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德舆(759~816年),字载之,据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权氏出殷帝武丁,后徙秦而居天水略阳(今甘肃天水秦安县)。自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丘权翼至父权皋,累为陇上名宦望族。父亲权皋,曾为安禄山的幕僚,“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当机立断,以逃离判逆的义勇行为受到时人的称赞,事载《新唐书·卓行传》。权德舆就出生于这样一个祖德清芬、家风雅正的仕宦家庭。
权德舆自幼聪明异常,“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赋诗,……自始学至老,未曾一日去书不观”。15岁即著文数百篇,编为《童蒙集》十卷,颇负声誉。唐德宗建中初,受辟为河南黜陟使韩洄从事,官试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初,任江西观察使兼判官,迁监察御史。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杜佑、裴胄两人推荐权德舆的表奏同日送至京师,德宗皇帝素闻其名,因征为太常博士,后转左补阙。贞元十年(794年)权德舆转起居舍人,知制诰。贞元十八年(802年)以中书舍人典贡士,后拜礼部侍郎,再转户部侍郎。唐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此期间,权德舆大力选拔人才,主张“育才造土,为国之本”,他举贤类能,不管门第等级,只要有才有德,一律任用,并反对徇私舞弊。他曾3次典士举,凡“举士有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布衣不用;既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在他严肃认真的主持下,为国家造就和选拔了众多人才。
史称唐德宗“性猜忌,不委任臣下,……及群臣一有谴责,往往终身不复收用”,因之造成“艰于进用,群才滞淹”的局面。权德舆出于治国必须用人的急切心情,谈古论今,举例说明“古之贤人皆不能无过,在知而改之而已,弃瑕奖善,用其所长,则无废人”。开导德宗应以宽大为怀,善于用人。针对朝廷用人之失,他往往冒着得罪皇帝和遭人报复的危险直言正谏、极力阻止。贞元八年(792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侍宠,被授权管理国家财政,权德舆知道裴有弄虚作假的贪污不廉行为,“群情众口,喧于朝市”,不宜任此要职,就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两次上书德宗,大胆揭露裴的贪腐行为,义正词严地反对裴担任该职,提醒德宗用人必须慎重、注意群情舆论,表现了政治家可贵的为国为民品德。元和五年(810年),宪宗皇帝欲任独霸一方的军阀王鍔为相,权德舆与朝中白居易、李绛等人上疏反对,终于使王鍔不得入朝,有力地维护了唐王朝中央权威,遏制了当时地方藩镇的跋扈气焰。
权德舆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严肃法律、德治和法治并用,对有不发行为的贪官污吏坚决严惩。元和五年(810年),运粮使董溪、于皋谟盗用军费,案发后,被流放岭南。但行至中途,唐宪宗又密令宦官赶去将两人杀死于流放途中。权德舆闻讯立即上疏,明确指出宪宗朝令夕改、不书明刑的错误之举名不正言不顺,有损朝廷信誉。
他为官期间,重视民生,关心百姓疾苦,始终认为“民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经费省”。贞元八年(792年),关东、淮南、浙西20余州县发生水灾,坏良田庐舍、湮杀人,权德舆即上《论江淮水灾》疏,建议德宗皇帝派遣能干的使臣赶赴灾区,救济灾民,并提出“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的主张,以减轻灾区人民的赋税。贞元十九年(803 年),关中大旱,“田里嗷嗷,农收无望”。当时德宗只忙于求雨,告宗庙,祷天地。他见此情景,十分焦灼,大声疾呼:“救之者不在于祷求,乃在于事实;有备者不在于公廪,亦在于编人。”并再次向德宗建议,下诏各县裁留经费,救济灾民,并免除当年租赋及往年负欠,以便百姓重建家园;同时他还谴责了当时“四方守宦,锐与上献”的卑劣行为。他的建议和主张大都为唐德宗采纳实施。
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权德舆以“陈说谋略多中”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任宰相,参与朝政。元和八年(813 年),被罢相,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转刑部尚书,后出镇山南西道节度使。元和十一年(816年),因病求还,卒于途中,时年60岁。赠左仆射,谥“文”,后人称权文公。韩愈赞誉他:“人所惮为,公勇为之;人所竟驰,公绝不窥。”
权德舆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还是一位诗文并举的文学家。一生虽致力于经邦治国,辅翼勋业,然自始学至寿终未尝一日去书,故其为文如杨嗣复所评“千名百状,随意所属,牢笼今古,穷极细微;周流于亲爱之理,磅礴于久大之业”,是贞元、元和间的文坛盟主、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对中唐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其书序论赞议论之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往往以文、人相结合,看重为文的社会功用,视为人重于为文;论国家存亡,认为系乎臣之直谏,春秋褒贬之法不可不兴;就从学、仕途、交情等也往往持论方正,识见卓别,褒贬人里,令人悦服。诗歌方面,主张“意”“境”结合,诗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赡缛浑厚,颇多佳什,语言清淡流畅,精辟锤炼,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童蒙集》10卷,又文集50卷、《制集》50卷。《童蒙集》《制集》已佚。《权载之文集》50卷。为其孙权宪整理编次,“奉文集延求鄙文以冠篇首,其五十卷次第具在集目”。此文集50卷全本,大约在清嘉庆后亡佚,文幸赖《文苑英华》《全唐文》及《唐文粹》至今得以保全。其诗则存于《四库全书》集部别集《权文公集》10 卷。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