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线天水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人文天水>>正文
冯沙驼:过年
(2021/9/1 10:08:28)  来源:冯沙驼  打印本页

 过 年

□冯沙驼

  父亲带我上街去,是去买过年的肉。
  学校已经放了寒假,每天的作业完成以后,别无他事。天冷路滑,父亲腰腿不便利,随父亲出门,我可以尽快赶到肉铺,排队领上号,把肉买回。要知道,既使你手头有肉票,但如果没有领到当天的号,仍然买不到肉,今年这个年不知该怎么过?况且,全家人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尝到大肉的滋味了。 
   
  一

  全家住在一所母亲任教的小学校里。母亲讲,这所小学解放前叫“四维学校”。四维是礼、义、廉、耻四个字。它出自于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言论汇编《管子》、《牧名》一书。书中开宗明义提出了著名的“四维”说,其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作者管仲把礼、义、廉、耻四种道德看着治国四个纲,故名“四维”。学校成立时,借“四维”为学校之名,意在对学生重视礼义、伦理的教育。我清楚的记得,上学期间,发现许多老教师的办公椅子上,都有一张羊毛毯坐垫,上面织着醒目的四个大字:“礼义廉耻”,很明显,这是原四维学校留下的唯一念想吧。
  四维小学成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当时城里很有名的小学之一,解放后改了名。由于学校历史悠久,教师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很好,学校管理很严格,成为这一片学生争相上的小学校。可惜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上级部门一纸令下,小学和另外一所小学合并,学校名称也更名,学校原址进行房地产开发。有几十年历史的这所小学从此消失。到今天,这所小学校原来的历史也没多少人知晓了。
  小学原来占地面积很大。校门左右两侧两个砖柱,带有弧形的两扇木门,右侧门上开了一个小门,面朝街道西侧,校门虽显简陋点,但仍有点气派。学校北面和一单位一墙之隔,南侧和城皇庙相接。东侧一直延伸到城里的体育场,一道围墙中开了一个小门和体育场相通,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和体育课,一般都去体育场进行。从西侧学校校门进入,一条长约30米左右的道路直通学校第二道门,第二道门迎面是一面青砖墙,分左右二条路分别通向南北两侧。进入南北校园以后,眼前豁然开朗,就是整个校区了。
  学校校园中南北中间是一座用青砖建成的小院,院外三株大槐树怀抱着院落。南面两侧青砖筑成的透光花墙,呈莲花开瓣形,造型精致。花墙中间开着一个小园门,典雅别致。左右两侧花墙上爬山虎纵横交错,枯藤如蜘蛛网似布满在两侧墙面上。几株腊梅从院内伸出枝叶,盘绕在爬山虎滕上。虽已进入寒冬,黄色的腊梅花或一朵二朵、或一团一团点缀在爬山藤上盛开,在欢快的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进入小院,院子不大,是典型的当地四合院格局。坐北朝南的一排房屋,里面隔墙全部打通,作为教师大办公室集中使用,左右两边各有一间耳房。东西两侧厢房整齐排列,是教导处及校长、教导主任和体育器材室。院中间一个小花圃,用青砖垒成约三十公分高的圆形状,小巧玲珑。花圃中的牡丹,菊花,玫瑰常年轮番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将小小的院子装扮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学校以办公小院为中心,分南北两侧教学、学生活动区。南侧两排教室坐北朝南整齐排列,中间是相连的两排各三间教室,东西两侧各有一间教室。南面靠东边角落有一座旱厕所,西面角落里一座老房子,专门作为堆放杂物的仓库使用,一看就知道是过去的庙宇房,虽不起眼,但门口一棵高大的老槐树,树干粗壮,树枝茂盛,树冠把仓库紧紧的遮盖起来,显得格外醒目,可以想象到学校原来的部分旧貌。小院和教室之间是一个面积不小的操场,全校学生集合和课余时间活动一般都在操场进行。在操场东侧有一个高约一米,面积约四十平米左右的土台,学校集中上操喊操,学校文娱活动的表演,校长讲话都在台子上进行。
  学校北侧面积没有南面大,但很紧凑。东西两侧各有三排教室,靠南侧有一座庙宇改造的教室,是土坯房,屋子正面墙壁有点倾斜,应该是在建庙时考虑到大梁和屋顶承重而专门设计的,左右两侧窗户比较大,装着玻璃,明显是以后改造而成,教室里有四根粗壮的园木柱直抵屋顶,屋顶上木粱又长又粗,整个教室内显得十分宽敞,活动余地很大,就是南面采光不好。可以想象,学校成立时可能是在原来不知什么庙宇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教室后面一个小操场,有两个简易的篮球架。西侧角落有一个旱厕所。   
  六十年代,文革兴起,天下大乱,学校首当其冲。学校停课,学生闹革命,教师被批斗,“知识无用论”盛行,教育被边缘化,学校也屡遭分割。先是南面校舍一半面积被占用,后北侧一大半又被划出,学校规模急剧萎缩,入校学生明显减少。一段时间,学生只能分班级做操,早晨甚至要整队到大马路上去跑操。元气大伤的学校,再也无法恢复到过去的规模,直至最后撤并。庆幸的是,虽然学校几番遭到划转,但学校里的大多数槐树仍然基本保存完好。

  二

  全家搬到学校居住,纯粹是“大跃进”的产物。
  一九五八年,当时被称为“三面红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在“三面红旗”指引下,“超英、赶美”、“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下,全国掀起轰轰烈烈“大闹钢铁”运动。
  学校操场上,几天时间,几座土法炼铁炉就矗立起来。每座高炉高不过三米,直径大约一米左右,圆锥体形状,全部用废旧耐和砖砌成,炉腔内用耐和土抹壁,炉体下方安装一台鼓风机,用于向炉内吹风加热。炉体上方砌有烟筒,用于排烟,炉下方开一个小孔溜槽,供出铁使用。那一段时间,操场上人声鼎佛,白天黑夜,忙忙乱乱的人们在为钢铁而紧张战斗,每座炼铁炉不停地冒着黑烟,整个操场黑烟滚滚,晚上,操场上空又红彤彤一片。从各家各户搜集来或家家捐献出的所有铁制品,铁锅呀,铁扣呀,铁盆呀,铁桶呀等等,反正是带铁的,除了家里留下必备铁制品之外,剩下的全拿出来,送来炼铁,保证“钢铁元帅”升帐。铁制品砸碎后,和砸碎的矿石一起,源源不断的投入炉内,炼成红通通的铁水流出来。铁水凝固以后,成为一块又一块又黑又粗的黑疙瘩“海绵铁”,到底质量如何,是不是生铁,能不能使用,只有天知道了,只要报上产量,达到高指标就可以了。全民“大闹钢铁”的喧闹情景实实在在的在学校持续了一段时间。
  “大闹钢铁”的折腾还没平息,“全民吃食堂”、“过集体化生活”运动也全面展开。
  家里一直就没有置办过房产,一直靠租房子居住。解放前后,一家人租住在一个四合院内三间北房里,租期到了以后,五十年代搬到另一处小院居住,二间北房,虽然不大,但还宽敞。没过几年,租期到,又租房搬家。刚刚安定不久,“大跃进”开始,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租房越来越困难,到最后无房可租。加上按照上面 “过集体化生活”的严格要求,全家只好结束租房居住的历史,按要求搬到了母亲任教的小学校去居住。
  全家人的集体宿舍是学校校门传达室隔壁的一间面积大约十来平方米左右小屋。小小的房间里,左面父母一张小木床,右面一个土炕,床与坑之间可容一个人侧身进。我们兄妹五人幸好当时年龄都小,晚上挤在坑上,睡觉时头靠头,身挨身,身材短,挤到一块,无所顾忌,打打闹闹还觉得好玩。屋里一张小小的书桌是父母晚上批改作业,写教案的写字台.一个小小的书架,上面书架置书,下面柜子作为面柜和装置杂物使用。房间很小,我们年纪小,天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放学以后,抓紧时间挤在家里仅有的一张小桌上写作业后玩耍。
  集体化的生活要求吃饭“食堂化”。全家只好上父亲任教的中学大食堂去解决吃饭问题。为此家里特别准备了一个瓦罐,打饭的任务落到我和姐姐身上,每天中午到晚上开饭时,我俩抬着瓦罐到大食堂去排队,按人头打好饭,急急忙忙抬回家。开始感到很新鲜,买菜做饭好多麻烦事确实也方便省心省力了。时间一长,新鲜劲就很快消失了,紧接着,粮食供应开始紧张, 排队打饭成了一场战斗。每逢打饭时,你争我抢,馒头越来越小,面条越来越少,蔬菜越来越缺,食堂打的饭越来越不够全家充饥,家里只好每次在饭中掺入大量的酸菜和其他野菜。很快,大食堂再也维持不下去,“食堂化”也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是,粮食供应缩减,副食品供应越来越紧张,直到最后断供。很快,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寒假日子一天天过去,放了寒假,整天喧闹的学校顿时安静下来。学校里除了门房老任以外,我们全家人就是学校里唯一的人了。我们兄弟仨在几个教室里,把课桌摆成地道形式,轮流做秘藏,在学校操场土台上,练习武术,自由自在地在诺大的学校里任性的去玩。
  虽然每天玩得尽兴,但是肚子里油水越来越少,整天只觉得饥饿。天天板着指头算还有几天就到春节,等啊,盼啊,期盼早一天春节的到来。穿不穿新衣服对我来说无所谓,最期望的是过年能吃顿饱饭,再吃上肉,解解馋。再就是正月给亲戚拜年能拿到几张一,二角甚至是五角压岁钱,屈指可数的几张压岁钱,除大部分交母亲作为来年学费的补充以外,剩下的买上几串鞭炮,再买个手枪之类的玩具,就是最大的要求,感到极大的满足了。

  三                         

  学校校园里有许多槐树。一进校门,道路两侧整整齐齐排列着两排槐树,北侧的一片平地上,几棵槐树高大挺拔。校园内的槐树,树形高大,枝叶茂盛,树龄不短,估计是在建庙时栽植,多少年风风雨雨中,不知不觉渐渐长大。
  每当花期来临,一簇簇、一串串洁白的槐花盛开,挂满树上技叶。起风时,一朵朵槐花像雪花一样飘满在校园,整个校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槐花香味的素雅清香,过去谁也没在意到它的存在。
  一九六零年,饥饿笼罩着全家。家里生活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凡是能填饱肚皮的东西,无论有什么,都可以拿来充饥。那一段时间,父母寡言少语,一再告诉我们,少跑动,多喝水,多休息,尽量节省体力,减少消耗。有几天,我发现平时晚饭后在家里坐下看书看报的父亲,一直在校园里转悠,回家以后和母亲悄悄的说着什么。
  三年困难时期,校园里槐树上的槐花成了充饥的抢手货。槐花还没有完全成熟,几天功夫,树上的槐花就被打得七零八落,所剩无几,只有地上还散落些打散的槐花花瓣。
  第二天傍晚,学校放学以后,整个校园里又像平时一样寂静。晚饭后,父亲叫上我,帮他拿着扫把,到了校园里的槐树下面,面对洒落在地下的槐花,说;“这么好的东西,掉在地下面都糟蹋了,太可惜了”。他拿起扫把,将掉落在地面上的槐花轻轻的扫成一堆,蹲下身子,双手轻轻地捧起来,放在盆中。我帮着父亲一面扫,一面装。大部分槐花落地后又被反复踩塌,沙子,尘土和槐花混杂在一起,既脏又碎。连续几天,全家一起动手,仔细挑出槐花里面的杂质,又在水中反复清洗,然后晾干后仔细装袋保存起来。
  那一年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把晾干的槐花作为家里重要的粮食补给品。隔几天在玉米面中渗入晾干的槐花,做成槐花杂粮馒头,上笼去蒸。或者换个花样,搅成粘糊状,盛入到一个作为模具的小磁盘中,放进锅里去烤。这个小盘子可有讲究,不大不小,大致也就直径十公分左右,厚度在一厘米,盘子太大面糊容易粘,不好取出来,太小放在锅里又不好烤。槐花杂粮馒头也好,饼也好,填补了全家的主食欠缺。虽然槐花不像树上直接采摘那么新鲜,可口,口感中带着重重的涩昧,饼或馒头中常常还会出现沙子珞牙,吃了一段时间觉得反胃。但在当时,它一直成为全家的最大粮食能量补充,它为全家充饥,度过艰难日子解决了大问题。直到快过年,形势开始逐步好转,粮食供应基本稳定,每个人的粮食定量还略有增加,杂粮掺槐花充饥的日子也无形中结束了。

  四

  这年冬天,进入腊月以后,气温降得很快,天气一天比一天冷。 
  离春节还有好几个月,母亲就开始对我们念叨;“前两年,日子过得太艰难,一直为了护嘴,什么也顾不上。过年你们几个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今年一定要想办法让你们穿上新衣服”。
  从那时候起,她就为了给我们兄弟姊妹过年每人都有一件新衣服穿,开始筹划攒钱,凑布票。钱嘛,从那几十元工资中挤出一点攒下。而布票却是个难题。布票是按家里大人小孩人头供应,每人每年仅有几尺。穿衣凭布票到商店在黑、灰、兰颜色和屈指可数的几种花布中去选择,没有成衣可买,扯布回来以后自己去缝制。布票不够,只能到亲戚那里去借去凑。那一段时间,母亲给父亲说得最多的是给我们每个人买什么颜色的布,做什么样子的衣服。
  母亲原来可是大家闺秀。听姥爷讲;“你妈从小就被全家宠着、惯着,很任性,认准的事情谁也挡不住一定要去干。当年女子上学堂,在这个城市很少有。但你妈一直闹着非要去上,家里只好送去。四十年代城里很罕见有人骑自行车,你妈有一次看见有女子骑自行车,硬跟着去学,谁也没拦住。到学校上学时,又看见有女生打排球,又跟上去学,总之,当时凡是新奇的东西她都感兴趣”。好在当时姥爷过去常年在外做官,现代文明见得也多了,弃官回家养老后,整个家里比较开明,现代文明的好多事也尽量不去阻拦。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从青春少女到两鬓斑白,母亲一生的命运和这所学校就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几十年中,学校不知换了多少位校长和教师。但对母亲的评价却是一致的。有一位校长这样讲“你母亲当年从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十七岁开始就到这所小学任教,年轻、漂亮、活泼,特别爱唱歌。我当年就是你母亲班上的学生,我们当时最爱上你母亲教的音乐课”。 她又这样评价母亲:“你母亲教师生涯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独特的教学和育人方法。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给予心理疏导,有的进行专门学习辅导,有的注意对生活上的关心,无论多么调皮捣蛋的学生,在班上都变得有规矩、有教养。无论学习成绩多差的学生,时间不长学习都会有一定的进步,在学校里,她教龄最长,经验最丰富,最受全校教师尊敬”。凡是知道这所小学的人,都知道有一位老教师,很厉害,语文教得好,音乐课大家都爱上,对学生要求既十分严格又特别关爱。在这所学校就没有挪过窝,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为这所学校奉献了一生。    
  母亲很少讲自己过去的经历,但常常讲,一生中最感欣慰的是育人成材,满园桃李,累累硕果。
  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客人,是母亲五十年代的学生。他见到母亲以后说他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北京工作,以后一直在中央领导身边搞服务工作。这次探亲回家,专程来看望母亲。他兴致勃勃地回顾了许多在校时期的生活,说虽一直在外地工作,但一生中永远忘不了小学阶段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关爱,否则就没有他的今天,他还很神秘的给母亲讲了许多在领导身边工作的奇闻趣事。走后,母亲讲这是她任班主任时班上比较调皮的一个学生,家里比较困难,母亲经常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照顾他,想不到现在这么有出息。
  又一个下午,正是学校课外活动时间。一位女士突然出现在校园里。她身着时新淡雅,衣着修短和度,脸庞端庄秀丽,神形婀娜多姿,身材、五官、腰腿是那么和谐,迈着刚健有力,明显节奏感的步子,加上一对明眸善睐、炯炯有神的眼睛,一看就不是一般人。她的出现吸引了许多学生的注意。说来也巧,正在远处东张西望,准备询问的她,看见迎面走来一位老师,仔细端详,三步并作两步走到面前说;“老师,还认识我吗?我是您的学生,当年,您是我的班主任”。“老师,多少年你一直都没变,还是我原来记忆中的形象,今天我是专门到学校来看望您”。她把脸庞紧紧的贴在母亲的脸上,拉着母亲的手,连珠炮似不停地对母亲说着,这时,周边已经围了许多好奇的学生们,她也不在乎。恨不得把多少年的话都说出来。下午放学后,母亲回到家,满脸的兴奋劲还没散去,一面做饭一面对我们说;“今天真想不到,到学校专门来看我的是一位在全国很有名的戏剧演员、是我班上的学生。当年在班上就很活泼,爱唱唱跳跳,有音乐天赋,还爱画画,最爱上我教的音乐课,经常让我教她学画画,学校毕业以后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剧团做演员。她一举出名是排练并演出眉户戏《梁秋燕》,受到观众的热烈捧场,凡西北的老戏迷人人皆知”。母亲越说越兴奋,喋喋不休的继续说;“我这个学生告诉我,她演出了许多剧目,曾经得到国内许多戏剧专家的指导。最值得纪念的是,曾经几次被几位国家领导人接见。她特别怀念小学期间我对她的教育、培养,一再说没有这些,就不会为以后发展打好基础”。以后,她几次来天水演出,总要挤出点时间到家里专门来看望母亲,亲自送票让母亲去欣赏她的演出。母亲讲:“一辈子能培养出几个这样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值得”。
  这所小学历史悠久,位置优越,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名声在外,许多领导都愿意送自己的子女到这所学校就读,有人还点名让子女在母亲班上读书。
  那个年代,领导和老百姓真是打成一片,老百姓心目中对方是什么官,什么人既不了解,也不去了解。许多领导,以普通人自居,没有高人一等的情况。尤其他们十分重教,对教师特别尊重,对学校和教师对自己子女的批评教育从未有过非议和不满。教师对学生也一视同仁,从不去打听哪个学生的家长是什么官,什么职务。
  一天晚饭中,全家人坐在一起。听母亲讲:“今天开家长会,来了许多家长。我一一点评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提出了许多要求,请家长注意和配合。家长会结束以后,一位家长来到我面前,详细询问他孩子的表现如何?一再对我说,对他的儿子要严加要求。他走后,校长过来悄悄的告诉我。刚才那一位家长是市上一位领导。听说他小时家中贫苦,没上几天学,以后参加革命,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对儿子的品行和学习要求很高。他从不要求学校因为他的身份,对孩子有所照顾,反而要求比一般学生要求更严格。一再要求学校对他的身份保密”。母亲讲这一阶段,是她一生教学工作中最宽松,心情很舒畅的一个阶段。   
  母亲退休以后,上街后经常见到许多人远处赶过来,在母亲面前讲他(她)是哪一年学生,学校当时情况怎么样,当年母亲对他(她)们是如何严格要求的等等。母亲虽然对一些学生己记忆陌生,但即使在晚年,她仍能将她最得意的学生名字一口气叫出十几个来。而许多学生家长,多少年以来,对母亲一直十分敬重,见面总是客客气气,问寒问暖。逢年过节,总有许多学生从全国各地回家探亲时,到家里来探望,每当到这时,我看见,母亲总是脸上挂满笑容,她心中一定也感到十分的欣慰吧。

  五

  快进入腊月前一个月,父亲就开始认真筹划这个年该怎么过了。过年吃什么成为最大的难题,怎么能多买到一点白面,一些肉,一点油,让全家人尤其孩子们能过一个过得去的春节,成为放在他心中日夜操劳的最大、最重要的事。
  刚刚和父亲小心翼翼的走出家门,只觉得寒气逼人。今年一进入腊月,天上时不时下起雪,许多雪积在地面上不化,白茫茫一片,寒风吹过,多处地上的积雪结成冰,冰越积越多,有的地方成了冰溜子,走路行走要十分小心,一步当心就会滑倒。
  路上很滑。我告诉父亲慢慢走,千万注意别滑倒。我抢先一步跑向大街,要赶到肉铺排队领号,再迟一点拿不上号,今天出门就白出了。 
  这座城不大,老百姓传统上以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为界,城墙里面称为城里,城门之外则称呼为城外。有人考证,城墙历史上从明朝开始修筑历经了数百年,现在,城里东、西、南、北四面厚实的黄土城墙虽然依稀可见,只不过都已经成为残墙破洞。
  城里东城门和西城门中间,一条横贯东西,宽不过六七米,长也仅仅有几千米左右的马路,是城中的唯一主街道。这是五八年“大跃进”年代,为了架设城内无轨电车线路拓展道路,拆除了城外残存的东、西两座古城楼及一段土城墙墙体,将城内城外联成一片,形成的一条城市主街道。这几年,一年四季随风刮来的黄土,将城里街道上,房屋顶,院落里蒙上一层又一层尘土,尘土越积越厚,和冬季白茫茫的积雪,亮晶晶的结冰混合在一起。街道两侧本来就破旧不堪,现在更显得到处是一片灰蒙蒙、土蒙蒙。
  透过两侧低矮的房屋朝南北两边张望,“大跃进”,“赶英超美”,“大闹钢铁”的痕迹仍在。城外南、北两山原本就不多的树木,通通作为当年“大闹钢铁”的燃料,基本上给砍伐一空。十年树木,一经砍伐,生长何其容易。现在,就是春夏季节,站在城里放眼看南、北两山,北山是黄秃秃一片,失去了林木的保护,严重的水土流失,被雨水冲刷而形成纵横交错的黄土沟壑,黄色一片,或宽或窄,或长或短,似饱经沧桑老人额头上的皱纹,刀刻般地雕刻在北山上。
  南山上由于阴湿,有些被拦腰砍伐的树,又顽强的抽出了新枝,地上的野草一片一片已经枯黄,但远处看仍然依稀可见,最引人注目的是山下和河边那片叫做青年林荒地上,半人高的野草在寒风中被吹的东倒西歪,但春天一到,春风吹又生,又给城市将增添不少绿色。
  城里街道两侧的行道树稀稀拉拉,高低不一,树也砍了不少,剩下也不多,已经干枯的树枝在寒冬的寒风中尽力地挺立着,仿佛点缀着这个城市不屈的生命和强大的生命力。和全国人民一样,城市里的所有人虽然还没有从难熬的三年自然灾害阴影中摆脱出来,但也已经看到了新的希望,心中默默的期盼,国家尽快恢复元气,赶快结束这缺吃少油,饥饿难熬,供应极度紧张的苦日子,能够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
  从一九五八开始到一九六一年的胡折腾,加上连续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全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老百姓生活遭遇到极度困难,这三年里带来的最直接,最惨痛的后果是普遍的大饥荒和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上升。最广泛,也最直接的原因那就是“饥饿”。当年困难的严重程度,凡经历过那个艰难时期的人们留在记忆中的损害刻骨铭心。
  最困难的一九六零年,粮食供应严重不足。一段时间,全家人和城里居民一样,每个人有限的粮食供应中,五斤土豆抵一斤供应粮,高粱面、苦荞面、玉米面占到百分之八十,剩下供应的一点白面又黑又粗,平时根本舍不得吃,清油供应由每人每月四两减到二两,肉、蛋等副食品供应几乎完全断供,全家人都在煎熬中。
  一天晚上,坑上睡觉的我,迷离迷糊的听见父亲在轻轻的喊我。我突然惊醒,从炕上爬起来,看见父亲正在吃力地弯着腰,本来就很瘦弱的他全身浮肿,伸出双手气喘喘地想尽力的去脱掉裤子。裤子已经脱了一半,剩下的卡在双腿中间,双腿肿胀裤子一时脱不下去,已经挣扎了好长时间而无能为力,只好喊我帮忙。到了父亲的床边,我抓起裤管慢慢向下脱,发现父亲浮肿得更加严重,双腿浮肿变得肿胀,稍微一按腿上就是一个深坑,穿裤子困难,难怪脱裤子更困难了。
  从第二天开始,我开始有意识的注意观察父亲的身体状况,发现他脸上原来的皱纹已经被肿涨所淹没了许多,下垂的双眼因浮肿,鼓起二个包,头发花白的越来越多,原先沉稳有力的迈步越来越吃力,越来越沉重,多少年合身得体的中山装现在穿在身上明显又肥又宽,整个人好像突然变形,显得矮小、苍老、疲惫、无力。
  母亲身体一直十分健康,也明显消瘦下来,显得虚弱不堪,甚至上一节课都要硬撑下来,常常一回家就要先躺在床上休息。每到这个时候,父亲总要给我们说:“你们别打搅你母亲,让她多休息休息,生活工作压力太大,血压一直不稳,不休息不行。”父母亲是饿着肚子,挺着精神硬撑着整个家,将每天仅有的一点供应粮,精打细算,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我们能够多吃一口。
  在学校里居住,全家和外界很少联系。再说家家困难,人人缺吃,自顾不暇,除了亲戚以外,谁还顾得上谁。一天傍晚,大舅来到家。大舅一直在县上水利部门工作,常年在村庄、农户指导水利工作,和乡上、农民的相处很融洽。困难时期,有些条件好的农民给时不时给他点蔬菜、土豆之类,甚至有时候给点面粉。他手中提着一小袋从县上拿回来的土豆放在屋里。他看着父母亲苍白而瘦削的脸庞,无奈的说:“想弄点面,也没办法弄到。把这些土豆煮了填填肚子吧!”他望着我们几个兄弟姊妹说:“你们到外面去玩,我跟你爸你妈说句话。”他望了望门外,半掩上了门。
  我们走出门外,我好奇的又悄悄溜到家门口,隐隐约约的听见里面大舅在对父母亲说话:“据说现在自然灾害进入全国最困难时期。传说前一段,北京的粮食库存只够销售七天,天津是十天,上海甚至只能动用准备出口的大米供应口粮。也有人说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现在都不吃肉,在和全国人民一起度难关。看来日子很难过,你们要有思想准备才行。” 
  房间本来就很小,大舅坐在家里唯一的一张椅子上,看着几乎一贫如洗的家,劝导父母:“现在这个情况,谁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不面子,都在各找办法,寻找出路,填饱肚子,不能死呆在家里全家挨饿。听说现在城外山下面能挖到野菜,你们让娃娃也赶快去看看,把这一时间熬过,估计情况就会好转。”
  送走了大舅,父母亲回到屋里,久久的相视无语。父亲拿出大舅带来的几个土豆,洗干净放在锅里蒸。我们几个都盯着冒着蒸汽的锅,等待着出锅的土豆。家里除了锅里不断发出的“滋滋”声音之外,安静极了。我看见父亲低垂着头,手中拿着火钳,长出着气,在想着什么,在昏暗的灯光和炉火照影下显得那么瘦弱,无柰。母亲坐在炕沿边,手中拿着一条破裤子,低着头,一声不吭,拟在缝补,又一动不动,仔细一看双眼通红,使劲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家里看起来一切如常。父亲仍像过去一样,一年四季穿的一身灰色中山装整整齐齐,一顶灰色帽子洗的发白,始终干干净净,一双黑布鞋虽然褪色不少,但干净整洁。母亲同样是衣着整齐,头发仍像过去一样梳的一丝不乱,每天仍然鼓足精神按时上、下班。晚上,一如既往在家里昏暗的灯光下备课、批改作业。实际上,他们是用知识分子的气节和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尊严,并且无形地去影响我们兄弟姊妹。
  大舅走后,隔了两天,我听见父亲和母亲在私下商量说:“他舅舅说得也对,打听了一下,许多家的孩子都到外面去挖野菜。行的话,让老大、老二也去试试。不然他们在家里也呆不住。”
  第二天开始,下午课一上完,姐姐和我赶快赶回家,提上篮子,每人手持一把小铲,和事先约好的伙伴一起去南山下名叫青年林的荒地里挖野菜。
青年林并不是什么树林,也没有多少棵树,多少年水土流失,河水冲击,黄土沉淀,形成了一大片荒地。出了城,过了河,到了青年林。我们钻进半人高的野草中,尽量避过人多的地方,在荒地里低下头寻找野草,弯下腰,用小铲仔细的把凡是有绿色的野菜,一根一根的挖出来,是不是真正的野菜,既不认识又分辨不出,只知道凡是长在地下带点绿色的应该都能吃。
  几天来还有点收获。回家后母亲一边挑出野草,一边给我们讲怎样辨别杂草和野菜。每天的一把野菜洗干净后和杂粮面伴在一起烙成菜饼。时间不长,挖野菜的人越来越多,从三五成群变成人山人海,越挖越难寻,凡带点绿色的,不论是野草还是野菜几乎都被挖净。面积不大的青年林荒地很快千疮百孔,一片狼藉,到后面根本无野菜可挖。
  虽然饥饿难挨,但每天仍然还得正常去上学。大饥荒的到来,一段时间学校上课成了形式,去不去学校也很少有人过问,老师无心去教,学生也无心去听,主要精力放在了寻找能吃充饥的东西上。
  学校校园大操场边上,有一大片早年从美国引进的杏树林,树干不高,树冠很大,品种极佳。杏子个圆,黄里透红,其味甘甜,核无毒可食。每年四、五月杏子快成熟时,一棵棵树上挂满金黄色的杏子,成为书声朗朗的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杏子成熟摘下来后,学校给每个班都会送去一篮,每个师生都可以品尝到杏子的甘甜。多少年来,全校师生将这片杏林作为自己心中的宝贝,学校的骄傲。从来没有人去任意的采摘,甚至有落果在地,也无人去拾捡。无声地保护,无形地呵护它,成为全校师生多年一直共同的默契。随着饥荒越来越严重,学校的这片杏林很快就遭了殃。杏树刚刚挂果,个头又小,颜色发青,又酸又涩,就开始被许多人盯上偷摘,到了正常采摘时,树上的杏子已经被摘的寥寥无几,剩下没有几个了。
  一天晚上,吃过晚饭,说晚饭,就是每人一个酸菜团起来的杂粮饼,一个小小的熟土豆,一碗酸菜汤。吃完,父母亲就把我们叫到了一块。父亲端着一个茶杯,说茶杯,实际没有茶叶,就是一杯白开水而已。父亲一一望着我们说:“我和你妈都知道现在你们每天吃不饱,在挨饿,上学也没劲我和你妈尽量想办法让你们能够尽量多吃点,国家也正在想办法,不可能一直让大家挨饿。,最近外面也有点乱,你们不要受影响。不管怎么样,要按时到校,书照读,作业照做。千万不能学别人的样子,一不偷,二不抢,三不要乱说。”他指着我们弟兄三个,“你们几个尤其要注意,听说学校里许多学生不上课去外面寻找吃的东西,你们可不要去,家里我们自己尽量想办法。”母亲接着父亲的话说:“你们几个一天也别太疯,本来肚子里没油水,动得太多会更饿,尽量在家里呆着,看看书,多喝点水,保存点体力。”

  六

  走上大街,我尽量绕过结冰的地方,一路小跑加快向西关赶去。
  西关两侧全是平房,多数是一些解放前就建成的老房,大部分残破不堪。有几处明清建筑和民国老房,看起来很破旧,但仔细一瞧,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建筑材料,尤其从经过精雕细刻过的一些门窗中,可以看出这些房屋建筑当年的风韵气派了。
  几处政府办公所在地在整个街上十分显眼。青砖所砌的墙面,一砖到顶的屋脊,一排一排整齐排列的青瓦,尤其是大门两侧青砖上的砖雕图案,显得与众不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过去的书院旧址,虽经沧桑巨变,大门口粗壮木门柱的红漆也已经斑驳不堪,但其庄重、气势仍存。朝里望去,可见两侧整齐排列的各个小院仍然保留着昔日的旧格局。边上的一座小楼房掩藏在街面商铺后面,它是整个城里最奢华的建筑,全部用木结构建成,紧凑、精致。进去一看,里面虽然面积不大,但设计灵巧,既华丽又实用,舞台高大宽敞,左右两侧有二层木走廊相通,柱子、走廊两侧及屋梁上五颜六色,彩绘出各种图案。城里人都知道,这是召开重要大会、文艺演出的地方,有时也有电影在这里放映。
  天寒地冻,街上的行人不多,个个都穿着厚实的棉衣,头上戴着棉帽,有的用一条毛巾裹头蒙面,两只耳朵上戴着用棉布做的厚厚耳罩,防止耳朵冻坏。街道两侧屈指可数的几家小商店冷冷清清,店里本来货品就很少,加之几乎所有的日用品都要凭票购买,许多人左顾右盼,乘兴而入,空手而出。
  城里的肉铺在西关名叫猪羊市旁边,据说这里原来是历史上城里最大的交易市场。古玩、字画、商铺、小吃等等,琳琅满目。边上又有一处老百姓进行猪、羊等牲畜交易的地方,老百姓多少年习惯上称其“猪羊市”,这个称呼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肉铺还没开门,但门前已挤满了人。经济正在逐步恢复阶段,今年过年,难得供应猪肉,虽然每人仅有半斤,而且是照顾过年特发的,但比起前两年什么也没有,大家已经很知足了。大肉供应极其有限,每一天售出的大肉数量靠发出的号去控制。肉票虽然比什么都值钱,但如果你当天一旦去迟拿不到号,买不上肉,只会两手空空而归。
  我紧赶慢赶赶到排队队伍后面,气惴惴地一面朝前面瞧,一面仔细数前面有多少人在排队,数着前面有十来个人,心里有点踏实,心里想今天应该能领到号,买上肉了。呆着,呆着,觉得身后有声响,回头一瞧,不到一会儿工夫,又有十来个人在后面排队,排队的队伍从肉铺门口一直延伸到街道马路上,只见远处还有人不断的赶来。
  肉铺开门了,队伍开始有点乱,排队的人蠢蠢欲动,一个紧挨一个,生怕有人插队进来,更怕领不到号,白跑一趟。时间不长,肉铺里传出声音:“大伙排好队,现在开始发号。每人只领一个号,号拿上后,按号去割肉’。队伍慢慢地向前挪动着,我领上了号,仔细一看是一张小纸片,上面盖着一个章,印章上刻的是“春节购肉供应专用章”,纸片后面有一个编号及年月日,下面写着“和肉票同时使用,当日有效,过期作废,涂改无效。”
  刚拿到号,父亲也赶到了。排着队进到肉铺里左右一看,里边面积不大,靠门是一排柜台,摆放在柜台案板上有不多的几片大肉。柜台后面屋顶上坠着两根绳子,绳子两头上栓着一根木棍,棍子黑油油,亮晶晶,使用也有一段时间了。棍子上挂着几根大铁钩,十来张猪肉挂在铁钩上,看来这就是当天供应的所有肉了。
铺子里挤满了人,等待割肉的人一个紧挨一个,每个人手中紧紧攥着肉票和盖章号码的小纸片,一个一个睁大眼睛盯着柜台里师傅的操作,心中思量着如果能碰上好运气,割上点肥肉,就满足了。肥肉可以做菜吃,还能炼点大油,弥补每人每月供应二两清油的不足,另外油渣还可以利用,其不皆大欢喜,两耳又紧张的听着喊号声,生怕被遗漏掉。
  轮到我们,割肉的师傅接过父亲递给的肉票和牌号纸片,抬起头,看了看父亲一眼,轻轻地说了一句:“你也来了!”父亲点点头,一句话也没有说。只见师傅转身,到后面从吊钩上拿下半片猪肉放在柜台上,顺手拿起一把刀,稍加思量,在这片猪肉后腚间部位下刀,小心地割下一条肉,随手似乎不经意的又在边上的猪肉中挑出一块肥肉一起放在称上,“好了”!随着一声喊,只见他把肥肉卷在肉中间,抽出一根马莲,三下五除二,一气呵成绑好,递给父亲,说:“走好”。父亲接过肉,看了看这位师傅,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我紧跟着父亲身后走出肉铺。 
  很顺利的买到了肉,而且还多了一块肥肉,实在很开心。心想父亲一定和我一样高兴吧,抬头一看,父亲并没有特别高兴的神色,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我忽然想起刚刚在肉铺割肉时那位师傅的动作和父亲的神态,问:“今天割肉的那位师傅为什么对你那么客气?最后还加了一块肥肉?”父亲望了望我说:“他是你妈的学生家长,今天人多不能直接打招呼,免得其他人多心,但我们心里都明白。他最后加的不是肥肉,是一块板油。要记住,你对别人上心,别人才会回报你,尤其在很关键的时候”。我点点头,若有所思,又好像没有完全明白。

  七

  过年有了肉,母亲通过学生家长又买回了几只猪蹄,那块板油炼成了油,剩下的油渣还可以用,加上大白菜,萝卜,土豆,这个年比起前几年过年,不知要丰富多少。父亲早早就开始准备过年的菜品,仅有的几斤大肉父亲精心的分成了若干份,除拿出一部分炼成肉臊子细水长流,长期食用之外,剩下的全部用于过年做菜。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祭灶的日子。前一天母亲就对父亲说:“今年一定要祭灶,可别忘了前两年没办法也顾不上,忘了祭灶,很不顺当,今年可得好好给祭一下”。我问母亲为什么非要祭灶?母亲讲;“小时候听你婆婆讲,每家每户都有‘三尊神’。在过去每家建房、筑宅、安家那一刻起,他们就住在每家每户,保护人丁兴旺,清洁卫生,宅舍明亮,和睦安康。这三尊神就是‘宅神、门神、灶神’。腊月二十三传说这天是灶神即‘灶王爷’上天奏事的一天,除夕返回人间,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关系到一家人的饮食好坏,家庭平安,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家家户户的崇拜。旧时,家家户户都要设置灶王爷神龛,祭灶当天要烧香磕头,口中要念叨。桌上放上许多贡品,尤其是灶糖,给灶王爷吃,目的是让灶王爷多说好话,保佑家庭安康。现在没有条件,只能象征性的表达表达意思就行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对着父亲喊:“今天要祭灶。别忘了一定叫上我。”晚饭后,父亲说:“你们几个一起先把厨房收拾干净。”
  家里的厨房就紧挨在住的房边,说是厨房,实际是搭的一个简易棚子。当年“吃大食堂”散伙后,全家大小七口人马上就没饭吃,只好在住房边靠墙两面外面用竹席围起来,棚顶用油毛毡铺上盖顶,搭了一个简易灶房。请人来砌了一个炉子,找出过去家里用过的风箱,凑了一些简单灶具权当厨房使用。紧接着生活一年比一年紧张,饭都吃不饱,再也没有心思收拾厨房。
  扫的扫,抹的抹,很快收拾完厨房。父亲对我们说:“都到边上去,谁也别说话”,我们规规矩矩的站在一边。只见父亲点好手中拿的两支香,双手把香恭恭敬敬举起来,面对着灶台,口中在祷告着什么,然后把香插在灶台上的香炉里,又把放着一些吃食东西的小碟子放置在香前。我站在一旁心中想,那些吃食一定是代替灶糖吧。父亲在祷告着什么?一定是让灶王爷保佑我们一家今年能吃上饱饭,平平安安过好日子吧!
  有了肉,过年的主菜是红烧肉。怎么把不多的肉做成味道纯正的红烧肉,父亲还真犯了难。还好,同父亲同在一起工作的王老师是地道的上海人,据说过去家里殷实,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北,到学校授课时间不长,肺部出现症状,身体支不住,调整工作后和父亲在一起工作。
  任何人一见王老师都会留下深刻印象。高桃个头,瘦高身材,脸上白白净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说起话来细声细语,走起路来不紧不慢。长年身着一身旧灰色中山装,里面一件白衬衣,显得格外干净利落。因为肺上不好经常咳嗽,常年戴着一副口罩,口袋里经常装着一条手帕,一咳嗽,马上低下头拿出手帕吐痰,擦擦嘴,说话时,很注意和对方保持一定距离。王老师是个美食家,家里过去条件很好,各种美食都可以品尝到,对烹饪又有兴趣。一说到烹饪,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南北名菜,无所不晓,下厨又能做出一手好菜。可惜的是三年自然灾害刚刚度过,王老师就离去了。
  困难时期的几年,物质极度匮乏,怎么样把有限的一些食材做到极限,王老师的烹饪知识和实践经验真派上了用场。他经常向父亲传授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做好纯正红烧肉,他是行家里手。缺乏调味品,他告诉父亲可以用什么植物去替代,烧制中用量、颜色,火候怎么掌握,不厌其烦又津津有味的给父亲反复传授作法。
  按照王老师教的办法,父亲把大肉和两只猪蹄切成块搞干净,放入冷水锅中焯,去掉杂质后,再把锅烧热,先放入两块肥肉反复翻炒出油后,放入肉块入锅,炒至微微黄色时,用糖浆上色,加入浸泡多日的花椒叶水替代调味品,加水后在炉子上用慢火去炖。
  王老师教的办法还真行。一个多小时后,揭开锅盖,顿时,一股香喷喷的肉味铺鼻而来。蒸汽散开,定睛一看,炖好的红烧肉块块色泽红亮,赶快夹上一块尝尝,感觉到肉质滑漱,满嘴肉香,虽然色味赶不上正宗材料做的红烧肉,但已经是肉香浓郁了。烧好的红烧肉,父亲仔细的盛入家里一个黑色土陶罐里,罐子上按王老师所说的用几层麻纸代替盖子,用细麻绳紧紧的把麻纸扎结实,据说这样一来红烧肉色泽不变,肉香味浓,不易变质,可以随吃随取,长时间保留。
过年过年,团团圆圆。按照习惯,当地过年必须要有四喜丸子上桌,代表一年四季家庭和睦,平平安安。过去的老规矩是丸子必须是肉馅,放油锅里炸成金黄色。现在哪有这么多肉,那么多油?只能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以菜代肉。
  父亲把豆腐、青罗卜,红萝卜,白菜分别剁碎,菜里放上盐挤出水,加上点调料,再加面粉后揉团成丸,每个丸子用竹签扎透,以便上锅蒸透气。然后按不同颜色,把丸子搭配装好碗,上锅大火去蒸。二十分钟后一揭锅,碗中的丸子虽然没有油炸后的金黄色那么诱人,但红,黄,白,绿四色斑斓,酥软可口,完全可以代替过过油的四喜丸子。
  父亲做的另一道家乡菜叫铁坨子。他把土豆蒸熟后捏碎加葱沫,再放入盐和调料,拿出一半加点菠菜变成绿色,然后把白、绿两色的土豆泥各一半拼入盘中,用重物压十分钟,再上笼去蒸。蒸好取出,再压十分钟。晾凉后,切成条或块装盘上桌,可当主食又可当菜。父亲讲:“在山西老家,小时候一年四季没有白面吃,只有每年正月初一才有一顿白面饺子吃。平时全靠高粱、小米、玉米等杂粮过日子。土豆是家里最主要和最普通的主食。家家户户用土豆可以做出多样品种,铁坨子几乎是家家户户每顿饭必有的”。
  做酿白菜是母亲的拿手菜。她挑出新鲜白菜,拣选嫩叶帮后洗干净,用刀仔细切成条,放入开水中稍微焯水后备用。母亲说:“按老传统做法,中间应该是卷入肉馅,现在只能用其它材料代替”。她用油渣代替大肉,加葱、姜、胡萝卜沫拌成馅,放入准备好的白菜帮中,然后紧紧的卷成圆状,外面再用线扎紧,摆放盘中上火去蒸。蒸好的酿白菜虽然里面不是肉馅,但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八

  转眼间,腊月三十到了。按照家里多年的惯例,腊月三十的年夜饭要吃馄饨。
  下午开始,全家就开始忙乎了。分工很明确,母亲负责和面,姐姐负责擀面,父亲负责调馄饨馅。
  我只感到热闹,想干点什么又无处下手。父亲一看,喊我来帮他干活。按照要求,洗干净萝卜、白菜,大葱,放在案板上剁碎,撒上盐,十多分钟后,看见差不多了,放在纱布里用力挤出水,按照父亲的说法,挤出的水营养很丰富,倒了可惜,让放在碗里,下次做菜时可以再用。
  菜馅准备好,放入盆里,父亲接过菜刀,拿出炼过板油后剩余的油渣,加入一些大肉,动手仔细剁成肉馅,放入菜馅盆中。他拿起油瓶,小心翼翼地手指按着油瓶内的刻度位置倒入一格左右的清油,滴了几滴用花椒叶泡成的浓调料水,开始搅拌。我抢过父亲手中的筷子,按照父亲从下到上,朝一个方向反复搅拌的要求开始搅馅。一面搅,一面好奇的问父亲为什么要从下到上,朝一个方向去搅拌?父亲一面盯着我的动作,一面回答,是王老师教的办法,这样搅拌,调料可以入味到馅,无论是饺子,还是包子、馄饨,里面的馅子都不散,吃起来既可口又入味。
  馄饨馅调好,姐姐擀的二张面也擀得差不多了。母亲开始现场指导。。她不时地伸出手,时不时摸摸擀的面的薄厚,看薄厚均匀不,一边摸,一边讲:“馄饨皮要擀得薄一点,而扁食皮要擀的稍厚点,都要擀得四面圆圆的”。
  她拿着刀,继续说;“馄饨皮怎么切,可是有讲究的。先要将擀好的面整理好,不然切出来大小不一,难看又难包,两不像”。只见她把擀好的两张面叠在一起,卷在擀面杖上,对折叠成半圆形,用刀把面从中间切开,抬起左手将右面的面整整齐齐的对叠在左面,一瞬间,一张圆形的面缩小成四分之一。整好面,用刀将面切成宽度一致的条状,整整齐齐的叠放在案板上,先用刀比划着切出一刀后,拿起一片仔细瞧了瞧,说:“还可以”。就开始正式动刀,一会儿工夫案板上的馄饨皮堆成一堆。仔细一瞧,每一个馄饨皮大小,形状几乎一模一样。,母亲接着说:“切馄饨皮一定要注意不要太大,两边要切出小棱角,而扁食皮要切大点,两边一定要切出大棱角,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些都是自小你婆婆教给我的”。
  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很丰盛。父亲精心制作的红烧肉和土豆,豆腐炖在一起,盛在盆中,成为年夜饭的主菜。红萝卜和白萝卜切丝拌成的凉菜,铁坨子、炒酸辣土豆丝都上了饭桌。
  临上桌,母亲一看说,过年上菜单数不吉利,必须是双数。父亲忙朝饭桌上一瞧,说:“疏忽了,疏忽了”。稍加思索,二话没说,出门挑出一棵白菜,拦腰一刀,露出里面菜心,洗干净后,仔细把菜心切成丝,调上酱油,醋,装上盘。顿时,六个双数的菜上齐全。我看着父亲:“白菜里面怎么不放点盐?”父亲讲:“别着急,大家快动筷子时再放点盐正好,盐放早了会出现许多水,口感就不一样了”。上齐菜,全家人高高兴兴的围着小饭桌坐下,母亲对我们说:“老一辈人很讲究上桌的菜是双数还是单数,双数表示喜庆。单数一般表示白事。你们要记住,逢年过节上菜必须是双数,绝对不要上单数”。 
  锅里的水烧开了,父亲不让别人动手,一定要自己亲自下馄饨。母亲在旁边说:“逢年过节,煮饺子或者下馄饨你父亲必须自己亲自动手,生怕别人煮时不小心煮烂,给一年带来不吉利”。
  煮好的馄饨,一碗一碗盛进碗里,每个碗里放了几叶香菜,父亲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瓶,是亲戚送的香油,平时根本舍不得拿出吃。他打开瓶盖,拿一只筷子伸进瓶中,把筷子上带出的香油,给每一只碗里都给蘸一下。顿时,星星点点飘在碗里的香油和绿色香菜加上馄饨的香味,色、香、味齐全。我们急不可待的端起碗,狼吞虎咽。母亲不时的望着我们说:“别急,慢慢吃,今晚又不限量,你们放开吃,别吃得太撑了,吃完后全家动手还要炸油果果,今年的果果是真要在油锅里炸。”
  去年快要过年了,炸不炸油果果,让父母难上加难。不炸吧,这个年等于没有过,向孩子们怎么交代?要炸,白面还好说,多少有一点,油到哪去弄?左右为难中。天无绝人之路。腊月中,民间就开始传开许多炸油果果的“秘方”,说得活龙活神,越传越广。那一段时间,经常看见父母亲下班后在一块交谈,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怎么能够在缺油少油情况下炸出油果果来。
  一天下午父亲出门,说去学校见王老师。快到晚饭的时候,父亲兴冲冲回到了家。一进门,他就对母亲说:“有办法了,许多人传的那个方法,王老师做了试验,说还可以,就是注意把握好火候。火不能太大,水不要太滚,主要靠开水上那一层油炸。火太小了炸不熟,就成了泡果果。我们就按王老师说的办法到时候试试。”
  去年大年三十晚上,十分简单的年夜饭后,还是在这个炉子旁,全家人围在一起,眼睛紧紧的盯着炉子上的铁锅,急切地等待着快点炸出油果果来。母亲在揉着面做准备,父亲把炉子上的火烧的很旺,铁锅里加了半锅水,滚烫滚烫的水开了,父亲拿出油瓶,小心翼翼的将油瓶中的两格油倒入到锅中。顿时,锅里面开水上漂浮着一层金黄色的油,在锅中随着开水翻腾着。母亲拿着做好的果果放入锅中,一面用筷子不停的翻转,嘴里不停的唠叨:“这哪里是炸油果果,这是在煮果果呀!”父亲仔细地掌握着火候,苦笑的说:“再别唠叨了!现在这种情况,不管好坏,能让孩子们过年吃上果果,就算很不错了!”
  果果出锅了。白色的外皮上稍微带着一点点黄色,一咬软绵绵,不像饼子那么硬,又比馒头还要软,特别沾牙,不管怎么样,它总算是油果果吧。果果在不停地下锅,又不断的出锅,每一锅一出就被我们一枪而空,直到肚子里实在撑不住才罢休。
  每年过年的三十晚上炸油果果,是当地不知多少年、多少代传下来的老规矩。据说,无论家里多富有,多贫穷,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一定要炸些油果果。榨出油果果后,首先要作为贡品摆放在先人像前,表示对先人的一种追念,又有先人和全家人一起过年的寓意。油果果过年时全家既可以食用,又是待客的食品。这规矩,一直延续下来没有改变。
  吃完年夜饭,不知不觉发现外面已经漆黑一片。母亲把下午早已准备好的面团取出放在案板上,开始做炸油果果的准备工作。面板放在炕上,姐姐在帮母亲揉面,我们围在边上,看着母亲把揉好的面分成几块,用擀面杖把面擀薄后,切成豆腐干形状的小方块,用刀在每个方块中间划出三四条刀痕,双手食指、无名指四指按住四角,向里轻轻一挤放在案板上。将另一块面擀好以后,又切成稍细点的长方形条状,用刀将中间切透,拿起来里外一翻,又成了另外一种形状。我们边看别喊着:“做点麻花”。母亲拿起团面,在案板上仔细搓成细条,两条合一,拧成麻花。做得差不多了,母亲说:“这三种油果果有区别,第一种是甜的,应该入蜂蜜和白糖,没办法,加了点糖精。第二种加了点盐,带一点咸味。麻花是原味,没加盐又没加糖精,它们味道各不一样”。
  父亲把炉子早已烧旺,拿出铁锅放在炉子上,锅里倒上清油,只待油热以后开始下锅。不知道家里从什么时候开始,年三十晚上炸油果果都是母亲亲自操作。看着果果已经基本做好,可以下锅,母亲拿过一个小凳子,坐在铁锅旁,手拿一双长筷,边上放一个盆,盆里面有一个碗,碗上面放着漏勺用来困油。油开始热了,母亲放下去两个果果,试了试油的热度,说可以下锅了,我我不知道们几个抢着从案板上拿过果果,争着从锅边小心地向油锅里放,母亲拿筷子在油锅里不断的翻着,锅大油少,炸起来很慢,第一锅刚出锅,我们每人抓起一块,狼吞虎咽吃起来,是甜,是咸,还是无味,没有感觉,只是感觉到好吃极了。父母亲看着我们的狼狈样,心酸的说:“总算让他们吃到真正的油果果了!” 

  屋子外边,断断续续的传来鞭炮声,听起来是一只一只小鞭炮的声响。我急忙拿出鞭炮,点着一支香,跑出家门,点燃起一只小鞭炮,鞭炮声音不是太大,但很脆,很响亮。回头一看,全家人都站在门口,紧紧地盯着看我放鞭炮,人人睑上都挂着笑容,这笑容中,充满着对新的一年生活的期盼。

  思于  2021年4月9日   深圳
  初稿于  2021年7月30日 深圳 天水
  修改稿于2021年8月16~30日  天水 深圳
  定稿于   2021年8月30日 深圳

相 关 新 闻

·离职告别辞(图)·市政协委员捐资重建王家门小学记事(图)
·记2008北京夏季奥运火炬兰州传递(图)·秦州重现伏羲城(下)
·秦州重现伏羲城(上)·这条河 这座城——天水藉河风情线是这样建成的(下)
·这条河 这座城——天水藉河风情线是这样建成的(上)·筹办五届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记事(图)
·天水市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忘片段(图)·天水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回顾(图)

新 闻 推 荐

天水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督查组工作会议

·2021年9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习近平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
·习近平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致
·姜春云同志遗体在京火化(图)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之际
·中央宣传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答记者
·新华热评:文艺节目必须把好“五关”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年将基本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
·特稿:以“美国优先”为名的“丛林法则”
·中央宣传部印发通知,部署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
·国台办: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
最 新 图 片
天水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督查组工作会议 天水市召开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 天水市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社会心理服务体 王燕带队在秦州区调研统一战线等工作(图) 天水市参加全省政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 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图)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天水资讯
·王龙强、杨喜春调研葫芦河秦安段水质保障及生态修复
·天水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督查组工作会议(图)
·天水市召开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扩大)会
·麦积区开展“包街包巷包小区”志愿服务工作(十一)
·麦积区领导调研伯阳镇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图)
·天水市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社会心理服务体验馆揭牌
·张家川县开学第一课:从爱党爱国教育开始 让文明创建
·天水市委老干部局常态化开展创城“包街”志愿服务活
·张家川县首批“公车公营”巡游出租车正式投入运营(图
·天水市委老干部局传达贯彻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精神
·全媒采访见闻(一百零一)刘堡镇篇:“爱心发屋”暖人
·秦安县组织收听收看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作
·武山县收看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视频会议(图)
·武山县召开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图)
·天水市节会服务中心党支部、市接待服务中心党支部联
·武山县鸳鸯镇撂荒地整治采访见闻(三)
·省科技厅调研天水集成电路企业科技创新
·天水市科技局组织开展2021年节能宣传周活动(图)
·甘谷开展“开学第一课”法治进校园活动(图)
·上好“开学第一课” 唱响爱党爱国主旋律(图)
·清水:背街小巷治理 “扮靓”城市环境(图)
·省双拥模范县创建届中评估检查组评估验收清水县双拥
·山东诸城企业考察清水县万寿菊产业发展情况(图)
·麦积区组织开展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调研活动(图)
·张铖督查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图)
 文化历史
·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用生命记录抗战的战地记者
·亲历者揭秘人民大会堂建设背后的故事
·大年初二话民俗 回娘家祭财神爷
·2021农历年为何称“辛丑牛年”?
·2021年为啥“晚春节”?
·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它的习俗不只有喝粥
·抗美援朝运动在甘肃(图)
·中国的节日文化
·老兵高晋文:亲眼看着黄继光牺牲
·祖国·正义·和平——抗美援朝纪念馆巡礼(图)
·2020年春节为何来得“早”?
·吃水饺、喝羊肉汤……你家乡的冬至习俗有哪些?
·中秋佳节,品味总书记讲话中引用过的经典诗词
·赏月拜月、吃月饼……你记忆里的中秋节什么样?
·立夏习俗知多少?食用五色饭 “称人”以验肥瘦
 博 客
·七月十五日翠湖夜吟
·李三祥:南山隋塔[游记散文]
·牧云:古破草原
·七月十四日暮逢雨
·笑过七三桑榆晚
·登南郭寺隋塔远眺
·白雪茫茫:求学
·李清照的书房
 播 客

·唱支山歌给党听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李岘村的麦子开镰
·天水秦州万达广场开业盛典(视频
·秦州区玉泉镇全体干部激情高歌
·保守国家秘密人人有责
·袁丫丫代言武山豆角
·《我和我的祖国》
 娱 乐

·三协会就吴亦凡被批捕事件发声
·选秀“偶像”岂能逃避社会责任!
·偶像背后的“推手”有多疯狂?选秀节目该冷静了
·郑爽的16家公司 现在不“爽”了
·《新刘三姐》: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经典(图)
·《我的姐姐》领跑,最强清明档如何炼成?
·2021年春节档电影票房78.22亿元
·2021年电影春节档票房再创新高
·地方春晚为百姓过年端出“特色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新时代科技创新大

 社 会
·揭秘“演艺练习生”招募乱象
·“优秀企业”背后的骗局:7万场“野鸡”评选
·明日处暑已“出伏” 今年会否提早入秋?
·本年度最值得观赏流星雨13日凌晨迎极大 每小时洒落逾
·当官不成转而求财?他签名时把“才”写成“财”
·长沙一市民编造疫情管控“通告”被拘
·北京警方:吴亦凡涉嫌强奸罪已被依法刑拘
·手机出现这个画面,请赶紧挂断!
·北京警方通报“都美竹吴亦凡事件”调查结果
·海南宣判一起重大涉黑案件 2人被判死刑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线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邮箱:tswjy@126.com 

wg