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夏(生卒年不详),字宣声,天水人。博学而有才。《魏略》记述: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大姓,四大户不仅经常有人被举荐给郡里任用,而且仗势欺人,横行无忌,郡人多屈服。薛夏虽出生微贱人家,但桀骜不驯,从不屈从他们。为此四姓人家就经常合谋整治他。无奈,薛夏便外出游历。当他来到京师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境),丞相曹操久闻薛夏的名气,便特别召见了他。后来又因受家乡四大姓中的姜、阎两家的迫害,被关入了颍川牢狱。当时曹操已经在冀州,当他听到薛夏被质押,抚掌曰:“夏无罪也。汉阳(天水郡前身)儿辈直欲杀之耳!”就命令颍川官府理究出狱。接着就任用他为军谋掾(军事参谋)。文帝(即曹丕)即位后,也非常赞赏薛夏的才华,便在黄初年间让他做了秘书丞(官名,掌管奏章、文图等)。文帝对薛夏非常信任,也非常关心。他们讨论起书传(指古代经典),总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 文帝常常不呼其名,而称他为薛君。薛夏生活贫困,文帝看到他穿的衣服单薄,就脱下自己的袍服赐给他。一次,征东将军曹休来朝廷,当时文帝正和薛夏在一起研究事情,外边禀报曹休来了,文帝就传曹休进屋。坐定后,文帝指着薛夏对曹休说:“此君,秘书丞天水薛宣声也,宜共谈。”文帝对薛夏就是这样信任,还准备进一步重用他,不巧的是文帝很快就去世了。文帝去世后没有几年,薛夏也病亡了。
鱼豢(huàn)曰:“学之资于人也,其犹蓝之染于素乎!故虽仲尼,犹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况凡品哉!……但以守学不辍,乃上为帝王所嘉,下为国家名儒,非由学乎?”鱼豢以薛夏之事论说了学习的重要,人们只有“守学不辍”,才能成就事业。从汉献帝初平到建安末的一个时期,天下分崩,儒学衰败。《魏略》以董遇、薛夏等7人为儒宗,褒扬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