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与甘谷
□ 王振宇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据史料记载,伏羲生于天水,天水被誉为“羲皇故里”。伏羲一画开天,始作八卦,开创了中华文明之先河。伏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文化。甘谷享有“羲皇故里”美称,民间相传甘谷白家湾古风台也是伏羲诞生地,是伏羲文化早期核心区域和重要遗址之一。因此,进一步挖掘、整理、宣传、弘扬伏羲文化,离不开甘谷及其古风台。近十多年来,甘谷县伏羲文化研究会在古风台伏羲庙举办民间祭祀伏羲活动,吸引了甘谷县城及周边地区的广大群众前来拜谒伏羲、寻根祭祖,其目的是传承伏羲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下面,着重围绕伏羲文化与甘谷,谈两个方面的认识体会。
伏羲文化及其人文精神
据司马贞《史记索隐·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这是史书中对伏羲较为完备的记载。同时,近三十多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发现和大量实物资料证明,太昊伏羲氏所处时代约为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或迈入父系氏族的阶段,即新石器时代中期渔猎畜牧向农耕时代过渡的阶段。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伏羲的主要功绩有:画八卦、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服诸夷等。伏羲功绩,千古传颂。
伏羲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精深奥妙,魅力无穷。伏羲及其伏羲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这是伏羲非凡的历史功绩决定的。伏羲代表了一个时代,伏羲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伏羲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确立的民族文化的象征,其人文始祖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
第二,伏羲代表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部落是以龙为图腾的。三皇五帝中,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龙)身。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崇拜,龙是中华文化最伟大的标识,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第三,以伏羲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伏羲的主要贡献是始创八卦,从而打开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闸门。以伏羲八卦为基础,经周文王推演,卦卦相通,爻爻相应,包容了宇宙万物的真谛,从而构筑了博大精深的《周易》。《周易》及其后来形成的易学,是中国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此外,伏羲文化还蕴涵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睦包容的和谐精神、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等,这里不再赘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指明了研究方向和基本路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的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和母体,因此,深入研究、大力宣传和传承发扬伏羲文化,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伏羲文化与甘谷
甘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地灵人杰,物华天宝。据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境内有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多处。尤其是毛家坪遗址的发掘,将秦文化推进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在考古学、历史学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同时,为《史记·秦本纪》记载的“(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甘谷是中国县制肇始地,已有2710年的建县史,被誉为“华夏第一县”。甘谷历史文化厚重,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特色。这里,着重考察甘谷伏羲文化的重要遗存及有关情况。
古风台
记得我在甘谷工作期间,于2007年7月首次去古风台,参观伏羲庙,为这里的淳朴民风所感动。时隔15年后的今年8月,我第二次来到古风台,先后实地参观考察了古风台伏羲庙、伏羲广场,以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伏羲圣像、伏羲纪念馆等文化遗存和庙宇建筑,为甘谷伏羲文化研究会、甘谷古风台伏羲庙管理委员会和有关方面、社会知名人士长期致力于古风台伏羲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所做的大量艰巨工作所感佩。今日之古风台,已初具规模,正展现出崭新风貌,焕发着神奇魅力!
古风台,位于甘谷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白家湾乡古风台村,相传是伏羲的出生地,可谓“古今第一台”。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首古老动人的民谣:“甭看冀县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这首民谣记录和承载着悠久的伏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学价值。古风台村及周边村民,至今仍使用八卦灶台和树梢编织的八卦鸡笼,这是伏羲始画八卦在民俗文化中的世代沿袭和千古传承。从民谣、民俗、民风中,我们足以感受到伏羲文化的亘古魅力!
从古风台之名与朱圉山关系看,古风台得名,可能缘于伏羲风姓。据皇甫谧《帝王世纪》、司马贞《史记索隐·三皇本纪》等史籍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朱圉山,位于甘谷县渭河之南,属于秦岭山脉西段,其顶峰为石鼓山。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禹贡》朱圉山,在冀县(今甘谷)南梧中聚,山上有古风台,传为伏羲出生地。”由此可见,古风台应属朱圉山脉。
从古风台及其周边山形地貌、地理名称看,主要有八卦山、伏羲洞、伏羲手、伏羲笔、龙眼泉、大人足迹石等与伏羲文化有关的山、洞、泉、石。八卦山即古风台,俯视其山,形似八卦,呈八边形。远观其山,又似神龟负书,故又名龟山。伏羲洞在八卦山脚下,洞高近三米,深幽无比,富有神秘色彩,体现了人们对人文始祖伏羲的敬仰、敬畏之情。在伏羲洞的前边有一天然巨石,形如手掌,被当地村民视为伏羲手臂。而伏羲洞的旁边有一孤峰因酷似一支神笔,则被当地村民视为伏羲画卦笔。伏羲手、伏羲笔环绕于伏羲洞,好像伏羲手握巨笔,面对古洞流出的墨水,在八卦山上创画了八卦。龙眼泉,水质清澈甘甜,且水位很少变化,经年累月从不枯竭,当地村民视为“圣泉”“灵水”。在龙眼泉下边,有一天然巨石,长约六米,上有一明显的大人足迹。据史料记载,伏羲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怀孕12年后生伏羲于成纪(今天水一带)。
从古风台伏羲庙、伏羲殿等庙宇建筑和塑像看,古风台伏羲庙始建于何时无从考证,据说在清朝同治年间被烧毁,伏羲新庙复建于2003年,为单檐歇山顶式六柱五开间仿古建筑,大殿正中是一尊伏羲手持八卦盘的塑像。沿着古风台伏羲庙拾级而上,在一平台上于2004年修建了伏羲殿,正中是极为罕见的一尊伏羲青年时期的塑像,伏羲端坐,手持八卦盘,两侧分别是女娲、炎帝塑像。伏羲殿后面是慈圣殿(华胥殿),华胥端坐,膝上坐着幼年时期的伏羲。
另外,从地理位置上考察,甘谷古风台与天水画卦台,相距约60公里,均在渭河沿岸,都叫作“台”,都与伏羲始画八卦有关。因此,古风台与画卦台当属同一时期,即伏羲部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结果。
甘谷大像山太昊宫及“羲皇故里”碑
大像山第一台建有伏羲庙亦即太昊宫。叶应甲《伏羌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十八年重建伏羲庙于大像山之西。”民国张其昀、陆美锷《甘肃省人文地理图志》第二十章《名胜史迹·古迹》云:“大像山伏羲庙:山在甘谷西南五里,峭壁如削,巍然挺立,高约二百公尺,相传伏羲为甘谷人,生长于此山沟之内。明万历年间建庙于山麓,心祀之。”可见早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大像山就建有伏羲庙。据载,原庙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毁于兵燹,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现在的伏羲庙大殿为1994年重修。
大像山太昊宫门建于重阶之上,木构牌楼,悬山顶,斗拱层叠。大殿坐南朝北,正中有一尊伏羲塑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所塑。该伏羲塑像身披桑衣,腰围虎皮,双手托着八卦盘,双目炯炯,神采奕奕,分腿端坐于分心石上,右侧有一龙马。大殿东壁画有女娲炼石补天图,西壁绘有伏羲推演八卦图,顶绘六十四卦及河、洛二图。两侧有八卦窗各一,东窗绘文王八卦图,西窗绘伏羲八卦图。大像山太昊宫是伏羲文化在甘谷的重要遗存之一,尽管是复建的,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大像山药王洞(双明洞)窟下栈道南侧山体上镶嵌着一块“羲皇故里”碑,为民国戊辰年四月伏羌县士庶人等重树。相传在大像山下何家村曾发现一块“羲皇故里”残碑,上款为“岁次甲寅仲冬月”即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下款为“伏羌县事强任、文光立”字样。该残碑的发现,说明甘谷为“羲皇故里”由来已久。
华盖寺石窟伏羲塑像
华盖寺位于甘谷县城西10公里处,始建于元代,清代重修。华盖寺现存大小洞窟18个,涉及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占主导地位的是道教洞窟。伏羲洞为单体洞,洞内有一尊伏羲塑像,通体蓝色,头顶有两只白色的小小牛角,桑叶披肩,袒露胸部,双手环抱八卦于胸前,腰部着桑叶下裳,双脚分开踩地。华盖寺石窟伏羲塑像的头上有两只小小牛角,比较特殊,但有据可考。
从上述对甘谷古风台、大像山太昊宫及“羲皇故里”碑、华盖寺石窟伏羲塑像等有关伏羲文化遗存和实物的考察分析来看,甘谷伏羲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从历史发展脉络看,甘谷几处伏羲文化遗存均在元朝以后,至今尚未发现元朝以前的遗址或文物。二是从民谣民俗来看,主要流传在甘谷县城及古风台一带,说明伏羲部落沿甘谷渭河南岸逐步发展壮大,这一地带是核心区域,可能与这里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农耕条件较好有很大的关系。三是从伏羲塑像来看,这几处伏羲庙(殿)中的造像古朴独特,头有犄角,胸部袒露,身披桑叶,这些正是伏羲部落时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
总之,甘谷伏羲文化遗存丰富多样,生动传神,充分说明甘谷是“羲皇故里”,甘谷与伏羲及其伏羲文化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