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线天水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人文天水>>正文
冯沙驼:我和火车有关的故事
(2022/11/8 14:25:05)  来源:冯沙驼  打印本页

我和火车有关的故事

冯沙驼

▲1952年9月30日,首趟从天水出发满载宾客的彩车顺利到达兰州东站

▲1952年10月1日,全长347公里的天兰铁路全线贯通

▲1952年10月1日,全长347公里的天兰铁路全线贯通

  今天,无论是谁,乘坐横贯祖国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高速铁路列车上,你不得不感叹过去奢望的“一日千里”己不是梦想,而成为现实。望着窗外日新月异的城乡巨变,你不得不惊叹今日神卅大地“天翻地覆慨而慷。”  

  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火车和铁路在脑海中的印象是逐步加深的。

  年幼时,第一次听到火车这个词,感到是那么神奇。年轻时,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火车,是那么惊喜。以后坐上了火车,感觉到是一种幸运。现在,乘坐上高铁,犹如世纪之变。这种感觉,现在的一代年轻人,可能无法体会到。

  坐在舒适的高铁座椅上,望着窗外万花筒般不断变換中的景色,不由得将我带入过去难忘的岁月,半个多世纪前和火车有关的记忆,一幕一幕又重现在脑海。 

▲1945年的天水车站

▲1952年9月29日,3万人在北道埠庆祝天兰铁路通车

  故事之一  听讲火车 
    
  记忆中,幼年进入小学校园,第一次听老师讲到“火车”这个词以后,感到是那么神奇,回家后向母亲询问,到底什么是火车?谁想到,询问倒勾起了母亲对火车的回忆。在听母亲讲述了有关火车的经历以后,更对火车充满了神秘感。

  母亲讲,她第一次见到火车,还是在1946年元旦陕西宝鸡到甘肃天水铁路通车典礼那一天。那一天,宝天铁路通车典礼将要在当时的天水火车站举行的消息传到了学校。学校决定组织部分老师去参加,母亲当年只是一个刚二十岁的小学教员,好奇心特别强,一再要求下,她随同其他学校的老师代表一起从市里出发,到了天水火车站的所在地当年的北道埠。 

  当时的北道埠,就是现在的天水市麦积区所在地,离天水市有十多公里距离。由于宝鸡到天水铁路通车以后,天水火车站就选在靠近天水市,地形比较开阔的渭河之滨小村庄的北道埠。在铁路建设期间,为便于铁路建设需要,众多的铁路单位在此安营扎寨,昔日的一个小村庄随着铁路建设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以后随着天水火车站的设立很快繁华起来。

  听说这一天宝鸡到天水火车开通,要搞通车典礼,而且有火车要来,天水火车站周围人山人海,由市上来北道埠来参加通车典礼的,铁路系统的众多职工家属,更多的是闻讯前来看火车的当地老百姓。作为市上学校的老师代表,母亲他们一行破例允许进入到火车站。

  母亲讲,当年的天水火车站,是一座很普通的站房,虽然面积大约只有四、五百平米左右,外表不太起眼,但在当年的普通老百姓眼中,却是一座很显眼,又带点神秘感的地方。进入到这所建筑里,显得空空旷旷,只看见里面摆放着几张长木座椅,墙上边上有一个售票小窗口,上面挂着一张列车时刻表的小木牌,靠近里面有一个进站口,是验票后进入站台的地方。

  进入火车站内,最边上的一道铁轨道边、有高出铁轨将近一米高的石头台面,大约有二、三十多米长,上面是用木头搭建供遮雨的棚子,车站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就是火车站的站台,供乘坐客车的旅客上下车使用。站台下有三股铁道路轨,铁轨架设在铺满在四四方方的枕木上,说枕木起到了固定铁路轨道轨距,承载钢轨及通过车辆的重量压力,保持线路稳定畅通的作用。枕木下面铺满石渣,称为道渣。是为了保护路基,承受枕木、钢轨和列车的重量,保持轨道不变形、不会位移,同时又利于排水,缓冲震动,吸收火车经过时产生的震动和噪音。火车就是在铁路轨道上靠火车头牵引前进,偏离了铁轨轨道,火车就不能前进,甚至会出现颠覆事故。

  母亲说,当时站在站台上,向两头看,铁路向两边延伸,听说东边直接连到宝鸡,西边只能通到车站的维修车间。火车到底什么时候到,也没准确点音讯,谁也说不清楚准确到达的时间。而站台上,已经是水泄不通,人人都想站在最前面看看真正的铁路,再看看火车怎么在铁道上行驶。站台上的工作人员一再说火车快到了,但一直听不到火车进站前的鸣笛声。

  终于,站台上出现了几个铁路工作人员,一边喊着;“大家往后退,注意安全。靠近火车有生命危险。”一边把挤在站台的人群朝后面和两侧疏散。

  时间不长,铁路东侧方向隐约传来火车的汽笛声,大伙兴奋的喊;“来了,来了,火车来了。”随后,从远处东侧弯道一个黑色的庞然大物沿着铁道,向火车站方向开来。火车鸣笛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响,火车头顶烟筒中不断喷出的一股股黑色烟尘,在空中形成了一片乌黑的云雾。火车像老牛一样“咔嚓、咔嚓”的喘着粗气,缓缓开来,最后听到“吱、吱”的刺耳刹车声后,火车头驶出了站台外停下,只有几节车厢停到了站台边。

  母亲在人群中,挤到了车厢旁,朝里一看,见到车厢里中间是通道,两侧全是木质座椅,客车车厢,原来就是这个样子。还有几节车厢,没有顶盖,两侧的门可以打开放下。大家七嘴八舌,纷纷议论说这是货用车厢,平时主要用于装货,但有时乘客多了,也作为旅客车厢使用。随着人群,走下站台,好不容易挤到火车头边上。站在铁道旁,抬头向车头看,乌黑乌黑的火车头,挺高大,车头中间呈圆状,驾驶室里,不时冒出红光,是有人挥动铁锹在除渣。边上有人说,火车头里面有一个小锅炉,给它不断添煤,火车增加动力以后才能开动,除渣的人叫司炉,是火车行驶中专门烧锅炉的。有懂行人指着火车头侧面的一个铜铭牌,讲这个火车头是德国制造的,是20年代的产品,感叹我们中国太落后了,现在修铁路都很困难,哪有能力去造火车头。

  母亲说,那一天,还有一件事记忆深刻。在看火车头时,突然听到有人惊叫;“怎么我满身都是黑灰?”边上有人一瞧,果不其然。周围的人大家互相看了看,人人头上,身上都有黑灰。边上有人说,:“这不奇怪。火车行驶时,要不断的向锅炉里加煤助燃,煤尘从火车头的烟筒排出,向四周飘洒落下,接触到的人被撒上是很正常的事,就是你坐着火车上,煤灰也会随风从窗口飘进,下车后身上也会有一层煤灰,不要大惊小怪。”

  母亲讲,从早上天不亮就从市里出发,快到中午才到了火车站,下午不知道几点了才见到了火车,回到家里已是半夜,又挤在人群中看热闹,实在累得够呛,但当时年轻、身体又好、好奇性特别强,虽然累,但亲眼见到了真正的火车,又看到铁路、火车站是什么样,回校后给学生讲课也有了新的内容,感到十分兴奋。几天以后,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至于典礼是怎么样,她也没留下什么记忆,但对火车,却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听车站上的人说﹕“火车从宝鸡出发,走走停停,路上需要加煤,上水,平均时速也就二三十公里,最高才能达到四十多公里,一直走了十多个小时,算是比较顺利的从宝鸡开到了天水,完成了开通典礼仪式。”又讲“你们还算是比较幸运,等的时间有点长,但还是见到了火车。”

  后来听说,铁路说是修通了,但是大多时间是火车开着开着,路途不是火车出现故障,就是路基塌方,或者轨道又出现问题,火车经常不是停驶就是又返回原地,常常晚点几乎没有正点过。当时在社会上也因此流传着几句顺口溜;“宝天线瞎胡整,不塌方就断道,平板车买客票,啥时正点不知道。” 

  听母亲讲当年火车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生活在甘肃赫赫有名的第二大城市,火车站离家又不是十分遥远,但在上世纪50年代,在我幼小的心中,家里距离火车站是那么遥远,不但没见过火车,就连火车发出的鸣笛声都没听到过。从那时就想,什么时候我才能见到火车,至于坐上火车,当时连想都没敢想。

  渐渐长大,有意无意的关注到一些关于铁路的消息,尤其是宝鸡到天水铁路的修建过程的传说、回忆和记载,逐渐了解到这条铁路修建的历程是多么曲折,建设过程是多么艰难。

  宝天铁路的修建,由来已长。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多次策划西进,大片国土沦陷,天水独特的战略位置日显突出。1938年,国民政府在天水设立了西北行辕,任命程潜为主任。为长期抗战需要,保证战略大后方安全和战时战略物资供应,决定修建东起陕西宝鸡,西至甘肃天水,全长153公里的宝天铁路,修成后和拟建中的兰新铁路接轨,以便利玉门油矿的石油运输,同时更重要的是打通和苏联的军事、经济联系 ,以保证抗战中军事物资的供应。

  1939年5月,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开工修建,铁路沿着渭河展线。渭河是黄河重要支流,河汊纵横,弯曲多变。两侧是巍峨起伏、连绵不断的秦岭山脉,中间是弯弯曲曲,波涛滚滚的渭河,峡谷之中地形十分险峻,地质情况极其复杂,施工条件极差,而且周边人烟稀少,地瘦民贫,粮食采购,后勤供给十分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修建这条铁路,在当年谈何容易,就是到今天也令人难以想象。  

  国民政府调用了天水、宝鸡及周边数万民工,动用了国内技术力量,前后用了七年时间。民工每人一对簸箕、一条扁担、靠肩挑运土石方施工。126道,总长度20.5千米隧道全凭人工打钎,在油灯照明下完成。修建所用的10万多根枕木,由沿线农民从小陇山林区砍伐后,用小毛驴一根一根翻山越岭运到工地。所需水泥、钢材用汽车从滇(云南)缅(缅甸)公路碾转运到宝鸡,然后再由毛驴车和牛车运入工地。所需的钢轨从平汉铁路和陇海路先转运到沦陷区的豫西埋藏,再寻法转运,购买到流落到民间的钢轨后,用牛车半夜偷运。在这种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全力以赴,加快进度赶工期,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修建时资金筹措困难,材料价格成倍上涨,到1945年12月,才基本修通了这条铁路。于1948年建成通了车。而建于民国34年(1945年) 的天水火车站,是当时民国政府在大陆修建的最后一个火车站,同时也是最靠中国西边的火车站。

  回顾历史,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能在恶劣的地质条件、艰难的建设环境、有限的技术力量下、靠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的抗战热情、以血肉之躯基本建成这条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算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铁路基本建成后,地方当局用修建宝天铁路的民工结余款,在天水大众公共体育场修建了一座《民工纪念堂》。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前门门厅里有4根大红圆柱,象征着顶天立地的民工力量。礼堂大厅挂着6副各宽三米、长三米的装饰油画,画面重现当时民工抢修筑路大干的事迹。门顶用水泥制作的篆刻字,体长2米,宽1.2米。上书“民工伟大”4个大字。整个建筑造型独特、浑然一体,寓意深长。遗憾的是,2003年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原址上修建了天水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新中国成立伊始,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铁道部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简称西干局),局址设在规划中的天水火车西站,即现在的天水铁路电缆厂。任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参谋长阎揆要任局长、西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副主任白如冰任政委,设宝天(宝鸡—天水)、天兰(天水—兰州)工程处及十个机务段。在西干局下面设立宝天工程处,负责宝天铁路改善工程的设计、施工。    

▲ 铁道兵在天兰铁路铺设路基

  1950年春,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下达了修复宝鸡到天水铁路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64军和陕西省军区部队在参加解放大西北诸战役以后,奉命移师秦岭山地、渭河两岸,投入到宝天铁路的修建工程中。

  开工修建以后,面对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溃败时,将宝鸡至林家村一线铁路破坏,将东沟以西的14座桥涵炸毁,致使宝天铁路全线处于瘫痪的状态。加上沿线年久失修的防护设施和险峻的峡谷,湍急的渭河,时段时续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以及十分艰难的施工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参与工程建设的军工、路工、工程技术人员等共5.5万人,全凭人工作业,共完成全线土石方400余万方,基本疏通了宝天线。施工中,参与施工的部队中有1086人负伤,56名战士光荣牺牲。民工中的伤亡人数不计其数。

  1951年初,正当宝天线紧张施工中,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参加施工的部队奉命撤离工地,开赴抗美援朝前线。针对情况变化,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西北军政委员会制定了《西北区1951年动员民工修建铁路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1951年内宝天铁路畅通,天水至兰州铁路建设中天水至甘谷一线通车的要求。工程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等方法,先后动员组织了3.2万名民工,经七个月奋战, 1951年7月宝鸡至天水铁路顺利通车。它意味着,在新中国的铁路发展图中,随着有“西北大干线盲肠”之称的宝天铁路被打通,横贯中国东西的陇海铁路天水以东线路全部贯通,为铁路加快向大西北方向延伸,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宝天铁路即将打通之时,为确保这条铁路畅通无阻,1951年6月,宝天铁路开始实施一期改建工程。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4000余人进入宝天铁路一线。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宝天铁路一期改建工程完成。改建后的铁路行车质量大幅度提升,在这期间,1952年,西干局撤销后,宝兰工程处等铁路建设机构,承担了保证改建工程期间全线的组织领导、物质供应、后勤保障等等工作的繁重任务。

  在宝天铁路改建工程紧张施工的同时,1952年9月30日,天水到兰州铁路建成通车,毛主席闻讯后挥毫题词:“祝贺天兰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毛主席的题词,极大的鼓舞了铁路施工中的全体建设者。

  针对宝天铁路沿线地质情况十分复杂,渭河水流湍急,沿河两岸滑坡、泥石流、崩塌、坠石以及路堤变形、隧道塌陷、河岸防护冲刷等等地质灾害和路基病害经常发生,严重影响行车的现状。1955年1月,宝天铁路开始第二次改造工程。先后共投资5104万元,经历时三年艰苦奋斗,使全长153公里,有隧道125条,大小桥涵281座的改造工程完工。改建后的宝天铁路,全段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铁路运行时间由解放初期的12小时缩短为6小时左右,运输能力由80万吨提高到200万吨,为国家国防、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7月1日,铁道部电令成立郑州铁路局天水铁路分局。1955年4月,铁道部命令天水铁路分局改成铁道部天水铁路局。1956年3月1日,天水铁路局迁往兰州,改称兰州铁路局。

  虽经两次改造的宝天铁路,由于沿途地势险峻,沟壑纵横,特别是每年夏季的七、八月暴雨,致沿线滑坡、泥石流灾害不断,多次造成陇海铁路大动脉被迫中断。60年代到70年代,国家又投入大量资金,以改线、改造桥涵、加固、治理滑坡等为主对全段进行了多次改造、尤其80年代宝天铁路全线实行电气化改造完成以后,铁路自然灾害事故大幅度下降,列车行车速度也由原来的70公里提升到120公里。

  进入本世纪,宝鸡至天水高速铁路建设列为本世纪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中路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兰高铁(宝鸡—兰州)从陕西省宝鸡市引出,经过天水市到兰州,全长401公里。2012年11月19日正式开工。为彻底解决沿线渭河峡谷中地质灾害频繁,地形地貌狭窄,无法适应高速铁路通行的现状,宝天高速铁路建设方案改为南线建设方案。列车由宝鸡引出后,沿渭河峡谷南岸向西,以桥、隧工程为主经甘肃省天水市东岔、元龙、社棠镇后沿马跑泉镇进入天水南站,继续向西前行与陇海线接线。

▲2017年7月9日,宝鸡至天水南站高速列车全线开通

  随着2013年西安至宝鸡高铁开通,2014年兰新(兰州—乌鲁木齐)高铁开通,绵延数千公里的丝绸古道中,只有兰州至宝鸡一段成为卡脖子路段,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段是宝鸡到天水一线。全线桥隧密集,桥隧比在90%以上,修建难度很大,可以称为中国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铁之一。铁路建设者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 2017年7月9日,随着宝鸡至天水南站高速列车的全线开通,贯穿中国东西铁路大动脉陇海高速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困扰中国铁路几十年的陇海铁路陕西宝鸡至甘肃天水卡脖子段的行车隐患被彻底消除,成为过去的历史记载。

▲上世纪60年代的天水车站

  故事之二   去看火车

  当真正见到火车,已是时隔十年以后的事。那一年,我在中学就读。

  现在就连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哪一个不知道火车,不少同学还经常乘坐火车,他们更知道火箭、航天飞机、宇航员、到太空去旅游等等。惭愧的是,当年我们作为中学生,连火车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在同学中,见过火车的,全班同学中也仅仅就几个人而己,坐过火车的更是寥寥可数了。
即便如此,当时从老师授课中,课本里,还是了解到许多关于火车和铁路的相关知识。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吴淞(上海闸北—吴淞口)铁路。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主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营用铁路。清政府认为是“奇技淫巧”。居然到翌年赎回后下令拆除掉。时隔二十年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中总算也有几个明白人,疏通关系后,以官款按吴淞铁路原线路走向,再建淞沪铁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通了车。

  唐胥(唐山—胥各庄)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道运货铁路。1881年5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为单线轻便铁路,主要用于煤炭运输,开始时居然用马车拖拉,成为马拉火车奇观,第二年才开始使用机车牵引。以后线路不断延伸,最后到达天津,全长110公里,称为津沽铁路。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是京张(北京—张家口)铁路,由中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负责设计和修建。1905年11月2日动工,1909年11月2日通车。这条中国自行建设,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完成的铁路,建设中排除了来自各方的种种非议,顶住重重压力,战胜了地形复杂、地质恶劣等困难,经过四年奋战,建成通车,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由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设计建造,1937年落成。通车几个月后,抗战全面爆发,为了阻挡日军进攻,忍痛炸毁。但这座桥的建成,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中国第一辆火车据说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英国人的夫人仿照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制造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上一条龙,于是又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中国全面铁路建设计划,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所提出,他设计了联通全国的三条主要干线,总长20万公里。在以后的《建国方略》中的《十年计划》“第四计划”中,孙中山先生又精心设计了五条贯通全国的铁路大干线,即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高原铁路系统,其目的通过发达的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的崛起。

  我还了解到,当年的铁路系统由车(车务)、工(工务)、机(机务)、辆(车辆)、供(供电)、通(通信)、客(客运)七大部分组成,他们分工明确,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护铁路行车安全,完成铁路客、货运输任务。

  高中时候的我,十五、六岁,和全班同学们一样,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求知欲十分强烈。虽然在上世纪60年代,封闭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能接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每天的活动范围就是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又回到家里,根本没有什么外出、旅游、参观等等活动。但仍从平时听别人偶然说道,课堂上听老师讲到,书本上和从其它文字渠道读到的相关火车和铁路信息,深深的吸引着。

  有一段时间,课余后,班上的许多男同学不知为什么对火车和铁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议论持续不断,有的说火车烧煤,有的说火车烧油,有人讲火车司机驾驶火车像汽车一样方向盘是圆的,又有人说是看在椭圆的,等等,等等。各种丰富的想象力,甚至有些不着边际的想法都冒了出来,从而成为议论的焦点,有趣的是,从开始的议论很快变成争论,而且长时间不能休战。争论随后又不断升级,愈争执愈激烈,有时甚至达到双方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不争个上下决不罢休的地步。但是,真正的火车和铁路是什么样,参加争执和旁观甚至起哄的同学谁也没亲眼见过。

  1964年开始,毛主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革命”的谈话,认为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提出“学制可以缩短”,“课程可以砍掉一半”。紧接着,他又在一封关于学生负担的来信上批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以后,毛主席同其侄子毛远新关于教育改革的谈话也传达到学校,核心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德、智、体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革命”的不断深入,要求每个中学校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定期进行集体劳动活动。为了使集体劳动能够长期化、规范化,学校专门选择靠近学校附近的地方开辟学校农场,全校师生的集体劳动统一在农场有组织进行。我们学校农场所在地,选择在离学校不远的市区北山上,一个名叫“皇城”的地方。

  说到皇城,就引出了关于愧嚣的相关历史传说。

  愧嚣因在中国历史中的两汉交替时地位特殊、影响力巨大,而誉满陇上。据考证,愧嚣字季梦,天水成纪人。出生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卅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公元八年,外戚王莽颠覆西汉王朝,自称皇帝后,其国师刘韵闻愧嚣其名,重其才,举荐他为国师。以后,刘韵叛逆,愧嚣返归故里。刘玄更始政权(23年)建立后,愧嚣以天水为中心,趁机占领平襄,先后攻占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县,完全控制了陇右地区。更始十二年,愧嚣归顺更始皇帝刘玄,被封为右将军。刘秀即位(25年)后,愧嚣劝刘玄东归刘秀,刘玄不允,愧嚣欲挾持刘玄东归,未遂。事情败露后,连夜逃回天水,重新聚集旧部,自称西州大将军,又一次集结力量,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在此期间,他以复兴高祖汉制为目标,建立了一个以西汉时期的郡县制管理为基础的行政体制,仿效汉制设立了相关官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权体系,成为他实现割据一方,长久占据统治的制度基础。
愧嚣称王时,在陇上修建皇宫,皇宫建在现天水城区北山之巅,名称愧嚣宫,建设时间大约在公元二十三年到三十三年,距今有二千多年历史。愧嚣宫被后人一直称为皇城,皇城堡。

  皇城堡是愧嚣时期遗留下来最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它呈阶梯式随北山山势而建,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高度达四米左右,厚度达两米左右,核心区东西长500米,从最下层城墙到城墙顶,约100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可容纳近万人,在当时,这样面积之广,规模之大的建筑并不多见。皇城堡下面的道路名皇城路,山上有一个村子叫皇城村,传说是当年愧嚣活动过的地方。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因“安史之乱”去四川而流落秦州的诗圣杜甫,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登上皇城,凭吊愧嚣这位当年的英雄。面对满目疮痍、但仍然气派庄严、气势恢宏,山门、宫殿等建筑仍保存完好的皇城堡,发出感叹,留下一首著名杂诗;“胜迹城北寺,传是愧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明朝王玮在《秦州诗》中写到“遗碑李广宅,废寺愧嚣宫。”把相隔200多年的李广、愧嚣两人作为英雄去怀念。同样,秦州人民二千多年来也一直没有忘记他。多年以来,天水民间一直流传着相关愧嚣的诸多故事,如天水知名小吃“荞面呱呱”,传说就是愧嚣其母亲当年最爱吃的一种食品。愧嚣为孝敬母亲,有时亲自下厨制作奉上。愧嚣失势后,厨师也流落民间,将制作方法碾转传入了民间,流传至今。

  学校在皇城的农场很快建成。所谓建成,也就是由政府下文直接划拨土地给学校,作为农场专门用地,学校和所辖公社进行交割后,稍做整治,学校农场即启动。

  听到学校的农场设在皇城的消息以后,马上就有消息灵通的同学放出风声,皇城后面山下有条铁路,听说附近还有一个火车站,在山上就可以看见火车和铁路,这个消息使许多同学大大兴奋了一阵。过了不久,学校正式决定集体劳动每班每月一次,交替进行。听到这消息,同学们又开始噪动了,期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大伙就可以像放出羊圈的羊群一样,回归到大自然,在野外尽情地呼吸到新鲜空气,自由自在又劳动,又玩耍,而我们男同学最兴奋的是,在山上可以看看铁路和火车到底是什么样?同时,同学们也期待这一天,自带食品,到山上和大家一起野餐,食品无非是粗粮馒头、大饼之类,条件好点的同学有的带上鸡蛋、咸菜等,学校农场也提前准备好开水,午餐时还可以给大家提供浆水汤,虽然当时生活条件十分有限,不论带什么食物,谁也不会嫌弃谁,但是这跟在家里一日三餐吃饭的感觉完全又不同,同学们都充满了新鲜感,即高兴、开心,又期盼着。

  第一次轮到我们班集体劳动的一天到了。一大早,同学们带着劳动工具和午餐,早早的到校,在学校统一集中以后,兴高采烈,又说又笑,向北山上的学校皇城农场进发。

  学校皇城农场在城市北山上皇城堡后面半山上。北山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整个山被厚达几十米的黄土层覆盖,几乎很少能见到树木,甚至一点绿草也不多见,放眼整个山上一看,眼前几乎全是一片黄色。

  到了山下,就能看见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直通山顶。这条小路实际上是一条在支离破碎的沟壑中经过多年的雨水冲刷而形成的小山沟,又不知经过多少年、多少人在山沟中行走践踏,就形成了一条陡坡小道。小道弯弯曲曲,两侧是十几米高的黄土层,中间也不是什么路面,就是勉强可以通过两个人的一条小路而已,不但坡度很陡,同时被雨水经常冲刷,路面上像被一条条蚯蚓爬过一样,弯弯曲曲,凸凹不平,极不平整,行进中感觉到很吃力,又费劲。行人行走起扬起的一层黄土,在沟顶上方久久徘徊,难以散去。

  班上队伍一到小路边,队伍就开始乱了。同学中尤其男同学,正当青春期,争强好胜,不仅在女同学面前要显示自身的一种男子汉气概,又想在同学中逞强争先,一个个都不想落后。身体强壮的几位同学蠢蠢欲动,迫不及待的冲出队伍,抢先冲向前,开始爬山。时间不长,男同学把女同学都远远的甩到了后面,回头望去,爬山时掀起的层层黄土,漂浮在空中,像一条黄色的飘带,久久不散,就连空中都散发出黄土的泥土芬芳味。

  我们一鼓作气爬到了山顶,蓝天白云下,群山连绵,巍峨起伏,一览无余,天地是那么的广阔。习习凉风下,大汗淋漓的我们,惬意的站在山顶土坡上,尽情的享受着着大自然的恩赐。有同学回过头大声的吆喝后面的同学再加把劲,快点上来,更多的同学眼望着前方,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看见了,看见了,在那里!”有同学大声喊叫的声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在前方远处的群山山脚下,依稀可见一条似长龙一般的线条,穿山越岭,时断时续,向前伸展,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不时泛出白色的光影。

  大家大声喊:“铁路,那就是铁路。”

  “怎么不见火车?”

  有同学回答“你以为火车随便可以开,它们都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在规定的线路上才可以行驶,否则,会相撞,发生事故的。”

  话还没有说完,只听见远处响起“鸣…鸣…鸣”的火车鸣笛声,笛声在群山中不间断的回荡着,随后只见空中冒出一条黑色的烟雾。火车似一条长龙,在远处群山之中忽隐忽出,隐隐约约还可以听到像是火车和铁轨碰撞发出的声响。声音很快变小,鸣笛声、碰撞声也渐渐消失,只有远处群山上一条黑色的烟雾,在空中渐渐飘散,瞬间, 山中又恢复到一片平静。

  第一天的劳动,我和同学们一样,除了在山上农场劳动中的新鲜感以外,关注度最高的,议论最多的是铁路和火车。几乎所有同学对只看到了山脚下的几段铁路和隐隐约约,急驰而过的火车感到极大的失望,但又充满了更大的好奇,更多的话题是怎么才能近距离看到真正的铁路,真实的火车,去验证自己心目中的火车、铁路和实际到底有多大距离。

  第一次的农场集体劳动结束后,我们又按部就班的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但在许多同学心中一直萦牵的铁路和火车的念想不但没有结束,反而越来越强烈,越迫切。有的同学有意识的接近地理老师,询问离天水市最近的铁路在哪里?有的同学回家后问家长天水火车站情况。许多同学大有见不到真正的铁路和火车誓不罢休的心念。

  一天下午课外活动,我们一些男同学又聚集在一起,不知怎么,话题又转移到怎么才能够见到真正的铁路和火车的问题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你争我抢,但提出的好多主意大多不沾边,有的根本就不靠谱。尤其对有人提出的去天水火车站看铁路和火车的想法争执了好长时间,但最后仍遭到大伙的否定。许多同学认为,天水市离火车站那么远,到火车站交通工具只有马车,没有其他任何车,怎么去?再说,现在一周仅仅一个星期天,即要做作业还有家务要干,更没有时间,即使有时间,家长知道了肯定不同意。另外,即使到了火车站,没票你又进不去,火车什么时候来你又不知道,去也白去了。
这时,有同学突然说﹕“我有个好办法。不是每个月我们班有一次农场集体劳动吗?如果早点结束,我们从皇城溜下山,山下面就是铁路,只要到了那里,不是即见到了铁路,又可以等着看来往的火车吗?另外,据说山脚下铁路离附近的南河川火车站很近,我们再到车站扒个货车到北道,再回家,既看到了火车,又坐了火车,岂不妙哉!”马上有同学接上茬说:“我大伯是从北道到天水市赶马车的,到北道以后,我们可以坐他的马车回到市上。”同学们一听,马上高兴的喊叫起来,都说这个办法好,一致同意按这个办法去准备,大家还商量,要悄悄地,消息不要外泄,尤其不能让班主任知道。有个同学装着鬼脸,模仿某个电影中的台词,一本正经地对大家说:“伙计们,悄悄的,打枪的不要。”

  从那天以后,我们不时的悄悄聚在一起,有的说要多带点干粮,以备万一。有的说要准备点零钱,万一有花钱的地方也好应付。也有同学担心,如果那一天下雨,劳动取消了,我们岂不白准备,竹篮打水一场空,白高兴一场。更多的同学攒足了劲,自信那一天的计划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次农场集体劳动的一天到了。一大早起来,我赶快先走出家门抬头望天,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正是一个大晴天,挂在心上对天气的担心一下落地踏实了。

  到了山上,当天的主要劳动是翻地,只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到了中午,吃午餐时,有人向老师建议:“中午最好不要休息,我们一鼓作气,完成任务后。早点下山。”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响应,我们一伙大声喊道:“同意!同意!”有的迫不及待,拿起工具起身就要去干活。班主任一看大家的积极性这么高,天气又热,中午也无处休息,随即同意了这个建议。我们一见,呼的一下从地上站起来,高喊:“乌拉!乌拉!”拿起工具就干了起来。

  组织学生到农场劳动,当时主要是实践“教育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劳动,使学生和生产劳动实际相结合,克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倾向,因此安排的劳动任务并不重。这一天劳动,大家心里有事,只盼着能够早点结束,因此劳动劲头十足。很快,到下午3点过后,当天的劳动任务就圆满完成了。老师吆喝着大家带好工具,反复叮咛下山时慢点,一定注意安全,明天要准时到校。在老师的吆喝声中,有几个男同学已经带着工具朝山下冲去,还有在磨磨蹭蹭的收拾整理,有几个干脆钻到山腰后说是去方便。

  眼盯着老师也下山了,去方便的同学马上冒了出来,刚才还磨磨蹭蹭的同学动作一下子变得快了,一会儿,提前下山的几个男同学突然也回来了。他们得意的说:“怎么样?老师以为我们已经下山了,我们实际上藏在山背后,看着他们下山出来,这就叫掩耳盗铃,虚虚实实。”

  大家“哈、哈”大笑,说:“狡猾!大大的狡猾、狡猾的!”

  “弟兄们,下山,走了!”随着一声喊叫,我们十几位男同学兴高采烈,又蹦又跳,沿着下山的道路向山下奔去。几个同学放开喉咙,大声唱着《打靶归来》中的歌词:“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其他同学也随着歌声,放开喉咙大唱,歌声、笑声、欢叫声在山上回荡着。
一路欢歌,一路小跑,十几分钟时间我们就到了山脚下,一看,远处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村庄不大,大概也就是十几、二十几户人家的模样,到了村口,见路边一个小木牌上书写着“南河川”三个字,这是皇城山下后面的一个村落。大家估计,村子的前面应该就有铁路了。

  果然,一过南河川村,对面峡谷中,渭河泛着黄色,由西向东,浩浩荡荡,奔流直下,离河边远处,一条铁路映入脸罩。

  只见在蜿蜒的绵绵大山中,一条铁路依山傍水,沿着河岸山边似一条彩带横贯地面,向前后伸展,更似一条美丽的弧线在群山峻岭之中画出一副优美而壮阔的画卷,显得是那么壮观、那么神奇。

  阳光照射下,伸向远方的铁轨,似一对孪生兄弟,平行相视、不知疲倦,任劳任怨,静静的躺卧在枕木上,直奔前方。铁轨的表面被火车轮反复摩擦后,呈银白色,似两条发光的彩带,在太阳照射下,尽情的闪出耀眼的亮光。铁轨下面,一只只规格统一的枕木,似在阅兵场上一排排列队中的士兵,整整齐齐成一线,向两边无限伸展。枕木下,由无法计数的大小基本勺称,小石块堆成的道渣组成梯型铁道路基方阵,卧龙般的纵横在铁道上,甘做垫路石,它是铁轨、枕木的脊梁,无怨无悔,支撑起整个铁路线。谁能想象,就是这一块块并不起眼的石块、一条条普通的枕木,两行铁水钢火锻造的铁轨,年年月月,时时刻刻,承载着成千吨的火车载重,保证着所有火车安全正点,奔驰向神州大地的东西南北、四面八方。

  “到了,我们见到铁路了!”大伙三步并作两步,迫不及待的奔跑到铁道边,几步跨上铁道,真正的铁路就在脚下,是如此真实。放眼望去,两条银线在峽谷中曲曲折折,毫无阻挡,直插山间。比想象中的更加壮观,不由得我们激动起来。面对着这条钢铁巨龙,我不由得感叹:个人在这里显得是多么的渺小,人类征服大自然又是多么的伟大。

  有人踩上枕木,一步跨一根,小心翼翼,颠着碎步向前,有的干脆一步迈向两根,不由自主的一路小跑。有的双脚踏上铁轨,摇摇晃晃,左右摇摆,伸出双臂摆动着保持平衡,仿佛在铁轨上表演平衡木。还有人捡起脚下道渣中的石块,卯足尽头,使劲朝远处的渭河中扔去。更有人不知道怎样才能发泄出自己的感受,双手捧起嘴巴,做喇叭状,扯着喉咙,站着铁道上大声喊,拼命叫着,峡谷中不断响起阵阵回音。

  突然有同学喊:“大家都停下,停下,别动!听听有没有火车开来?”

  大伙一怔,只见他爬在铁道上,说;“都不要说话,静静的,别出声!”然后把耳朵搭在铁轨上,眯着眼,静静的听着,听着,像在入迷般的在欣赏什么动人的乐曲。一会儿工夫,缓缓站起来,一本正经的说;“没有听到声音,现在肯定没有火车开过来。走,我们朝火车站方向走,肯定就能见到火车。”

  一行人上了铁路线,沿着铁道上行走,感觉真的不一样,一个个十分兴奋,一会儿上铁道,一会儿又下来,边走边唱,边喊边跳,渴望见到火车的欲望也越来越迫切,每个人心中的亢奋迟迟不能平息。

  突然间,脚下隐约可以感觉到铁道上发出微微震动感,大家立马都停住脚步,屏住呼吸,很快,感觉震动感越来越强烈,还没等转过神来,远处传来火车鸣笛声,声音虽然不大,但在寂静的山谷中,就显得很响亮。大家都惊叫起来;“火车来了,火车来了。” 紧跟着,就明显感觉到铁道上的铁轨嗡、嗡、嗡的震动感越来越强烈,随着火车不断的鸣笛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大家开始发慌起来,有的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有的急忙从铁道上跑下,慌乱的问怎么办?怎么办?

  慌乱中,有人大喊;“不要乱跑,不能站到铁道边,站边上火车就会把人吸进去,大家都赶快到边上的水沟里来。”大家慌里慌张的连忙溜进沟里。看见有人还站在铁道边,好像发着呆,大家急得吼叫;“快,快到沟里来,快,快点!”

  火车道路边的两侧边沟,是专门用于铁路排水所用,有五、六十公分深,七、八十公分宽,忙乱中,谁也顾不上沟里有多脏,三下五除二,连滚带爬的到了水沟中,个个尽力卷曲着身子,趴着半个身,抬着头,耸起耳朵听着西侧方向传过来的火车鸣笛声,眼睛紧紧的盯着火车铁轨方向,十几个人紧紧挤在一起,生怕火车开过来真的把大伙吸进去。

  伏在沟里,我们半仰着头,只听见火车鸣笛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头顶上铁路发出的“哐当、哐当”的响动声越来越紧。很快,眼前的铁道强烈地震动了起来,整个铁轨仿佛都开始跳动。

  我们明显感觉到,火车离我们越来越近,心头也不断紧缩着,心脏也甚至开始颤动。人人紧绷着脸,恐谎的不断紧缩着身体,原来就已经靠在一块的十几个人,此时此刻,像被栓在一起的蚂蚱,连在一起,缩成一团,无人敢动,也没办法动,也没人再敢说话, 

  几声雷鸣般的火车鸣笛声响起,伴随着“轰隆、轰隆,框、框……”巨大的声响,远处有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从铁道前方的弯道上飞驶而来,火车咆哮着、发出震撼人心的响动,呼啸着,像千军万马在奔腾。一瞬间,只看到一个巨大的黑色钢铁机头向我们迎面朴来,像要碾压掉前面的一切障碍。我们本能的紧紧卷曲身子,尽量缩着头,生怕火车真的把我们吞噬掉。此时的我们,一个靠着一个,尽量紧缩着身子,牢牢的贴着水沟边,丝毫不敢动。随着火车到来的巨大声响,呼吸紧促,心跳加快,心脏随着火车的震动而剧烈颤动,双耳的鼓膜像不断被响雷击中一样,嗡嗡作响,只能双手尽量压紧耳朵,减少噪音冲击。眼睛虽然被沙子、粉尘所迷糊,但仍然一边揉眼,一面尽力睁大双眼,缩着脖子,抬着头,盯着飞驶中的火车,此刻,生怕它从眼前消失,又想让火车快点过去。

  还没待完全看清楚火车头到底是什么形状?火车头已经从我们身边闪电般的飞驶而过。紧随其后的是随着“哐当、哐当……”有节奏、又十分急促的车轮和铁轨的碰撞声,一节又一节车厢掀起的一阵又一阵狂风,似大海的浪潮冲击,迎风掀起的路边小石渣、煤灰、粉沫,朴到脸上,像被沙尘暴袭来,一种生疼、生疼的感觉。

  突然,前方火车头喷放出的白色蒸汽顺着铁路喷洒而来,顷刻间我们卷入到白色的蒸气中,全身立马感觉像被一股热浪所包裹,脸上像是被突如其来的雨水和冰雹所浸湿,一种热乎乎、黏糊糊,痛痒交加的感觉,闻到的是蒸汽中散发出的一种难闻又呛人的煤灰气味。

  仅仅几分钟时间,火车呼叫着飞驶远去。铁道上的雾气也渐渐消失,只有铁道上空漂浮的一层黑色烟雾,在空中渐渐的散去。峡谷中,除了渭水哗、哗的奔流声外,没有其它声响,一切又恢复到宁静,仿佛这里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伏在沟里的我们,还没有完全从刚才的撼动中回过神来。只感觉到时间很短、又很长。怎么火车行驶那么快,就那么一瞬间,还没看清楚就没了。但踡曲在水沟中,腿上有点麻木,身上也不舒服,停留的时间感觉到又很长,很长。

  渐渐的,紧紧靠在一起的大伙,这才一个个转动着身子,抬起头,直起腰,长长的舒口气,活动着近乎麻木的身子,爬上水沟。双腿麻木的人,急忙上不来,别人拉着、硬拽上耒。有人睁开眼,发现什么也看不清楚,使劲的揉着眼睛,翻起眼皮,让人帮着又是吹,又是擦。有的看着对方张着嘴巴说话,听不到在说什么,急得喊叫:“我怎么听不见,听不见了。”急忙用手挤压着耳朵,闭住呼吸,憋气,放气。

  正在洋相百出之时,突然,一阵接着一阵的大笑声接连响起。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由莫名其妙到不由自主的都笑起来,而且看着、看着,每个人都大笑不止。

  有人上气不接下气的笑着,笑出了眼泪,有的笑得全身软绵绵,连腰也直不起,但仍还在笑。原来,爬出水沟后,大伙抬起头,互相一瞧,仔细一看,才发现人人头上全是黑灰,全身衣服上也粘着一层灰尘。更可笑的是每个人面目全非,脸上全都横七竖八,黑白相间。有的脸上被摸得白一道,黑一道,一塌糊涂,有的除两只眼睛和张口一笑的一口白色牙齿外,脸像黑脸包公,原来这是火车经过时火车头锅炉喷出的蒸汽和煤灰给大伙们带来的礼物。大家在铁道上打闹着,追逐着,互相指点着,取笑着,在脸上相互抹来抹去,刚才一生谁也没有经历过的那种震撼场面和当时的紧张心情顿时一扫而光。
冲下铁路到渭河边,找了个安全地方,在河水中洗干净头上、脸上的黑灰,互相拍打干净全身的灰尘,大家余兴未了,戏闹着,互相诉说着方才对方的丑态,又一次跨上了铁路线,沿着车站方向走去。

  顺着山脚下的铁道线,不知转过了几个铁路弯道,前方出现一个隧道,我们马上兴奋起来。今天火车见了,铁道上也走了,就隧道还没见到,更没进去过,今天要过过瘾,再看看隧道是什么样,大家不由得加快了步子,小跑起来,都想争先进入隧道。

  还没到隧道洞口。远远的看见一位铁路工人走出了隧道旁的小房间,挥动着手中的小红旗,大喊:“干什么的,都下来,靠边走,到这来。”我们赶快走下铁道,紧赶慢赶到了他面前。

  是一位看守隧道的铁路工人,他让我们都站在隧道口上的一片平地上。问道;“你们是什么人?要去哪里?干什么去?”

  我们七嘴八舌的回答;“我们是学生。劳动完后我们准备到北道去,再回市上。”

  这位工人把我们左瞧瞧、右瞧瞧,浑身上下看了个遍。说;“这个隧道是南河川最长的一段隧道,将近要1公里长。除了巡查的铁路工人以外,谁也不能经过。”

  我们开始求情下话,让他能够通融点,给我们放行。

  他严厉的说;“说不行,就不行。这是铁路上的纪律,谁都不能违犯。”

  这时,有人说;“不行的话,让我们进去看一眼,看完我们就出来,行吧?”

  “不行!隧道里头十分危险。发生意外谁也负担不起责任。”

  他告诉我们;“你们要走,边上有一条小路。可以绕过隧道到南河川。不过要翻一座山,路很长,你们还是赶快原路返回去,再晚,天就黑了。”
软磨硬磨看来真的不行。我们垂头丧气,一个个像被霜打的茄子一样,刚才的兴奋劲一下子没了,人也蔫了半截。抬头一看,太阳已经偏西,快落山了。这时,也没人再说走小路到南河川回家的话了。

  他看着我们,口气虽很严厉,又明显带着关切的口吻讲;“再不许上铁道去乱跑,很危险的。从铁道下的巡道小路走安全,遇见火车早点避开,避远点。”

  离开了隧道口,我们一行无奈得沿着原路返回,快转过铁路弯道时,我下意识地回头一望,远方,隧道口,那位值班的铁路工人,仍然手持着小红旗,笔直地站立着,目光一直盯着在铁道边行走的我们。 

▲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等待毛主席接见

  故事之三  乘坐火车

  见到过了真正的火车,在铁道上也尽情的行走过,虽然没有进隧道,但也看到了隧道的模样。很快,同学们对火车和铁路的神秘感减退了好多。随着学习的紧张,许多同学对它们的兴趣也渐渐的淡忘了。

  但在我心中,何时能坐上一次火车,真正感受一下坐火车速度到底有多快,坐上是什么样的滋味,又成为一种新的奢望。

  怎么也没想到,时隔仅仅一年,我不仅第一次乘坐上火车,而且连续多次乘上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飞驰,奢望成为现实,真正过足了乘坐火车的瘾。

  那是1966年.我在高中读书。再有半年多毕业,将迎接高考到来。

  这一年,国内政治风云变幻。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帷幕由此迅速拉开。按照通知精神,全国中学高考推迟,大学、中学全部停课,进行文化大革命。

  8月18日,在首都北京,毛主席第一次亲自接见了由首都中学生组建的红卫兵组织小将。号召学生走向社会,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从那时开始,全国各地学校都沸腾了,学生们冲出校门,走向社会,随即,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开始了。

  此时,我们的学校里,早已停课。班主任、大多数教师靠边站,成为批判对象。我们每天在学习毛主席语录、《人民日报》社论、写大字报、进行大批判。新组建的学校“筹委会”明令禁止全校学生不许走出校门,在学校就地闹革命。

  外面的世界己经惊天动地,热闹非凡,毛主席已经连续两次接见了红卫兵,每天都可以听到全国各地许多红卫兵和学校师生涌向北京,去见毛主席的新闻和报道。我们几个平时能说在一起,玩到一块的同学心中开始翻腾了起来,别的地方红卫兵和师生能到北京去,为什么我们不能去?但随后种种纠结又涌了出来。没钱买票,怎么坐火车?到了北京,人生地不熟,住到哪去?“筹委会”不让出校门,万一被发现,怎么办?从开始议论,到最后下决心,只有同学中间的贺怀生、武玮和我几个人不肯放弃。怀生的父亲是老红军,解放初期,就任地方武装部部长,后不幸因病逝世,安葬在北京八宝山。怀生说;“不要紧,到北京没地方住,我们去找我亲戚,让他们给想办法。”武玮的父亲当时任天水地委副书记,仍在正常工作。他们一个军干子弟,一个革干子弟,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硬邦邦的红五类,一起上北京我们心里踏实。那几天,我们悄悄的聚在一块,反复策划,最后决定,宜早不宜迟,赶在国庆节前到北京,就一定能见到毛主席。

  9月13日,听到毛主席第3次接见红卫兵的消息后,我们再也等不及了,决定赶快抓紧准备,就这一两天内,出发上北京。

  要准备,当时太简单了。我拿了家里的10元钱,什么换洗的衣服一件也没有带,只背了一个挎包,装了几个饼子,充当干粮,拿好自己的学生证。临走前,给家里留了一个纸条,说我和几个同学到北京去串联,去见毛主席,让家里放心好了。

  当时,经过天水到北京的火车,只有一趟从兰州直达北京,晚上在天水火车站经停的特别快车。说特快,兰州下午15点多发车,到天水正点是晚上23:59分,正点到达北京是第三天凌晨的5点钟左右了。

  出发的那天夜晚,我们晚上十点多钟就悄悄的到了天水火车站。

  天水火车站设施简陋,过往客车很有限,利用列车到达和发车后的空档,我们翻过车站的木栅栏,进入站台。

  昏暗的灯光下,站台上静悄悄的,几乎看不见人,只看见远处铁道两端的发出红光的信号灯,引人注目。怕被发现,我们分别藏在站台上的柏树后面,焦急的等待着特快列车的到来。

  列车正点到达,我们顺利上了车。车上旅客不是太多,已过午夜,大多数人昏昏欲睡,许多人己经进入了梦乡。

  列车启动了,一直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松弛下来,我们分头寻找座位坐下,望着窗外,漆黑一片,时不时只有灯光一晃而过。伴随着列车“哐当、哐当”的摩擦声,不断的鸣笛声,列车呼啸着进入了一个又一个隧道,车厢灯光下,几乎所有旅客都已经进入了睡眠状态,渐渐的,睡意涌了上来,我不由自主的打起了瞌睡,进入了半睡眠状态。

  “醒来了,大家准备好,开始查票。”随着列车员的喊叫声,我从恍惚间的梦中一惊而起。一看天已发亮,窗外景色也渐渐的清晰起来。铁路两侧是一片连着一片的庄稼地,中间道路旁,村庄接着村庄,一闪而过。边上有乘客说,宝鸡过了,前面快到西安了,这就是八百里秦川。我们听着,哪还有心情去看外面的景色,心里只想着怎么应付目前的难局。

  火车上还要查票,事先真没想到,怎么办?我们顿时惊慌失措起来。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车上也没什么躲的地方,看来,只能硬着头皮如实应对了。

  我们聚在一起,列车员到了面前,问;“到哪去?把车票拿出来。”

  我们胆怯的答到;“我们是学生。到北京去串联,没有车票。”

  “你们是哪个学校的?”我们一面回答,一面急急忙忙掏出学生证递给列车员。

  列车员接过学生证,仔细翻着看了看,还给了我们。

  “你们先坐下别动,待会儿再说。” 说完,他接着往前,继续去查票。

  坐在座椅上,我们如坐针毡,心中七上八下,忐忑不安,胡思乱想着,真把我们赶下车可怎么办?

  一会儿,查完票的列车员过来了,他让我们跟他过去,到了车厢一侧列车员值班小房间,说道;“你们是天水一中的学生,我也是天水人,咱们是老乡。按理说,没票是不能乘车的,但你们是去串联。现在从天水到北京去串联的,很少有人去。买票不买票,上面也没有说法。你们就好好的呆着,别乱跑,有什么事可以告诉我。”又关心的告诉我们;“两个车厢对接处有一个小锅炉房,可以喝上开水。”

  听到这里,一直处于紧绷中的心情,一下子豁然放松,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全身无比的轻松。面对列车员,发自内心的一再说;“谢谢!谢谢!”
从昨天晚上离家,半夜上车到刚才查票,虽然仅仅经历了不到十个小时,但一直都是在紧张、恐慌、不安,神经高度紧绷之中度过的,现在一下子放松了,才把注意力转移到火车上,认真感受第一次乘坐火车的别样滋味。

  列车行驶在八百里秦川、豫西山地、华北平原上,虽然只有60~80公里的时速,但觉得这速度已经夠惊人,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十分惬意。 

  列车行进中,车厢里充斥着汗臭味,以及各种食品散发出的各种异样气味,窗外不时迎风吹进来的煤烟味,和混杂交织在一起的烟灰,使整个车厢处在一种难以名状的特殊空气中。时起彼伏的嘈杂音,说话声,孩子不时的喊叫声,上下车旅客的吆喝声,列车上的广播声,整个车厢里显得很喧闹。  

  望着窗外,平原上,一望无际的庄稼地,一个连着一个的村庄,远处公路上行驶的各种汽车,书本上读到的平原、丘陵、高山、河流、很真实的进入眼中。列车驶出八百里秦川,进入河南境内,山势就发生了明显变化,高山、峡谷、河流、平原在不时的变换中。过了郑州,驶上黄河铁桥,滚滚黄河,滔滔不绝,奔腾不息,奔向大海,中原大地,是如此壮阔。进入华北平原,虽然太阳开始落山,天逐渐的黑了下来,但昔日的燕赵之国,一览无余的华北大平原,感觉到仍然是那么广阔。

  一路飞驶向前的特快列车,经过小车站时像骏马奔腾一样,呼啸着,一跃而过。看外面只觉得所有小站设施几乎都一个模样,差异就是站牌的不同和铁道的多少。经过西安、郑州、洛阳等大城市,到站停车后,我们不敢下车,只看见车站很大,来来往往的列车很多,上下的乘客熙熙攘攘。朝车站外看,城市灯火辉煌,人来车往,车水马龙,显得很热闹。 

  驶过石家庄,进入到夜晚,不到天亮,北京就要到了。到北京后怎么出站?出站以后到哪去?一系列焦虑又涌上心头,我和同伴睡意全无,焦虑的等待着北京的到来。

  凌晨大约4点多钟,前方很快到达终点站了,列车员开始喊叫着让旅客都醒来,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拿好车票,准备下车。他走到我们身边,特意叮嘱;“下车后,拿好自己的学生证,到出站口说是来北京串联的就行。”还告诉我们;“北京有红卫兵和学校师生串联接待站,你们找到后他们会安排。”

  一路上很幸运的遇到了这位热情又好心的老乡列车员,他在班时,看见我们吃的干饼子,拿着自己的水杯过来,让我们喝点水,车上人多,没地方坐,让我们轮流坐在他的小房间,交班时让当班的列车员,注意照顾我们,下车前又嘱咐我们下车后怎么办?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列车上的那一幕,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遗憾的是,当时我们太年轻,连他姓什么都没去问。但那份情谊,却永远留驻在我们的心中。

  告别了列车员,下了车,随旅客走向出站口,向车站工作人员出示了学生证,他们看了看说;“噢,你们是从甘肃来的,甘肃来串联的红卫兵很少。北京欢迎你们!”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到底是毛主席身边的人,多么亲切啊!

  一身轻松地走出了北京火车站。天已经渐渐破晓,东方天际浮起一片魚肚白,刚才还朦胧的大地顿时亮堂起来,空中彩虹色的云,渐渐的越来越亮,越来越红,北京城又迎来了一个金色的晨曦。 

  我们充满了激动,像梦幻一般,怎么也没想到,这么顺利到了北京,心中喊到;“北京,我们来了”

  天还早,街上行人稀少,只有匆匆忙忙赶着上班的人们。我们在北京车站附近大街上徘徊,不知朝哪去?突然,一辆自行车急刹车,停在面前。

  是一位穿着工装,应该去上早班的年轻工人,他问;“你们是到北京来串联的红卫兵吗?是不是在找串联师生接待站”

  我们急忙回答;“是啊。我们不知道接待站在什么地方?”

  “不要急,前面不远,你们跟着我,我带你们去。”

  感谢这位热情的北京工人,不大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先农坵体育馆全国学校师生大串联接待站。登记好学生证,每人发一个卡片,统一登上了车,向安排的住宿地点北京展览馆驶去。

  东方红,太阳升起来了。望着此刻窗外首都十分宽阔整洁的大街,两侧一行行整齐而高大的绿色行道树,一栋栋色彩各异,高低不同的建筑,人行道上的行人,我的整个大脑始终处在亢奋状态,没有一丝睡意。

  车驰入了宽敞的长安街,这可是书本上读到的十里长街,我们贪婪的向外望着,看着。突然,车上有人大喊;“天安门,前面那就是天安门。”车上顿时沸腾起来。大家拥向一个方向,无数脑袋瓜挤在一块,盯着窗外,激动的说不出话,连梦中都不曾梦到的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近在眼前,就在眼底。窗外,升起的太阳把天空映照出一片金黄色,太阳发出的金色光芒,把黄色琉璃瓦下一片红墙的天安门城楼映照得金碧辉煌、一片灿烂。两侧两条横幅标语,特别醒目,城楼正中央毛主席的巨大画像,在金色阳光中, 栩栩如生,亲切的注视着我们,像是欢迎我们来到他的身边。

  十月一日,我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和学校师生一起,由东向西方向列队进入了雄伟壮阔的天安门广场。12点10分左右,我们的队伍开始走进天安门城楼旁的华表后,看到雄伟、高大的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中央领导在不断的向我们挥手。那一刻,通过的时间虽然有限,离得又那么远,看得也不是那么清晰,但我们身临其境,真正见到了毛主席。在我们一生中,这一刻是那么激动人心,那么珍贵,那么难忘,它永世铭记在记忆中。现在也许还有许多人想不明白,那有这么夸张?认为这是对毛主席的盲目崇拜。不对!当年我们对毛主席的崇敬,是发自内心、十分真诚的。毛主席在我们心中,永远像太阳一样永不落。

  毛主席几次检阅后,全国各地学生大串联的声势越来越大。凭着学生证,去全国各地串联都可以免费乘车,安排食宿。国庆过后,看到住在一起的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院校的红卫兵和学校师生,走南闯北,各奔东西,去全国各地大串联。我又心动了,决定到上海去。

  这次生平第二次乘坐火车。虽然心情很放松,没有任何负担,但这次可没有第一次那么幸运了。

  持接待站开出的到上海串联的登车卡,进了北京站,找到了发往北京到上海大串联学生专列。放眼一看,站台上滚滚人潮在翻动。每个车厢门口乱成一团,急于上车的学生拥在一起,争先恐后,谁也不相让,拼命向车厢里挤。列车员被挤到一边,怎么喊,也没人听。看着这情况,不挤上不去,我毫不犹豫加入到车厢门口拥挤的人群中。可是挤了几次,就是挤不上去,最终又被挤了出来,气喘喘的待在一边,眼看着人越来越多,再挤不上去,这趟车走不了,就没戏唱了。

  着急之中,忽然听见身边有个外地同学对我说;“车门口挤不上去,我们从窗户上,你先把我推上去,我上去再拉你上去,行吗?”

  “行!快走。”我毫不犹豫,掉头向车厢窗口跑去。

  车厢几个窗口,已经有人正在向里钻。看见一个窗口正好没人,那个同学二话没说,两手抓住窗口边框,开始拚命往上爬,我赶快抵着他的屁股尽量向上推。很顺利,他连滚带爬的进了车厢,转过身,趴在了窗口的小桌上,两个手紧紧的抓住窗外我的双手,用力向上拉,顺着窗口边缘,连拽带拉的硬是把我弄进了车厢。

  车厢里,早己挤满了人,还有人往上死命挤。每个座椅上不但挤的严严实实,连车厢过道上也一个挨一个,紧紧的贴身子站着,甚至有人已经坐到了窗口的小桌上。那位同学说车厢里根本没地方了,挤到车厢边去看看。两个车厢的连接处,早就有人,坐在地下的,靠着车厢站立的,连厕所门口也站满了人。我俩挤到了车门口的小锅炉房门边,那个同学站在门口,跟我说,赶快先占个位,一会儿这里人就满了,我们俩赶紧一左一右背靠在小锅房门口站下。

  列车发车了。人头躜动的车厢内,水泄不通,凡能站的地方,人都塞得满满。我们庆幸站在了车厢锅炉房门口,站累了还能背靠车厢喘口气,而在车厢过道里站着的同学就没这么幸运了。

  窗外是什么样?根本看不清楚。只感到天渐渐暗了下来,很快就进入了夜晚。车厢里的吵闹声也逐渐的平息了下来。有人爬上车厢行李架去休息,有的人索性钻到座椅下面,躺在地板上睡觉。所有的座椅靠背上,都趴着、站着打瞌睡的人。好在都是外出去串联的同学,互相理解、心知肚明,没人阻拦,没人争吵,任其所为。列车员在小房间里出也出不来,即使出来,在人海中也无法行走,管也管不了,索性睁一个眼闭一个眼。

  我俩站在锅炉房门口,一直没有挪动,周边全是人,也无法挪动。好在列车行驶后不久,锅炉无法去烧,停止了使用,有了稍微宽松活动的余地。夜深了,列车有节奏的 “哐当…哐当”声不由得人不泛出睡意。只能一会儿背靠车厢,闭起眼养神。一会儿又硬蹲下,头窝在双臂中,眯一会。后面发现,坐在锅炉房中烧煤的活动盖板上比一直站着要强一点,我们俩轮换着去享受这偶然发现的座椅。就这样,在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度过了难熬的近四十多个小时。由于双脚大部分时间站在锅炉房地面上无法排出的煤渣和污水中,臀部长时间坐在铁盖板上,临下车,双腿麻木不说,臀部生疼、生疼,一摸,是坐在铁盖板上,压迫出现的几条深凹的肉槽。而脚上的一双旧运动鞋早已湿透,变成黑色。好容易脱下鞋,发现两只脚面被泡的肿胀,泛着白色。好在当时年轻,从北京到上海的长途旅途中,是怎么度过的?吃过什么苦?受到什么罪?全然不顾,像所有串联中的同学们一样,根本无所谓。

  上海的串联结束后。乘上了返程的火车到郑州下了车,郑州的串联结束后,从郑州又到西安下车去串联,最后经西安返回了家。

  这一行,从西向东、从东向南、从南向北、历时一个多月,一路乘坐火车,行程达4600多公里。

  当年参加全国学生大串联,真是怀着一种朴素而又纯洁的心态,投身到文化大革命中去。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去郑州、西安,每到一地全部时间都是一早赶到各个大专院校去看铺天盖地的各类大字报,抄写重要内容的大、小字报,或者挤在人群中听各类辩论会,天黑以后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住宿点。当地有什么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在哪里,既不知晓,也不过问,更未沾过边。临走时身上带的十元钱,在上海只买了一双上海生产、当时学生中最流行的蓝色网球鞋,用于回校后踢足球,一瓶当时大多地方根本买不上的上海纯蓝墨水,用于学习,剩下的就是满满几本抄写着各地大字报的日记本。
回校以后才知道,当时我们几个偷着上北京串联后,校园里马上有人贴出大字报,要求校“筹委会”派人,从北京把我们几个同学抓回来。我们一回校,马上就受到学校“筹委会”的惩罚。让我们立刻到学校在中梁山上的农场报到,一面劳动,一面反省,等待处理。

  天有不测之风云,当年政治上风云变幻,风向变化的令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农场劳动的第二天。广播中就传出北京发出的声音;解散所有学校筹委会,任何组织不得阻拦学生大串联。听到广播后,我们不禁高声欢呼起来,一不做,二不休,赶忙收拾起行李,即刻下了山。

  参加了大串联,融入到外面热浪滚滚的全国学生大串联洪流中,才深刻领会到毛主席;“要经风雨,见世面。”“要在大风大浪中经受考验。”的寓意所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天是多么大,地是多么广,外部是那么精彩,我们过去真是“坐井观天”,知道的东西太少,学校学到的知识太贫乏。同时,随着这次串联,胆也大了,心也有点野了,想与其待在学校,不妨再出去闯闯、看看。   

  第二天,我和同班同学黄真祥结伴,二人行,开始了又一次大串联行程。

  又一次乘上火车,面对着列车上仍然人流如潮,热浪滚滚的场面,有了上次串联的经历,显得坦然多了。

  从陇海铁路转京广铁路直下,窗外,黄土高坡、秦岭山脉、大巴山地接踵而过,天气也由凉变得清爽而舒适。

  到了长沙,参观了毛主席曾经学习和活动过的岳麓山、橘子洲头、爱晚厅、第一师范等,又到了向往已久的毛主席故居韶山冲。

  环抱在青山碧水之间的韶山冲,掩映在重重苍松翠竹之中。毛主席故居坐落在水绕山环,风光旑旎的一个狭长山谷“上屋场”的古朴农舍中。它坐南朝北,土木结构,成凹字形。似一字长蛇阵的串联学生队伍,在山谷中绕着圈排队进入,我俩随着队伍缓缓向前。 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完故居,在门前的池塘边留影纪念。

  下一站到何处去?此时全国师生的大串联已经掀起了高潮。一列一列的火车,几乎全部超载着串联的师生奔向四方,能挤上任何一辆列车就算很不容易。当时心中有个小九九。在学校上学时,看过《羊城暗哨》、《女跳水队员》两部电影,印象太深,对影片中出现的南方那浓郁风情, 汹涌澎湃的大海充满着许多憧憬,现在有了机会。我俩决定,乘火车到广州去。

  长沙火车站,是人海的世界。每一辆列车都被拥挤的串联师生所包围。一看这阵势,没有什么选择余地了。没有片刻犹豫,就登上了即将开往贵阳的列车。

  列车离开了湘江大地,一路向南,驶入了贵州境内。车窗外,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交错在一起的地形地貌中,重峦叠嶂,纵横绵延的山脉里,大山中,一层层、一片片、又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稻田在阳光下泛出银色的光,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向空中。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农民在稻田中劳作。望着窗外,这不正是地理课上老师所讲的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地貌特点。我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出毛主席长征途中“马背上哼成”的“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柱其间。” 的《十六字令三首》诗。诗句是那么气势磅礴,震天动地,不由地使人读后浮想联翩,感叹万千,心中激情满怀。

  贵阳城市不大,高校也不多,但文化大革命的气氛一点不亚于其他地方。几天以后,准备直奔广州。进入火车站,谁知人山人海,广场上、候车室、甚至站台上,到处都是准备上车的串联学生。不时的听见火车发出的“轰隆、轰隆”声响,是一列一列援越抗美军事物资从铁路上奔驰而过,加紧在向前方运输。又听说由于火车超载严重,许多车厢弹簧被压坏,进车间去进行检修,更换弹簧,影响到列车的正常运行。

  看到这情况,在这干等,几天也出不去。一不做,二不休,我俩买了几包饼干,沿着铁道直接走到了维修车厢的机务车间。趁人不备,悄悄爬上了车厢。发现车上早己有几个学生。我们一人一个长椅,躺下就睡,过了不知多长时间,只觉得车厢开始动了,火车驶出了车间,直奔车站。到站后,才知道列车不是向南下广州,而是北上北京。这时候,也没什么余地了,觉得反正只要离开贵阳就行。否则下了车就再难上车。

  列车沿着京广线上行,经过武汉,我们临时决定下车,在武汉的串联活动才刚刚开始,中央宣布全国师生大串联全面叫停,我俩才极不情愿的返回了学校。

  这一次乘着火车由西向中、由中向南、由南向北的大串联、历时一个多月,行程3100多公里。顺着祖国的西部,西南方向,沿着铁路线绕了一个大圈。除了没到广州,算是留下一点遗憾以外,览湘黔大地,跨长江湘江、越崇山峻岭、过高山峡谷。如画江山,尽收眼底,狭小目光,豁然开朗,而最大的收益,是真正圆了乘坐火车的梦。

▲步行长征中的长征队伍

  故事之四  行走铁路

  全国范围师生乘车大串联的浪潮刚刚退去,步行大串联一夜之间又在全国迅速兴起,各个步行长征队如雨后春笋一般,全国城乡到处队伍不断,尤其是通往延安、井冈山、韶山等革命圣地的大道、小路上,红旗招展,热闹非凡。

  我们也不甘示弱,闻迅后,班上武玮、武琦、李鹏飞、张天健、吕文英、谢东琴和我有十二名男女同学很快组成步行长征队,确定了从天水出发,先到成都,最后到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的步行长征计划。

  1966年10月下旬的一天,我们步行长征队高唱着毛主席七律《长征》改编的歌曲,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激情,打着红旗,背着行李,从学校出发,沿着陇南徽县方向,向成都进发。 

  5天后,我们到达了徽县县城,住在县城南山上的县委党校接待站。地处长江流域的徽县,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处处是一片绿色。在徽县,我们将行李寄回家里,只带了随身换洗的几件衣服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全身一身轻。站里同志告诉我们,从徽县到四川方向去,有两条路线可选择。一条是向东,步行到宝成铁路的虞关站后,沿铁路线南下。另一条是从南,步行直接插到白水江车站后沿宝成铁路线南下。第一条沿着国道走,路平坦,但路程长。第二条沿着小路走,沿途崇山峻岭,特别难走,但路程短许多,据说是当年杜甫入川走过的道路。大家毫不犹豫,一致决定,既然是步行长征,就要选择最难最险的道路,大家决定选择走第二条线路。

  次日一早,向第一个目的地白水江火车站开始进发。走出县城向南,刚翻过一个小山包,就踏上了通往白水江崎岖不平的一条小路。小路在一座又一座山上绕行,越往前走,就能明显感觉到海拔明显在降低。站在山上,极目远眺,蓝天映衬下,群山连绵,山高峰尖,直插云际,朵朵白云绕在山中漂浮着,像一群群羊群在绿色草原上奔跑。进入山中,峡谷,路边、崖上、野花遍地,扑鼻的芬芳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肺。从峭壁断崖上飞泄出的流水,像串串珍珠一样跌进潺潺溪水,那发出的声声滴答声,像一首又一首美妙的钢琴曲弹奏出的声音,更使幽静的峡谷显出别样的韵味。

  行走在几十里长的峡谷中,没有看见一户人家,不见一个人影,只有不断的流水声,鸟儿们不停的鸣叫声和我们在山中翠绿树丛中、蜿蜒小路前行的脚步声,说话声、戏闹声,打破了这里的寂静。走出喧哗城市,溶入大自然,空气是那么清新,风光是那么秀丽,田野是那么壮美,我们边赶路边聊,逐景生情,感叹以后能到这个环境里生活该有多好呀。

  一句戏语,几年后谁能想到可真变成了现实。1968年10月,我作为第一批下乡知青,插队落户到徽县。两年以后。又原路走进当年步行长征过的这座高山峡谷之中,在大山之中的天水地区小河铁厂当了一名工人,一晃就是十二年。除了当年的小路改造为简易公路以外,这里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命运和我真是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走出了山间峡谷,海拔骤然降低,前面路越来越窄,越走越难走。转眼间又进入到另一条峡谷,只见一条河顺峡谷由西向南而去。河水不是太大,清澈见底,当地人说别看现在河水不大,每逢夏秋两季,暴雨连绵,河流爆涨,乱石遍河,沿悬崖奔腾而下,直泻入嘉陵江中。崖右侧一条不知经过多少年前凿出的小路,顺着河流直通往白水江。传说这就是当年入川的唯一道路。唐代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絮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作长叹。”李白诗中提到的青泥岭,描写的正是这附近名叫青石岭的地方。它当年作为入川的一条捷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欲度愁攀援。” 北宋名臣赵拤在《过青泥岭》中写道“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聊聊数语,可见其道路险峻,难行之一斑。

  我们沿着石崖上的小路艰难行走,沧桑变化,道路虽经多次整修,小路变成了大路,但路面上仍然是坑坑洼洼。在凸凹不平的石渣路上行走,两个脚底板感觉生疼难受。近三十里的路,不知要走多长时间,才能走出峡谷。

  突然,前面豁然一亮,远处一座铁路桥凌空飞架江上,前方就是白水江火车站。

  大家精神为之一振,加快步子赶到前面。眼前,一条大江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江水清澈透底,透出绿色,两侧绿树葱葱,真是青山绿水,如入画境。和我们所见到的黄色带泥的渭河,两岸光秃秃的黄土坡,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发源于秦岭的嘉陵江,经陕、甘、川、最后在重庆朝天门会晤长江,奔向大海。

  站在江边,环顾左右,只看见远处一座高达几十米的铁路桥像横空出世,彩虹般的飞架江上。没有桥通往对岸,江边只有一条船停着岸边,没有梢工。看着江水,我们举步维艰,不知所措,没桥过不了江,有船又不敢上,正在左右为难中,几位背着背篓的老乡到了江边,看见我们的样子问;“你们是不是要过江?”我们说;“就是,但不知道桥在什么地方?”他们说:“这附近几十里都没有桥,摆渡过江都靠船。” 望着空船我们问;“没人划船怎么过去?”老乡笑着回答说;“不要紧吆,你们随我们上船,两手抓紧头顶的一根钢索,慢慢向前移动,船就划到了对岸。”他们又解释;“你们放心,现在是枯水季节,江水不大,也浅,没有船工来摆渡。两岸老百姓从来都是这样过江的。”我们半信半疑地上了船,学着他们样子,两手紧紧的拽住钢索,果然船顺着钢索慢慢地向对岸移动。船很平稳,行到江中,我们情不自禁的腾出一只手放进江水中,江水清爽微凉,江底的卵石清澈可见。有同学大声吟出李白《望天门山》中的两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引起了大家一片欢笑声。

  从学校出发经过8天跋涉,步行了二百多公里,到了白水江,由甘肃进入了陕西境内。到白水江一问,知道铁路离成都还有495公里。

  从白水江开始,我们的步行长征主要沿着铁路线向四川省成都市方向前进。

  沿着宝成铁路线南下,我们对这条铁路才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处于陕、甘、川三省境内的宝成铁路。自宝鸡站向南跨过渭河,经过2.7公里的展线爬升680米后,通过秦岭隧道到秦岭车站后,沿嘉陵江南下,穿过大巴山区,继续向西南,过剑门山进入四川盆地,经过绵阳、德阳到达成都。它的修建,可谓一波三折,历经沧桑。

  1913年,北洋政府时期,曾计划修建同成铁路(山西大同—四川成都),为此也进行过多次踏勘,但由于时局多变,种种条件不具备,被搁置一边,末动工兴建。

  1936年到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期间,曾经组织力量,经过多年踏勘,初步选定甘肃天水至四川成都的修建方案,但多次反复论证,也未动工建设。

  1950年到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组织队伍对甘肃天水到陕西略阳和陕西省内宝鸡至略阳两段进行了实地勘测,反复对比权衡后,最后选定宝鸡至成都的方案,即现在的宝成铁路。

  1954年1月,宝成铁路陕西、四川段同时开始施工。

  1956年7月13日,宝成铁路陕、甘、川三省正式接轨,在甘肃段举行了接轨仪式。

  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全线采用蒸汽机车牵引正式运营,同年6月又进行电气化改造工程。1967年,对剩余电气化部分完成了最后改造工程,全线改造工程全部完成,成为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沿线铁路工人告诉我们,宝成铁路经过被历史上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在秦岭和嘉陵江之间穿行。两岸山大坡陡,江流湍急,人烟稀少,工程施工十分艰难。施工中共打穿上百座大山,填平数以百计的深谷,仅土方石方就有6,000万立方米,按高度一米计算,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半以上。宝成铁路最壮观的一段是秦岭大隧道一线。直线距离仅有6千米的铁道,要升高达到680米,直接上升高度为110米。为此铁路线在秦岭山脉反复迂回、以33‰的大坡度急速爬升,在6千米的直线距离内共盘绕了27千米。上坡时火车需要三辆电力机车前拉后推,才可驶上秦岭车站。下坡时一路刹车,车轮滚滚,轨轮摩擦,火光四射,颇为壮观。再经过2360多米的秦岭大隧道,穿过秦岭崖口,进入了嘉陵江流域,先后14次跨过嘉陵江。过总长达84公里的隧道304座,其中最长的隧道长达4245米。总长度28公里的1001座大、中,小桥,桥隧总延长占线路长度的17%,。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也可称为奇迹。

  沿着铁路行走,快也不行,慢也不行。在铁道上,一步迈一个枕木,步子太小,得耐着性子一小步、一小步走,速度太慢。一步迈两个枕木,步子又必须跨大,快步向前走,时间一长就觉得很吃力。行走中,注意力还要集中,只要一听见远处传来火车的鸣笛声,铁轨上稍微有震动的感觉,就要赶快远离铁道躲避。还好,一路上不断的有巡道的铁路工人,看见我们上了铁道,不时的招呼我们下来走小路,火车快过来时,又带我们到安全地带躲避。

  感触最深的是过隧道。记不清过了多少座隧道,隧道长则上千米,短则几十米。过短隧道时,仔细听到铁路两侧无任何动静后,快速通过。过长隧道,就没那么简单了。这些隧道,都有看护隧道的铁路工人在值班,超长隧道口还有解放军战士在守卫。一般情况下。他们劝阻我们不进隧道,从边上小路绕行走。有几处隧道口周边没小路,只能从隧道中通过。解放军战士把我们集中在隧道口的安全地带,集中几批步行长征队后,待铁路工人确认没有火车通过后,再由全部武装的战士护送。据他们说这一带情况复杂,解放前夕,有一个师的国民党队伍在附近被谴散,居住分散,成分复杂。文革爆发后,曾发现有被人故意推向铁道被火车扎死的红卫兵。因此按照上级命令,要求严格保护通过隧道的学生安全。另外,隧道里虽然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躲避洞,但当火车通过隧道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十分不安全,有解放军战士引导,可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进入了隧道,前面一个战士,手持冲锋枪带路,队伍最后又有一位战士跨枪守护。我们走在中间,在微弱的手电筒照射下,每个人都十分小心的行走。除了我们脚步声以外,没有一个人说话,只能听到隧道里有节奏的“滴答、滴答”滴水声,越往里走,里面越黑,大家心情也不由得紧张起来,但看到前后解放军战士的身影,随之就放松多了。

  步行长征途中,宝成铁路沿线最难忘记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阳平关,二是剑门关。

  阳平关南倚山,北濒江,南为入川之路,北扼陕甘进川之险,远在三国时期,即为军事重镇,进可攻,退可守,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诸葛亮六出祁山,有四次都是出阳平关,沿着陈仓古道进行北伐。嘉陵江把阳平关小镇老街与火车站一分为二,几十米长的嘉陵江大桥像一条彩带紧紧地把它们系在一起。火车站是宝成铁路上一个重要的铁路交通要道车站。沿着铁路行走,可以看见嘉陵江边有一座山,相传三国时,赵子龙曾在古阳平关这座山上练兵守镇,后人称此山为子龙山。登上子龙山,眺望江对面的山,似一只昂首挺立雄鸡的头冠,在一片翠绿的山坡上格外醒目。

  剑门关位于大剑山中段处。是一处峡谷隘口。两崖断崖峭壁,峰峦倚天似剑,直入云霄。两侧石壁如刀砍斧劈,断崖绝壁成天然屏障,地势极为险峻。蜀汉时诸葛亮在此峭壁两崖处,修筑关楼,作为军事要塞,扼守此入川咽喉,形成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李白《蜀道难》中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更使剑门关名扬天下。

  沿着崖上崎岖盘山小道,一面攀登,一面观望,仍然残留在悬崖上的栈道,象高悬挂在空中的天路,令人心惊胆颤,无法想象,当年古人是怎么开凿出它,又是怎么安全行走。我们努力攀上剑门关口。站在关上一望,眼前峭壁林立,奇峰连绵,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三国期间蜀汉相争,金戈铁马的战斗场面。在隘口看见当年郭沫若先生游此地时的题词“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秦栈己无迹,汉砖土欲融。群峰齿境黑,万砾色皆红,主席思潮壮,人民天下雄。”隘口两侧有几处店舖,供来往人歇脚、喝茶,也有挂着。“张飞牛肉”,“剑阁狗肉”招牌的小吃店。我们囊中羞涩,哪能进去享受,在一家“剑门豆腐”的小吃店门口,店主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剑门豆腐,别具一格。原料是当地黄豆,加工时用石磨推,拐磨拐,磨出后豆渣少,点出的豆腐量多、润滑。看着这色、香俱全,价格又十分便宜的剑门豆腐,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们,饥不择食,算长征途中第一次自掏腰包,进店后狼吞虎咽,美餐一顿,果然味美、上口,真是大饱口福。以后过了多年,有两次再上剑门阁,寻找当年那个味的剑门豆腐,时过迁境,剑门豆腐仍在,品种不知增加了多少,但当年那个味的剑门豆腐,再也寻找不回来了。

  从绵阳开始继续向南,随着地形地貌发生的变化,高山峻峰在我们身后慢慢远去。脚下不断走过的是丘陵、小山包、最后走进了平原,这就是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国的四大盆地之一,纬度最南,海拔最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以成都为中心又称为“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富沃之地,果然名不虚传。生活在黄土高坡,走进平展展,绿茵茵的平原,又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步行将近20天后,到达了四川盆地边缘的绵阳市。从绵阳出发到德阳,约一百多里路程,我们计划一天内到达。

  次日一大早,早早起床,匆忙早餐后就出发。开始行走在铁路线上,行走不便,又十分劳累。不久,同行的另外一支步行长征队伙伴告诉我们,有一条小路,可以避过铁道,直接到达德阳。大家听后精神为之一振,加快了脚步。

  虽然已进入十月深秋,天空中没有一丝寒意,大气中散发出的清新空气,和盆地中的湿润空气融合在一起,令人陶醉。田野中一块一块、一条一条庄稼地上,叫不上名的各种农作物,色彩各异,五彩斑斓,生气勃勃,生机盎然。不时见到的池塘、稻田,像一串串珍珠镶嵌在广袤大地上,在阳光下发出银色的光彩。特别显眼的是那依地形之势,散布在小山丘、平原上的农舍,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的穿透式木构架,或者悬山式屋顶前坡短,后坡长,多外廊的房屋,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采用的石、砖、木、竹等材料,运用的恰到好处。农舍周边,竹林、绿树、鲜花相衬,鸡、鸭、鹅成群结队在欢歌,和北方山地,农舍相比,别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心情格外舒畅。

  这一天,是对我们步行长征以来最大的考验和挑战,所有同学从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开始,大家信心十足,边走,边说,边看,边发议论。到下午,开始觉得疲乏,大家强撑着,咬紧牙关,继续前行。路上不时有农用车驶过,热情的农民一再邀请我们上车,让我们歇歇脚,送一程,大家谢绝好意,咬紧牙关,下决心要走到底。晚上10点左右。我们终于跌跌撞撞的到达了德阳,在接待站抓起两个馒头,狼吞虎咽吞下,直接倒在地铺上,稀里糊涂马上就进入了梦乡。

  从天水出发,经过整整一个月时间,行程610多公里,其中有近400公里沿着铁路线行走。终于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成都。

  进入成都的那一天,每个人全身的一切疲惫早已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心中充满着自豪和骄傲。我们打起红旗,昂首阔步,排着队走进市区。在我们看来,这一段行程,凭着坚定的意志,中途谢绝无数次好心司机的热情邀请,以“不到长城非好汉。” 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完成了既定计划目标。

  到了成都。接待站安排我们住进了成都杜甫草堂公园。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入川。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杜甫在此居住了将近4年,后离开成都,草堂也很快败落。后人为纪念杜甫,在原址对草堂进行了恢复。后经宋、元、明、清历代的修缮,扩建,逐步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园林古朴典雅,清幽秀丽,成为著名的文化圣地。1952年,杜甫草堂在较完整保留清代嘉靖年间重建时的格局基础上,经全面整修后,以“杜甫草堂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在幽静、古朴、自然,处处是鲜花、青竹、绿荫、林草的草堂,站在杜甫当年所居的茅屋前,看着当时悬挂在草堂各处的历朝、历代名人,大师以及当代朱德、董必武、陈毅、康生、江青、郭沫若等人所提的楹联、牌匾、不由得见物触情,浮想联翩。历史已经翻过了一千三百年,当年杜甫入川是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求得一个比较安宁的居住之地。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离开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前往同谷(甘肃成县)后,于12月1日由同谷向成都跋涉,前后历时三个月。历史已经翻过了1200年的篇章。我们从同一地点出发。仿佛是重新踏着杜甫入蜀走过的脚印,翻越秦岭,走过峡谷,渡过嘉陵江,风餐露宿,在蜀道中跋涉,最后几乎是在同一个月的时间内,奇迹般的又在成都他曾经居住过的草堂会合。不同的是,我们这些当年的年轻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为的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历史啊,竞是这样惊人的巧合,又是这般的不一样。

  很快,中央宣布,全国师生大串联全面结束。我们的步行长征在成都也宣告结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难忘历程,当年和火车、铁路结下的一种难分难解之缘,它即记载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又将深深的记忆永久留在我的脑海中,那种记忆是那么深刻,仿佛永远也抹不掉、除不去。 



  2022年   3月26日     动稿
  2022年   5月 7日      初稿 
  2022年   10月6日      定稿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1页  0102

相 关 新 闻

·冯沙驼:身影·冯沙驼:过年
·离职告别辞(图)·市政协委员捐资重建王家门小学记事(图)
·记2008北京夏季奥运火炬兰州传递(图)·秦州重现伏羲城(下)
·秦州重现伏羲城(上)·这条河 这座城——天水藉河风情线是这样建成的(下)
·这条河 这座城——天水藉河风情线是这样建成的(上)·筹办五届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记事(图)

新 闻 推 荐

脚下沾泥土 心中有真情 写在第二十三个中国

·全国各地加速入冬,北方供暖被提上日程
·古特雷斯:地球正迅速接近气候变化临界点
·欧洲央行行长:数字欧元将加强欧洲战略自主性
·截至11月7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
·中国气象局:预计今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
·上海首批自动驾驶高速公路开放
·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张贵林接受审查调查
·伊朗逮捕设拉子市恐怖袭击事件所有涉案人员
·最新动态:俄罗斯说对俄乌谈判持开放态度
·运油-20、歼-16、攻击-2无人机首次振翅中国航展
最 新 图 片
天水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图) 天水市卫生计生委综合监督执法局开展中小学 天水市卫生学校线上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图) 天水在线视频|深秋的天水也很美一一神农山 天水市中医医院援藏医疗队凯旋(图) 欢迎天水市五院援藏医护人员回家(图)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天水资讯
·张家川县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动员部署
·天水市城投公司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张家川县工商联开展“万企兴万村”村企结对帮扶活动
·武山县召开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
·秦安县陇城镇乡村振兴馆暨电商中心开启农产品销售“
·脚下沾泥土 心中有真情 写在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图
·秦安融媒作品《秦安,向全国发出邀请》荣获2021年度
·张家川县川王镇: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
·天水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图)
·秦州区领导看望慰问新闻工作者(图)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记奔赴在“疫”线的后勤人
·甘谷县政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图
·甘谷县今冬集中供热正式启动(图)
·甘谷县委书记吴健到县融媒体中心看望慰问一线新闻工
·天水市卫生计生委综合监督执法局开展中小学教室采光
·秦安县妇联举办“巾帼学习二十大 同心筑梦新时代”知
·秦安县召开庆祝第23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图)
·秦安县举办新闻通讯员队伍能力提升培训班(图)
·【人大代表风采】许代芳:社区的“好管家” 群众的贴
·坚守岗位奉献多 守好城市“清洁关”(图)
·【一线看项目】秦州区妇幼保健所迁建项目建设进展顺
·【学习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推进国土绿化 打造生态家
·【乡村振兴看清水】清水:遍地金黄 金丝皇菊迎丰收(
·西青区领导看望慰问在麦挂职干部(图)
·西青区党政代表团赴麦积区考察对接东西部协作工作(图
 文化历史
·当月饼与文物“相遇”:这份传统文化记忆能有多香甜
·诗歌有话说丨共赏中秋月 人间话团圆
·新华全媒+ | 端午节,可不只是吃粽子这么简单
·虎年说虎丨兵权在手 虎虎生威
·虎年说虎丨惊喜不惊喜?“羊咬驴尾”“虎”却亮了
·2022年春节缘何没有“大年三十”?
·张衡、李时珍、唐伯虎……这些属虎名人出生那年发生
·小年来了,除了这些习俗你还听过别的吗?
·作者去拯救中华民族了,小说自此“无限期停更”
·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用生命记录抗战的战地记者
·亲历者揭秘人民大会堂建设背后的故事
·大年初二话民俗 回娘家祭财神爷
·2021农历年为何称“辛丑牛年”?
·2021年为啥“晚春节”?
·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它的习俗不只有喝粥
 博 客
·天水在线MV|醉美洮坪
·天水在线架空短剧|风起花牛
·天水在线视频|《说唱脸谱》
·天水在线视频|《最美志愿红》
·麦积区天泽果业的“北京七号”
·天水在线主播萌萌带你打卡夏日
·“大地湾女神”被正式批准为国
·“麦积山飞天”被正式批准为注
 播 客

·武山水帘洞
·2022年秦州区主题菊展正式开展
·《美丽中国》天水花牛苹果版
·光伏发电
·天水在线MV|醉美洮坪
·天水在线架空短剧|风起花牛
·天水在线视频|《说唱脸谱》
·天水在线视频|《最美志愿红》
 娱 乐

·2022年春节档:新主流电影引热议 
·2022年电影春节档总票房突破45亿
·正月初一至初三电影票房达34.75亿元
·春节观影成贺岁“新年俗”
·看到这些春晚里的节目,你的“DNA动了”没?
·总台2022年春晚:奏响新征程上的迎春曲
·大年初一总票房位列中国影史单日票房第二
·2022春晚节目单出炉!
·春节档新片预售票房突破3.2亿元 你想去看哪一部?
·《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进行第三次彩排

 社 会
·重庆警方侦破一起跨境网络赌博案 涉案流水437亿元
·北京警方:演员李某某因嫖娼被依法行政拘留
·新华全媒+丨千年共此月,在民俗中品味古韵中秋
·星空有约丨今年中秋节来得有点早
·星空有约丨今年中秋“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节气里的中国丨处暑:最好新秋时
·节气里的中国丨立秋:夏色收 秋声动
·节令之美·立秋丨7日立秋:别忘“咬秋”与“贴秋膘”
·1200余人被骗4.6亿元!法院提示警惕8类骗局
·节令之美·小暑丨小暑诗词里的“炙热”与“清凉”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线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邮箱:tswjy@126.com 

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