七歌》在形式上学习张衡《四愁诗》、蔡琰《胡笳十八拍》,采用了定格联章的写法,在内容上较多地汲取了鲍照《拟行路难》的艺术经验,然而又“神明变化,不袭形貌”。此诗作为组诗的末篇,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长短句错综使用,悲伤愤激的情感,犹如潮水般冲击着读者的心弦。
同谷县七歌,是杜甫的组诗作品,作于杜甫处于穷愁绝境之时。这组抒情诗展示了诗人,当下复杂不平的心态。融合了屈原等前人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并有所突破,使激越的悲情得到了动人的传达。同谷七歌,无论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还是就其与杜甫前、后期思想的关系而言,都在杜甫诗集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杜甫行路最多的一年。所谓“一岁四行役”,说的便是这一年。这也是他一生中最苦的一年,像这七首诗所写的,真是到了“惨绝人寰”的境地。他采用七古这一体裁,描绘流离颠沛的生涯,抒发老病穷愁的感喟,大有“长歌可以当哭”的意味。
杜甫在同谷写的诗大约22首,住了40多天。给同谷也就是现在的成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少人到成县,就是为了参观杜甫的草堂。我当然也是慕名而来。我写了一首诗。成县杜甫草堂。杜公潦倒南向行,抛弃富贵若浮云。数水汇集妙同谷,诗圣远来丽古城。七歌凄美说经历,一曲浩气写人生。重谙诗圣悲欣路,不用捻须诗自成。杜甫在成县住了40多天,写诗22首,最著名的是同谷七。因数水汇集于一谷,所以称同谷。
作者简历:
常生荣,籍贯白银市(靖远县)现为平川区,1969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曾任原解放军总政治部群工办主任、原解放军总装备部通保部政委、全国双拥办公室主任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